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和平的年代,只有和平的国家。
战争给人类的伤害是无尽的,尤其是孩子,它会把孩子从童话世界里拉出来,扔进黑暗的深渊里。
今天介绍的这部电影,讲述了芬兰战时儿童移民的故事,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战场上的小人球》
Äideistä parhain
电影改编自芬兰作家赫基•希耶塔梅斯的同名小说,故事背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
男孩艾罗生活在芬兰的一个小镇里,父母恩爱,一家三口过得很幸福。
某天,艾罗看到父母脸上带着一丝莫名的悲伤。
因为战争,父亲要被征去当兵,艾罗和母亲都舍不得他离开。
临走时,父亲叮嘱儿子,要他做个男子汉,好好照顾母亲,父亲还向儿子承诺,很快就会回家的。
然而没过多久,艾罗和母亲收到父亲战死的消息。
母亲崩溃了。
由于太过想念丈夫,母亲病倒了,她躺在病床上一蹶不振,难过得几乎想自杀。
此时,芬兰正和俄国对战,整个国家硝烟弥漫,艾罗的母亲分身乏术。
为了躲避战乱, 她决定把儿子交给机构,送到中立国瑞典,寻找寄养家庭。
据芬兰史料记载,二次大战期间,曾有 7万 多名芬兰儿童被送走。
艾罗只是其中一名,而事实上,他根本不想离开母亲,他挣扎着,可是无力反抗,被几个年轻力壮的女人拖走。
在船上,负责护送他们的人,在每个小孩脖子上都挂了一个牌牌,就像一个个货品,等候被发往未知地。
在这些孩子中,尚且在襁褓中的婴儿是收养家庭的选择,因为婴儿没有记忆。
其次,是那些长得漂亮的小女孩,艾罗亲眼目睹了妹妹被领养走了,而姐姐,在身后哭得撕心裂肺。
每个人都害怕儿童之家,都希望自己在瑞典有容身之所。
当艾罗被送上火车后,他一度以为自己可以回家了,然而他离故乡却越来越远。
很快,他被送到了瑞典的一个农场里,那是他靠前次和养父母见面。
然而养母辛格妈妈却嫌弃他是个男孩,拒绝收养。
好在养父性格温和,他把艾罗请到了家里,带他认识了新的家人。
对于艾罗来说,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连语言都是陌生的,艾罗被迫学习瑞典语,去语言不通的学校上学,在家里,也只能睡在厨房的沙发上。
此时,他的念想只有一个,赶紧回家,回到妈妈的怀抱里。
艾罗拒绝着身边的一切,他逃学,偷家里的钱,跑到海滩外的灯塔里发呆,他就是想回芬兰的家。
辛格妈妈没辙了,她请求援助委员会的人把艾罗领走。
可是委员会的人告诉她,如果她放弃照顾艾罗,艾罗就要被重新送回儿童之家。
辛格妈妈心软了。
这时候,艾罗的生母来信,她告诉辛格妈妈,她正在芬兰帮一个德国军官干活,她感谢辛格妈妈对儿子的照顾,但却不希望儿子知道得太多。
辛格妈妈的内心有所触动,其实她并不是真的讨厌艾罗,甚至说,她非常同情艾罗——
因为她曾失去过自己的亲生女儿。
女儿6岁那年去海边玩耍,被淹死,辛格妈妈无法原谅自己,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咎到自己身上。
多年来,她每天都活在自责中,所以她迫切地想收养一个女孩,来填补失去亲生女儿的痛。
她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接受别人。
所以,当看到艾罗潜入女儿房间玩闹时,她怒不可遏,对着艾罗,抬手就是一巴掌。
艾罗难过得跑出了屋子,她想起以前的日子,自己被外人欺负了,生母会毫不犹豫地冲上来保护他,不让他受一点伤害。
而如今,他就像一块浮萍,随处飘零,任人欺辱。
片名《战场上的小人球》,其实颇有深意。
因为战乱,他被人来回“踢皮球” ——
辛格妈妈不要他,而生母却和那个德国军官在一起了,为了爱情,生母不想让艾罗回来。
看到这个可怜的孩子,辛格妈妈尝试接受艾罗,敞开心扉去拥抱这个男孩。
终于,艾罗把辛格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他们互相接纳了对方。
在海滩边,他们一家四口拍下了唯一一张全家福。
辛格妈妈还送了一辆自行车给艾罗,并告诉他:“如果你想走就骑上它,这样很快就能回到家”。
而当他们以为彼此间可以长久幸福下去时,战争结束了,艾罗不得不回到芬兰,回到生母身边。
辛格妈妈不想把艾罗送走,可是对方是亲生母子,她又有什么理由把人家留下来呢?!
战争带给人的伤害是无尽的。
曾经的艾罗也是无忧无虑的孩子,在被送到瑞典的学校后,只要一听到飞机的声音,本能地跑到厕所祈祷。
恐惧,早已刻在骨子里。
对于他而言,虽然被迫和生母分开,但是辛格妈妈也给了他许多爱,那一段时间,他的天空是彩色的。
当艾罗回到芬兰,在码头上,看到热情的生母姗姗来迟,艾罗并没有想象中的开心。
他抗拒曾经的家,抗拒这片土地,甚至抗拒这个站在他面前,曾经最爱的人。
因为他害怕,眼前的幸福会转眼即逝。
在这一段回忆戏中,画面是黑白的,可想而知,对于艾罗而言,生母的位置已经转移。
战争给予人的伤痛是无止境的。
在苏芬战争及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应对寄养儿童亲生父母对于永远失去子女的恐惧,芬兰政府要求丹麦,特别是瑞典签署书面协议,保证战时寄养儿童的人身安全与往来自由。
然而事实上,最终还是约有一万五千名芬兰战时寄养儿童再也没有踏上祖国的土地。
尽管战时寄养儿童政策降低了死亡率,但他们的身心都受到了创伤。
特别是那些亲生父母双亡,且在遣返后失去养父母照料的寄养儿童,他们说不好自己的母语,学到的瑞典语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忘掉。
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成年后 酗酒成性,疾病缠身,自杀率,离婚率也远高于芬兰社会的平均水平。
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一位当年的战时寄养儿童,安妮玛尔·丹尼尔松回忆道,五岁时从芬兰“流放”到瑞典,然后在“天堂般”的瑞典度过了五年,随后回到芬兰的家里。
墙是用报纸糊的,衣服上爬满了虱子,忍饥挨饿,没有暖气,也没有自来水。
在这个家里,除了她自己以外,就只有那位在战争中,心灵饱受蹂躏的父亲。
直到2005年,瑞典和芬兰政府才首次承认芬兰战时寄养儿童问题,并为战时犯下的错误公开道歉。
然而,这样的伤痛,已经不是一句道歉就可以弥补的。
影片的最后,一把年纪的艾罗回到了瑞典,他与辛格妈妈的第二次见面,是在对方的葬礼上。
这与艾罗靠前次来瑞典,已经隔了60年。
在这个世界上,战争总是在发生,和平年代也有杀戮和血腥。
愿这个世界,永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