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世界,一粒沙里包含一个广大深邃的世界。在这里我想讲讲辛弃疾的《西江月》,他的这首词孕含着一个浩大深沉的意韵。
辛弃疾,一个人勇谋双全的武将,写起词来也是有势如奔马的态势的。然而,在《西江月》这首诗里,他含着蓄着不动声色地述写着内心的狂喜。《西江月》写丰收的喜悦,为什么喜悦。封建农业社会,丰收代表温饱详和。还有一点,辛弃疾是武将,战场上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可见丰收给辛弃疾带来的是狂喜。
此时辛弃疾已贬官,过江西上饶。上饶是多山地带,正处单季稻开花之际。好了,废话少说,直接评诗。《西江月,夜行》
明月别枝惊鹊
秋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桥头忽见
很多人会说,就这么疏淡的几个字,什么个宽广深沉?忽悠人吧。别急,咱们慢慢聊。
首联,明月别枝惊鹊,秋风半夜鸣蝉。时间秋夜半夜,地点山间树林。是什么事让词人半夜起来夜游呢?明月坠降,枝影移动惊忧了栖息枝间的喜鹊,扑翅声在幽静广大的山林间拍响着。秋风吹过,蝉儿受凉叽叽鸣叫几声,声响瞬间消失夜晚的山间。
这里是以动取静,以惊鹊蝉鸣弱小声响衬夜晚山间的幽静。现在写安静,是为了后边的热闹做映衬的。这是搞文艺的惯用技艺,不信你看下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此时词人穿过幽静山林,来到大片稻田旁。在夜的秋风吹拂下,那悠悠的稻花香绵绵不绝浩浩如浪涌来。为什么写稻花香?也许是词字数平仄在作怪,但我不能乱猜。也许是月亮下山,稻花看不清。但不管怎么说,稻花香的以浓密浩大气势告诉词人,这是一个丰年。此时,词人借密不透风数量惊人的蛙叫声回应丰年,仿佛无数青蛙也在议论纷纷述说丰年景象。按道理,再热闹的蛙声跟稻谷长势毫无关系的。这是词人借势拟人去描述对丰收的狂喜。还有一点,七八月份秋季,田野中蛙们已过青春期求偶狂嚎时间,为什么还会叫?因为敏感的蛙们已感受山间一场大雨将来临,将会很好湿润它们饱受秋风吹拂变干燥的皮肤,欣喜鸣叫。小雨是不会那么欣奋的,毕竟老蛙们见过世面的。蛙声一片联接下边的句子,起承前启后作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星好少噢,这雨好小噢,这跟丰收有啥子关系嘛?你这就误会了词人,这种经典词人不会乱说八道讲一些没关系的东西。当词人写稻花香不写稻花的时候,说明词人看不见稻花只能以稻花香来猜丰年,而明月别枝又暗示月亮下山了。月明星稀,月亮下山后繁星缀空。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山问夜空中星星密如河沙。那为什么才七八个?因为跟稻花数量比起好像七八个一样稀疏,而且不敢跟稻花比,躲到了天外。这是词人对将丰收后狂喜的写法。那么,如果青蛙狂叫,为什么雨只有两三点?这密密的大雨点也是跟稻花数量比起来像两三点一样,而且不敢跟稻花比,只下到山前。这就是拟人夸张手法映衬即将丰收的盛怳。
很多人会说你瞎说,没下大雨。要知道山间气候很怪的,刚才星空灿灿,一阵乌云掠过,瞬间骤雨袭来。这是一。其次,蛙叫一片,说明下大雨。第三,最后两句说明辛弃疾急着躲雨。一个在腥风血雨战场上过来的武将,两三点雨他躲什么?雨这是下大了。
最后一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桥头忽见。非常简洁,狂喜又轻快的两句活。路转桥头忽见,步伐轻盈的老人家哟,在社林边的茅店,路转弯桥头旁就忽然见到。
真正经典词好在哪里?好在越探究越惊喜,路过一条幽深小径看到一个神奇开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