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理中,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长江是中国的大动脉,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却并非如此。秦岭淮河才是中国南北的最重要分界,贯穿中国神州大地,呈现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迹。
气候、植被、水文、土壤、饮食、城市建设……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似乎它能划分中国所有的地理要素。磅礴的秦岭和滚滚的淮河似乎在诉说着中国千百年来南北不同的自然人文风貌。
这就是 秦岭淮河的故事——一条唤醒着中国人南北意识的特殊标志。
为什么是秦岭淮河?
秦岭淮河线,每一个中国人在地理课上都听过。在课本上,它简单明了,就是沿秦岭、淮河画了一条线,大致将我国分成南北两个区域。
但当你面对着一张大比例尺的中国地图时,或者在实际生活中你会发现,我们常说秦岭淮河线,实际上却是一座横亘于中国中部,全长1600余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最宽处达二三百公里的巨大山脉,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对于秦岭来说,西起甘肃省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平均海拔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秦岭向西可与昆仑山相连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10期
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
到了河南中西部的平顶山、南阳附近,秦岭已经变得十分低矮,完全失去了一座高山应有的雄伟霸气。
而此时的淮河,刚刚在河南南阳东南角的桐柏山附近诞生,最让人困惑的是,流了几百公里的 淮河竟然还是一条丢失了下游的河流 。
宋代以前,淮河还是一条完整的河流(有发源地也有入海口)。但是随着金兵南侵,掘开黄河南岸放水,企图阻止金兵南下,不但没有阻止住金兵,反而使黄河从泰山之南夺淮入海。
后来虽然黄河重返北方入海,但其所携泥沙沉积形成洪泽湖,在湖的下游河水或随运河南流入长江,或分几支东流入海。后明代沿洪泽湖修固大堤,使淮河彻底失去了独流入海的可能。
今天淮河下游的洪泽湖
在古代并不存在
1128年黄河夺淮,淮河失去入海水道
在盱眙以东蓄水使得原来的小湖扩大形成洪泽湖
就是这样一条“路途多舛”的河流,为何能成为划分我国南北的重要标志呢?
事实上,在自然地理中,任何事物的界限都是非常模糊的。不会有一条线,这两边的气候截然不同。也没有一条清晰的线,能将不同种类的植被、土壤分割得十分明明白白。 因此,可能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秦岭淮河带”。
在自然界中,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一个突变,这就是所谓的“临界现象”。 在相邻两个不同的地带之间有一个交错的景观变化的地区 ,临界现象往往发生在这一带,而秦 岭—淮河恰好处于这样一个景观渐变多样的地方。
中国南北过渡带分布图
图自《中国南北过渡带分区及其地域分异研究》
秦岭作为一个沿着纬线分布的东西向的高大山系,对大地景观从南到北的演变会起到加速作用。海拔升高,气温递减,从南到北的景观演变加速,临界现象得以发生,从而成为自然地带的界线。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秦岭南边有一条和秦岭类似的沿纬线分布的山脉——大巴山,但是这一山脉却没有分界作用,原因是它还不够北,不是在自然带的边缘地带而是在其中,所以不会发生临界现象,因此大巴山不能作为南北分界的界山。
航拍秦岭
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提出“北岭淮水”说,是近代以来最早提出秦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的观点。
到了1935年,着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中国气候概论》一文中也提出秦岭—淮河线的观点,1936年翁文灏在《中国土壤与其相关之人生问题》一文中将秦岭—淮河视为中国天然分界线。此后,秦岭淮河逐渐被更多人所知晓。
南、北自然环境之差
秦汉时代,司马迁《史记》中已经有了南北意识。记载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披水旱之害,民好蓄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这张图熟悉吗?
