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朱元璋为何非要杀害刘伯温?真相揭示,其实朱元璋有理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完成大业后自行离去。给同僚兼好友文种的信中,他写道: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种后来果然被越王勾践逼得自杀,未能平安终老。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多疑的君王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频频猜忌自己曾经的左膀右臂。轻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彼此留有些许体面。心狠手黑的皇帝则会像勾践一样痛下杀手,一了百了。

岂日无衣 与子同袍

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年幼时为了活命,做过乞儿,也出家当过和尚。起义之后,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领兵打仗才能一跃成为可以和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抗衡的起义首领,最终开辟了崭新的朝代。

固然,朱元璋乃当世枭雄,不过即使他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独自夺得天下。能够顺利成为大明开国皇帝,他的左膀右臂们也出力良多,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以神机妙算着称的军师刘伯温。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他年少时便展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孩童的聪颖之处。17岁时,他师从名士,昼夜苦读,逐渐成为当时一位很有名的才子。

当年朱元璋为何非要杀害刘伯温?真相揭示,其实朱元璋有理

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刘伯温大概会通过科举考试展露头脚,连年升官,最终过完自己备受敬仰的一生。但他生在元末,那是一个极为黑暗的、少数民族把持政权的野蛮的年代。饱受欺凌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国家战火纷飞。

刘伯温曾三次尝试在元王朝的朝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看透了元朝统治将难以维系,愤而辞官。他在家中静坐三年,耐心观察民间各路的起义军,挑选着他心中理想的君主。

乱世,对百姓来说无疑是不幸的,就如朱元璋做百姓时曾因为没饭吃而不得不出家当僧人。但是乱世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却是莫大的机遇。

朱元璋抓住了机遇,选择揭竿而起、反抗**。刘伯温也抓住了机遇,在各路英豪中一眼挑中了朱元璋,选中了这场战争最终的赢家。

当年朱元璋为何非要杀害刘伯温?真相揭示,其实朱元璋有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这是后世之人送给他的美誉。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南京听闻了刘伯温神机妙算的声名,他求贤若渴,十分想要将刘伯温收归己用。

彼时朱元璋的处境并不是很顺遂。近处,同为起义军的陈友谅、张士诚对他虎视眈眈。远方,元朝铁骑之师的余威犹在。

而在他的头顶,还有一个名义上的首领小明王韩林儿。尽管连年征战已经让朱元璋的声名远超韩林儿不知几何,韩林儿却依然是朱元璋的上级。

朱元璋两次请刘伯温来南京做自己的谋士,刘伯温最终应召前往。早已对朱元璋处境了如指掌的刘伯温首先给朱元璋讲解了自己的思路: 首先消灭陈友谅,然后攻打张士诚,并且脱离“小明王”的统治,自己另立门户。

刘伯温将自己的计谋逐个拆解分析,为朱元璋提供了一套有理有据、切实可行的方案,朱元璋心悦诚服,从此对他更尊重有加。

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决战与鄱阳湖,中箭而死。不久后,其子陈理投降。1366年,小明王韩林儿被朱元璋的部下溺死于瓜洲。1367年,张士诚同朱元璋交战时,城破被俘,自缢而亡。

随后,刘伯温又参与制定朱元璋灭元的战略方针。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登基为帝,授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任太史令,掌管整个御史台。

当年朱元璋为何非要杀害刘伯温?真相揭示,其实朱元璋有理

明朝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刘伯温迅速从一个谋士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辅佐朱元璋为这个刚刚成立的国家建立规则和法度。

他摩拳擦掌,期待着这个崭新的国家能够平安、富足,绵延数代,却不知朱元璋已经握紧死神的镰刀站在他身后。

功业既成 同室操戈

朱元璋南征北战之时,是需要一位胸有城府、神机妙算的谋士的。而当他夺得天下后,神机妙算、能够揣度圣意,甚至比圣上本人还要聪慧的人就显得格外碍眼。

况且,朱元璋最喜欢的太子性情宽厚,身体不佳。朱元璋有把握能够驾驭刘伯温这样的天才,他却没有把握自己的继承人能够驾驭刘伯温这样的大臣,而不是成为大臣的提线木偶。

朱元璋首先在1371年赐刘伯温告老还乡。刘伯温生于1311年,此时才六十岁,自觉身体硬朗,还能再为国奉献数十年。

因此,刘伯温虽然听从了朱元璋的话告老还乡,却还会时不时给朱元璋出谋划策,指望朱元璋哪天能够重新任用自己。

朱元璋并没有被他的努力感动,反而更担心了。他担心刘伯温即使赋闲在家也依然有能力把手伸到朝堂上搅弄风云,担心他成立党派,不利于朝廷和国家的安稳。

1375年,大明王朝成立的第八年,未出正月,刘伯温不慎感染风寒。朱元璋派当朝宰相胡惟庸领御医去为刘伯温治病,刘伯温依照御医的药单吃了一副药,不多时就觉得痛苦不堪。

当年朱元璋为何非要杀害刘伯温?真相揭示,其实朱元璋有理

二月,刘伯温面见朱元璋,隐晦表明胡惟庸的药有问题。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病容视若无睹,反而安慰他放宽心态。 此刻刘伯温已然明白,想要置他于死地的是朱元璋。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刘伯温全无生志,回家后拒绝了所有的医生和药方。农历四月十六日,刘伯温病逝。他为朱元璋谋划半生,亲手参与了大明王朝的建立,却死于非命。能够死于故乡,魂归故里,想来是他荒诞人生中一点微不足道的温暖了。

朱元璋固然冷酷,可是他的担心却不无道理。朱元璋死时,太子朱标已经因病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尽管朱元璋为他的继任者拔除了朝堂上一切的不稳定人士,却没想到皇子朱棣不甘屈居人下,造了自己侄子的反。

对朱允炆听之任之的朝堂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倘若没有朱元璋的压制,刘伯温和他的势力将在朝堂上如何搅弄风云。明朝后期的朋党之争想必要提前许多年了。

当年朱元璋为何非要杀害刘伯温?真相揭示,其实朱元璋有理

人们常常将刘伯温同汉初名臣张良做比较,张良却比刘伯温清醒许多。他能够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功成身退,甚至在后来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基,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能够知道自己的才能使用到什么程度,才不会被君主猜忌厌弃。

而刘伯温就没有这种审时度势的能力,因此,他越是为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努力,他的君主就越是忌惮他。君王面前,行错一步,都是天大的祸事,刘伯温就是这样丢失了自己的生命。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薛小妹啊"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sg/fresh/8egv7n0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