当年最火的国综《非诚勿扰》,如今再次引发热议,该重温经典了!

国产综艺,近年杀出了不少黑马。

从原创喜剧竞演《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到将中国舞节目《舞千年》…

题材看似小众、冷门,但都靠质量征服了大众。

最近,又有一档国综,同样在选题上十分大胆。

连刷三期,鱼叔着实被惊艳到。

这么 高级 的国综,真该火出圈了——

《爱乐之都》

为什么说它大胆?

因为它是国内首档专注于 音乐剧 竞演的节目。

如何让这门「高冷」艺术 破圈 ,是这档节目的最大难点,也是它的最大看点。

首先,嘉宾阵容就不走寻常路。

出乎预料地请到了 张雨绮 这样的音乐剧圈外人。

她延续了一贯的耿直,不懂就问,不喜欢就直说。

作为助力人,她的打分标准就一条:能不能产生共鸣。

能让她感动落泪的就是好剧,无动于衷的就是一般。

而这恰恰最能够 代表普通观众的视角

当年最火的国综《非诚勿扰》,如今再次引发热议,该重温经典了!

阿云嘎 作为行业中流砥柱,首个国有音乐剧团团长。

在作曲、演唱方面都有丰富的履历。

他与另两位制作人,代表着音乐剧行业的 专业视角。

其次,节目形式打破了音乐剧的欣赏门槛。

音乐剧,其实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它就好比「剧场里的歌舞片」。

通过 演+唱+跳 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节目时长有限,无法完整呈现一部长达几小时的剧目。

因此节选了几部最具代表性的片段,让大家在短短几分钟里就能领略到音乐剧的最大魅力。

并在开场前配以 旁白解说剧目背景 ,没看过原版的观众也能快速代入情境。

因此俘获了大量观众,最新一期的收视率 在中国视听大数据中,排名省级卫视同时段第一

更惊喜的是,节目中出现了不少 中国原创音乐剧。

《蝶》,被人民网评为「史诗级的原创音乐剧」。

它脱胎于古典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不仅着力于呈现阶级差异,更深入探讨了男女感情观的不同。

当年最火的国综《非诚勿扰》,如今再次引发热议,该重温经典了!

这一次,祝英台变成了蝶人中最漂亮的姑娘。

她要嫁给人类,以打破「蝶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的诅咒。

可在婚礼的前一夜,不速之客梁山伯突然闯入,扬言要带走她。

这番表白让她觉得困惑,因为两人只见过一次面。

为了试探对方的才华和真心,祝英台不断追问。

一问一答的吟唱,如同被赋予了旋律的诗词:

你怎么写时间

藏在影子里看不见的光线

你怎么写永恒

刚刚消失的太短暂的瞬间

你怎么写头发

那会说话的星球上的草原

最后,祝英台按捺不住地问出:

「你怎么写爱情?」

当年最火的国综《非诚勿扰》,如今再次引发热议,该重温经典了!

这时梁山伯终于迟疑了:

「我从来都没和她见过面。」

当年最火的国综《非诚勿扰》,如今再次引发热议,该重温经典了!

说完甚至想要逃跑。

但祝英台拦住了他,伸出手碰触他递过来的花。

代表着她在爱情中的勇气,对未来的憧憬。

当年最火的国综《非诚勿扰》,如今再次引发热议,该重温经典了!

《蝶》用音乐剧的形式,诠释了中国诗词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韵悠长的唱词,可以从两个面向解读。

一个是黑暗的。

梁山伯的爱情只是一时脑热,他不知责任为何物。

祝英台急于从不幸的婚姻中挣脱,又一头扎进了男人的骗局中。

一个是光明的。

两人都从这段感情中,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正如演员喻越越所说, 女人在感情中的勇敢,超出男人的想象

当年最火的国综《非诚勿扰》,如今再次引发热议,该重温经典了!

