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杰导演的微博,与《火红年华》共话三线精神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硬核与浪漫兼具,剧情直戳人心,红火色的工地生活欢乐多,看得一会笑,一会眼中含泪。那个年代的诗意浪漫和艰苦奋斗,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烙印。”

打开豆瓣,搜索正在热播影视剧《火红年华》,就能在评论区中看到这样的留言。除此之外,刷刷微博,也能看到网友们随手记录下剧中的经典台词,譬如剧中人物霍茂森的那一句——“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就应该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被不止一位观众截下了画面,发布在社交平台上。

近日,大型工业史诗电视连续剧《火红年华》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段播出,该剧以国家“三线建设”为背景,以十九冶、攀钢、攀煤等位于四川的着名三线工业企业为故事原型,以攀枝花市为主拍摄地,全景式地展现了当年那一大批意气风发的建设者们,将一片不毛之地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故事,诠释了平凡英雄们的“三线精神”。

“我们所讲的‘三线精神’,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奉献精神,更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家国情怀。这种精神,一定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有帮助的。”《火红年华》导演王文杰这样说。

王文杰导演的微博,与《火红年华》共话三线精神

“三线精神,其实是奉献精神”

在20世纪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发生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三线建设,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数百万建设者来到内地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参加建设。在攀枝花,他们将一片不毛之地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城市,燃烧着自己的火红年华。而在数十年过去后,当这段记忆被定格在博物馆、档案馆之中,又如何该与当代的年轻人们述说尘封的历史?于是,《火红年华》应运而生。

“正因为现在年轻人们不太了解那段历史,我们才要把这部戏展现给观众,让他们多了解一些那时人们的奉献精神。”王文杰说起拍摄这部剧的动因,在现在富足的物质条件之下,贪图享受或奢华生活,已经频繁出现当代人的思想中,似乎“奉献”两字不再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将时光倒转数十年,正因三线建设们的无畏“奉献”,才有了现下繁荣生机的攀枝花。

王文杰导演的微博,与《火红年华》共话三线精神

“三线精神,真的就是奉献呀。”王文杰谈到,在新中国成立不到20年的那段时期,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需要一大堆有志之士去帮助建设,所以,这个国家怎么可以没有奉献。而那些在三线建设中不惜牺牲了自己青春的建设者们,他们的无怨无悔,是需要向当代年轻人所传达的。

剧中,男主夏方舟有着这样一句台词:“个人理想关乎国家命运,国家命运连着个人的命运”。在王文杰看来,这也是三线精神的另一种诠释。“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生长在这个国度而感到自豪。这个自豪,不是来自于说说,而从心里为祖国奉献,才能塑造出这种自豪的心理。”

王文杰导演的微博,与《火红年华》共话三线精神

对话王文杰:“攀枝花这座城市,非常震撼”

封面新闻:该剧在攀枝花拍摄了近百天,能谈谈您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吗?是不是在拍摄的过程中,对这座城市愈发了解呢?

王文杰: 攀枝花对我来讲,还是比较震撼的。因为我坐在车上在攀枝花的城市里走,看到全是山路,房子建在半山坡儿,能够感受这座城市是凭空而起的,在四处全是山的地方,不光建了矿,建了厂,还建起一座新兴城市,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攀枝花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我觉得是非常棒的。在电视剧拍到最后一集的时,攀枝花已经是康养中心了,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段儿时间,我都想在攀枝花买房了,哈哈哈,因为印象很好。攀枝花人也蛮实在,攀枝花的人员构成比较多元啊,有四川、东北的、山东的,就像是一个移民城市,所以各种文化都在这座城市展现着。我去接触一些人,天南海北地聊。对一座城市的印象,首先对人的印象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攀枝花人,都是些有文化的人啊,都是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这里。

王文杰导演的微博,与《火红年华》共话三线精神

封面新闻:当年“三线建设”艰苦奋斗场面至今在攀枝花的博物馆都能看到,在您做前期调研或者开拍前准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画面或者故事触动了您?

王文杰: 其中有一个印象很深,就是我拍摄的剧中人物“四大金刚”的画面,他们几个人支上一口铁锅,在煮饭的时候就产生了对往后的事业,对矿和建设的憧憬和讨论,我看到过那个锅。几个木头支起来那个烧水的锅,那真是一穷二白,从无到有啊,这个还是感受很深的。

在攀枝花的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许多的造像、雕塑,还有浮雕,就是很震撼,一个企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过程非常辉煌。还有就是那一代人,那种奋斗的精神,怎么可以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一步一步到现在的辉煌。看了就是一个整体的激动,不仅是某一件事情触动了我。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雷雷雷wl"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ge1vn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