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从震撼到热泪,诠释摇滚永恒青春梦

文 | 爱猫小说家

春暖花开,又到了音乐节肆意的季节。

前几天看到关注很久的乐队开始进行复工演出,激动之余想到等北京能办演出了,也许属于‘乐队’的夏天就来了。

高中时候日子过的煎熬喜欢听民谣,期期艾艾地唱着生活的苦楚,小小年纪装作很懂的样子。

大学时候就开始通过看乐队现场来释放压力,跟着摇滚重金属摇晃,总能倾倒出些酸苦滋味。

我知道的乐队,有种魔力,让人在一时间忘却烦恼,挥舞双手,只顾当时的兴奋不已。

他们的音域很广泛,乐器相互碰撞出的曲调,能解千愁。

今天要分享的电影与乐队有关,它的高分评价多出自于这一支真实存在的乐队,让很多人看完后热血沸腾,侃侃而谈。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从震撼到热泪,诠释摇滚永恒青春梦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皇后乐队众多经典曲目中,最能代表Freddie音乐风格及其个人特质的歌曲。

【“波西米亚”(Bohemian)原指捷克地区,后来特指一群**传统、专注艺术的人群,以及一种浪漫自由的艺术风格;“狂想曲”(Rhapsody)来自于音乐术语,特指一段由不同章节组成的、风格流派各异、情绪节奏不断变化的音乐;也用来形容情绪的爆发。】

想必80年代的朋友应该特别了解这个乐队,我是在之前追乐队的时候深入了解过,可他们的音乐却到现在,一播放会让大家都跟着哼起来。

于是这部电影,就是围绕这支乐队为主题的‘青春回响’之作。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从震撼到热泪,诠释摇滚永恒青春梦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对皇后乐队、传奇主唱Freddie Mercury以及他们音乐的致敬盛宴,这是一段充满爱、痛苦、接纳和音乐的旅程。

Freddie Mercury曾是希思罗机场的一名普通搬运工,对音乐满腔热血的他,与Brian May,Roger Taylor和John Deacon组成皇后乐队。这个殿堂级乐队的从无到有,从疏离到重聚,从低谷到巅峰,仿佛就是Freddie一生的缩影。在最后的日子里,Freddie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在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拯救生命”大型摇滚乐演唱会上,将所有热血付诸于歌声。

歌曲标题很好的诠释了当代摇滚的艺术形态:犹如波西米亚艺术家般的特立独行,以及激荡的情绪表达。

有个小故事:

1990年, 的身体已经衰弱到几乎无法走路,他还在录制自己人生中最后一张专辑。录制专辑里最后一首歌的时候,吉他手Brian担心太过虚弱无法唱出歌里的高音。在录音室里,只回了一句“Ill do it, ”,然后龇着牙喝干一大杯伏特加,完成了乐队历史上最完美的一次录音。

巧合的是,这首歌叫“The Show Must Go On”。自知时日无多的,绝不想给自己和乐队的音乐画上句号。

一年后,主唱谢幕,但乐队演出继续至今。

于是在19年大陆引进这部电影后,我还是去电影院看了。

不能说电影拍得特别完美,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完全沉溺在这部电影中的演唱会里,和Freddie一起纵情高歌,唱响经典。

皇后乐队(Queen),英国摇滚乐队,1971年在英国伦敦成立,由 、Brian May,Roger 、John 组成。

1973年推出首张录音室专辑《Queen》。1975年发行的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让乐队取得了商业突破。1977年发行的单曲《 》获得第1届全英音乐奖最佳英国单曲。1980年单曲《Crazy Thing Love》和《 One Bites the Dust》先后取得了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冠军。1981年发行精选集《 Hits》,该专辑成为英国销量*高的专辑(超过600万张)。1985年在“Live Aid”的演出让乐队再次引起人们关注。1990年获得全英音乐奖杰出音乐贡献奖。1991年11月24日, 去世。1995年发行乐队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Made in 》。1997年,John 退休,乐队余下成员Brian May,Roger 继续以乐队形式发展。

2001年入驻第16届美国摇滚名人堂。2002年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名。2009年,单曲《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被格莱美名人堂收录,2018年获得第60届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同年乐队的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打破音乐传记类电影票房纪录。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从震撼到热泪,诠释摇滚永恒青春梦

这部电影,不能用极度专业的眼光去评价它。

光是这些奖项和这支乐队曾经、甚至现在还在创造的辉煌,都应该闭着眼给个四星。

这部电影,是只关于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的传记电影,主唱是主角,其他成员的经历都没有太涉及。

如果单说这样的故事背景,我倒觉得电影拍得还不错。

电影最后Live Aid的场面是不是震撼到了?我去了解之后知道,“电影只讲述到1985年的Live Aid,之后和Queen发行了《A Kind Of Magic》 (1986), 并在当年完成了乐队史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世界巡演,之后是《The 》(1989), 《》 (1991) 。他个人与上个月刚刚去世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来自西班牙的卡巴耶发行了史上靠前张摇滚古典跨界专辑《》(1988),同名歌曲成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曲,成为传世经典。去世后,根据生前遗愿,乐队成员整理了他生前录音片段,发行了皇后乐队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Made In 》(1995),之后三位成员发行了一首单曲《No One But You (Only The Good Die Young》纪念。

之所以选择只讲到Live Aid,大概是因为皇后乐队的成员不想将Freddie最后备受病魔折磨和死亡的痛苦在世人面前再现,这对于他们而言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拍下去,他们大概会再次彻底崩溃。而Freddie本人当年也是不愿让世人知道自己痛苦的样子,尽管他坚持出镜拍摄MV,甚至是最后走都走不动时拍摄了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

看到有很多皇后乐队的粉丝的一些科普,让我对主唱Freddie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都是从一些无良媒体那里去道听途说他的故事,后来看了传记才知道他的人生有多让人感动。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从震撼到热泪,诠释摇滚永恒青春梦

我喜欢看纪录片,也喜欢听现场,于是《波西米亚狂想曲》是用记录Freddie的人生经历做简单故事线,后面支撑的,是强大的皇后乐队所有原声音源。

电影更是讲述了皇后乐队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们都是传统的、受过良好家庭、高等教育的英国绅士,他们亦是普普通通的人,人生经历和我们没差,只是那个年代国外也正遭受这对同性恋‘**’化的拯救中,无人能真的去帮谁说话,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也只是当时的一点皮毛。

它尽力还原与所存影像几乎无差的服饰、妆容,制作背后的辛苦只为电影上映时的激情热烈,也为了保存他在我们心中最年轻、最热泪盈眶的瞬间。

皇后乐队的歌曲演唱到今天,我每次在大街小巷听到时,都会想起这部电影。我从来都是通过影像去了解出色的人物,可电影中的这个人,像是重新出现在这里,他在舞台上奔跑、演唱、用力挥汗,就像是在与曾经那个对抗挣扎、不断和解寻求救赎的自己互换人生,到最后,他还是那个脑子一转就能写出歌词的Freddie。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从震撼到热泪,诠释摇滚永恒青春梦

他唱: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Its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 ”

编剧则从他身上摘下了各种标签,将其庄重工整地交给所有观众。

到头来,我们看到的还是最纯粹最善良的影像刻画。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十月晴安"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mo/fresh/8jU1Bf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