2007年,《蝶》轰动了全球,成为首部在国外获奖的中国原创音乐剧。

也再一次证明,艺术无国界,音乐剧也可以是文化输出的载体。

如果说《蝶》是中国音乐剧浪漫主义的高峰。

那么 《在远方》 就是现实主义的代表。

故事完全从现实取材,聚焦于基层劳动者。

2000年,我国的快递业务开始野蛮生长。

姚远和他的兄弟高畅,决定创办自己的快递公司。

但他们得先从起早贪黑的 快递小哥 做起。

整个选段,台词和表演高潮迭起,让观众全程入戏。

在演员的生动演绎之下,两兄弟的性格差异非常明显,也凸显了时代的机遇与残酷并存。

高畅遇到了蛮不讲理的客户,一把扯下手套要去大城市打工。

「我不想坐电梯吗?人家不让啊。人家嫌我身上有味儿。你知道我一天要爬多少楼梯吗?」

姚远则忍辱负重,乐观又清醒。

坚信努力就会有回报,他们能靠送快递买车买房。

「远方不是你想的那样,它不是你的脚能够到达的地方,而是你的心要超越的地方!」

布景和道具 ,也为现实感加分。

餐馆的屋顶,背后是万家灯火。

三轮车、手套、塑料披风,几个道具就勾勒出一幅城市景观和外卖小哥的日常。

无论是题材还是表演,都十分贴近观众。

这也成了第一轮竞演中反响最热烈的作品。

瞬间让大家明白了支持本土原创音乐剧的必要性,也对它的未来抱有无限期待。

音乐剧源于西方,《爱乐之都》的舞台上当然也少不了经典外国剧目。

《歌剧魅影》 ,全球四大音乐剧之一,观剧人数超过1.45亿。

也曾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2004年的电影版《歌剧魅影》

因为演绎难度太大,害怕砸场子,从未有中国演员在内地登台表演过。

但为了呈现最佳的 舞台效果 ,节目组这次下了血本。

男主「魅影」以剪影亮相,拉满了悬疑张力。

他的内心在兴奋与恐惧中撕裂,如同猩红的雾气,在舞台上升腾。

而女主克里斯汀如约而至。

伫立在幽暗的大桥上,只能凭借他的牵引摸索向前。

两人的服装和造型,都复刻了19世纪的巴黎。

下楼梯时的壁灯,全是真人手持,营造出一种妖冶诡谲的氛围。

随着「魅影」撑船载爱人渡河,情节也抵达高潮。

在「魅影」的引导之下,克里斯汀的高音节节攀升,不断突破着自我。

她释放全部潜能,只为他而唱。

这一刻,他的残缺得到了原谅。丑陋的他,却创造出了完美的音乐天使。

在一声满足的叹息中,表演落幕。

作为第一期的开场秀,这段表演完全撑住了节目的 野心和格局

连原作者韦伯都忍不住给节目点赞。

第二期则出现了另一出顶流音乐剧—— 《妈妈咪呀》

作为百老汇历史上最为成功的音乐剧之一,曾创造了150亿人民币的票房神话。

电影版也曾荣获金球奖提名。

同时,《妈妈咪呀》之于中国音乐剧行业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是首个按照 国际音乐剧复制级标准 制作的中文版音乐剧。

十几年前,在全国20多个城市巡演超过400场,票房近2亿,是当时的票房奇迹。

堪称中国音乐剧产业化的一个里程碑。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一部 女性题材 作品。

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别于传统,抛弃了作为母亲、女儿的社会身份,只着重表达她们内心的欲望。

如今看来依然毫不过时。

演出开始,三位40+女性聊起了当年的梦想。

唐娜的两个闺蜜,一个想当小说家,一个想环游世界,最后都成功了。

而她身为单亲妈妈,只能用尴尬的笑岔开了话题。

「我该给我的女儿冲奶粉了。」

她已经被柴米油盐淹没,不再执着梦想。

闺蜜们为了重拾她眼里的光,唱起了年轻时最爱的曲子。

随后的舞台设计非常巧妙。

三人 现场变装 ,不过几秒,就从普通女人变成了艳光四射的舞台皇后。

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将女性的美感和力量展现地淋漓尽致。

在热爱的舞台上,唐娜眼中又重新燃起昔日的自信和热情。

女性在任何年龄段都有独特的美。

这种美来源于她的独立,她的自我,而不只是为了家庭献身。

这层表达,也引发了在场所有女性的共鸣。

张雨绮甚至直接跟制作人小柯提议, 请多写一些女性题材,但别再把目光局限在结婚生子上了

另一部富有现实意义的音乐剧《致埃文汉森》,聚焦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位主角都是 「社恐」

眼镜、围巾、帽子、耳机,是他们将自己与外界隔开的保护色。

整段表演将音乐剧的 舞台设计 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时针转动的声音,行色匆匆的行人,代表着社恐眼中充满焦虑感的世界。

震撼视觉的红色背景,配合着大屏幕上不断播放的特写画面,呈现着社恐们的内心独白。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或许,社恐需要的只是被理解、被看见。

随着善意的声音涌入,他们也渐渐敢于融入这个世界,将「保护色」甩在身后。

四位演员全情投入,直到演出结束还在戏里。

一向严肃的小柯老师都看湿了眼眶。

除此之外,节目当中还出现了《巴黎圣母院》《摇滚莫扎特》《魔法坏女巫》等等经典作品。

而成就这些精彩演出的,是台上台下的 音乐剧人

他们正是 音乐剧破圈的领路人

其中既有郑棋元、夏振凯这样很早就开始从事音乐剧表演的「顶级大咖」;

也有丁臻滢、郭耀嵘等当下奋战在一线的「中坚力量」;

还有张玮伦、张会芳等新生代「后浪」。

他们不仅让我们欣赏到高水准的演唱。

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 国内音乐剧行业的众生相

有科班应届生,初出茅庐登台亮相;

有演了十几年还默默无闻的边缘配角,渴望认可;

也有演员、偶像出身,大胆跨界……

不论咖位大小,来到这个舞台,他们在观众面前都是平等的。

然而在舞台之下,音乐剧人要面对的问题则更复杂。

《爱乐之都》将这些现实困境不避讳地表达出来,更让我们体会到音乐剧发展的不易。

比如, 演出机会少。

国内的音乐剧市场远远不算成熟。

除了头部演员,很多从业者都面临着入不敷出的窘况,女性尤其艰难。

有不少人都是一边打工,一边支撑这个梦想。

像中国第一代音乐剧演员蒋倩如,就在节目上戏称自己是中国音乐剧的「垫脚石」。

即便她开嗓就能惊艳四座,但却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展示空间。

出于生计压力,她还曾转行做过几年微商。

即便是资深演员,也面临着 角色定型 的问题。

饰演祝英台的喻越越,就表示自己接到的角色类型非常单一。

她也希望有更多突破自我的机会。

而由此而来的,是 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

音乐剧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压力。

不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令许多人知难而退。

方书剑的班里有20多个人,现在还坚持本行的不超过5个。

蒋倩如的同班同学,如今也只剩3、4人还活跃在舞台上。

这也越发反衬出音乐剧演员们坚守的可贵。

以及, 地域发展不平衡。

北京、上海的音乐剧产业相对发达。

有名气的演员已经能拥有自己的小剧场和工作室。

令前来参观的王哲羡慕不已。

他所在的深圳,音乐剧市场可以用荒芜来形容。

被业内调侃为「广寒宫」。

愿意留在那儿的人,都是像他这样有理想的拓荒者。

在国内从事音乐剧,最难的一道坎则是 大众认知度不高

很多人都误以为音乐剧是曲高和寡的高冷艺术。

光是看到这三个字就失去了兴趣。

没有观众,对于艺术而言是最致命的。

但这档节目恰恰说明了,音乐剧不是难以接近的。

它和电影一样靠故事、情感、表演打动人心。

《在远方》中的打工人,《妈妈咪呀》中的中年女性……

无一不唱出我们的心声。

不仅如此,节目也透过专业的解说、唱词的转译。

降低了外国音乐剧作品的理解门槛。

让我们看到,音乐剧能够打破地域、文化、语言的壁垒,飞入寻常百姓家。

就像阿云嘎所说,中国音乐剧需要走的路很长,还没到「断奶的时候」。

破圈,是音乐剧行业的共同使命。

有了坚守的音乐剧人,有了良心的音乐剧普及节目。

这门艺术,必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网抑无音乐"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sg/fresh/8jg001n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