这条巍峨的山脉就是秦岭
有云的一侧其实是南方
大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大碰撞,引发一系列的构造运动,相继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1000~2000米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其余则是500米以下的平原、盆地、丘陵。按照由高到低的海拔地形,分为靠前、第二、第三阶梯,构成了中国地理的基底。
在我国中东部,阶梯式的地形,塑造阶梯式的季风气候,以及显着的降水差异。
降水分界也是秦岭淮河线在自然分界最重要的意义之一,这里大约是 我国年800毫米降水量线分界 。具体来说秦岭北侧的关中平原年降水量仅仅600毫米左右,雨量丰富的地区年份也不会超过800毫米。
再往北的陕北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宁夏内蒙古等地的雨量就更少了,这里的降水量已不足500毫米,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 秦岭截留了相当多来自南方的水汽。
图自@地理沙龙
东北地区倒是一个例外,这里虽然纬度更高更北,但是由于我国疆域轮廓的原因,使得这里离渤海、日本海更近,降水量不减反增,大部地区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黑吉辽三省东部地区的降水甚至能达到800毫米或以上。
由于受到高山、高原阻隔,水汽难以抵达内陆深处,以致北方和西北的许多地区,如果没有河流途经,则形成广袤的干旱区,草原、戈壁、荒漠众多。
翻过秦岭,到了它的迎风坡面(秦岭南麓),来自南 方的暖湿水汽受到秦岭南坡地形作用的抬升从而产生充沛的降雨。
图自@地理沙龙
离西安直线距离不足300公里的陕南汉中,它与西安年降水量的差距可不止300毫米。在某些雨量大的年份,其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
再往南的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水汽更加丰富,年降水量轻轻松松达到1000、1500毫米。
秦岭淮河两侧降水差异之大,直接影响着我国河流的水量变化。
这里不仅是 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南麓更是孕育了嘉陵江和汉江这两条长江上最重要的支流。相较于南侧河流的磅礴,秦岭北侧的河流则多而细。
图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秦岭不光能阻止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同样也能抵挡北方的冷空气南下。
在冬季,每当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把霜冻区一直推进到位于热带南海之滨的广东时,由于秦岭的屏蔽,远在广东之北800多公里外的四川盆地竟可以无霜无冻。
秦岭,让四川盆地成为了一个比南方更南方的“大暖盆”。而它自己本身则早早地披上了冬季的外衣。
秦岭淮河也是我国1月0℃等温线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10期
试想,假如没有秦岭,黄土高原可能将南扩;四川盆地将被黄土所填满;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冬季将会更加寒冷,“阴冷的魔法攻击会更剧烈”;古时天府之国所在的关中平原和如今的天府之国都将不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970~2019年亚热带北界在秦岭段出现了明显的向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其中,秦岭南坡共计上升了153.3 m,北坡上升约148.8 m。
而在淮河段则北移了1.3个纬度以上(约140余公里),在115°E附近甚至达到3个纬度(约330公里),亚热带北界已延伸至河北及山东省南部地区,黄河流域下游部分区域已由暖温带逐渐**为亚热带。
但就整体来看 ,秦岭淮河一带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气候分界意义依然明显。
亚热带北界三个时段的位置变化图
a:1951~1970年亚热带北界位置
b:1971~1990年亚热带北界位置
c:1991~2005年亚热带北界位置
图自《气候变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位置的影响》
南北两侧不同的气温和降水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又影响着多种植被景观变化。
秦巴山地是山地垂直带分带较多的地区, 多达6个带, 这一区域位于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三大自然地理区的过渡带。 既具有亚热带特征带, 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存在, 又具有青藏高原东缘成分如岷江冷杉为主的暗针叶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
范围继续扩大来看,秦岭淮河一带以南的陕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以北的关中、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代表性植被类型是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
在南北过渡带,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发育着较为宽广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中国南北过渡带复杂性和过渡性重要体现。
图中虚线是秦岭淮河
图自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数据平台
秦岭淮河带南北两侧气温、降水、气候、植被、水资源的巨大差异,体现在景观,就是截然不同的风貌。
面积更为广阔的北境,遍布高原、荒漠、草原、湿地,因此我们对这里通常印象是广袤而苍凉,景观常常是这样:
内蒙古高原
大兴安岭湿地
黄土高原
在南侧,除了云贵高原则鲜有千米以上的高地,其它地区通常雨热同期、植被茂盛、河湖众多。所以说起南方,我们印象中的景观通常是这样的:
桂林阳朔
黄山
西湖霁虹桥
所以秦岭淮河,是一条自然景观变化带。以北,更多是恢弘大气又不失青山绿水:黑龙江扎龙湿地、甘肃扎尕那......;以南,更多则是温婉细腻、小桥流水,又不乏雪山耸立:云南玉龙雪山、四川贡嘎雄峰......
南、北人文生活之差
秦岭淮河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还带来了强烈的“南北差异”。
让我们先来做几个选择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更喜欢的主食是 面食or大米 ?
过端午节的时候,你更喜欢吃 甜粽or咸粽 ?
吃 豆腐脑 时,你会选择 甜的or咸的 ?
通过你的选择,可以大致猜到你来自北方还是南方。
但也许你会说: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当然是:
南北方气候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进一步形成了人们饮食结构和习惯的差异 ,总体上北方饮食粗犷,而南方烹制精细,具有“南米北面”和“南甜北咸”的特征。
南方区域水资源丰富,热量充足,使得稻谷种植普遍,而北方区域降水少、气温低则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南米北面”的主食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旱地农业和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正是秦岭淮河。
图自@启迪慧想
除了饮食结构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传统北方人们为了度过寒冷漫长的冬季,一般秋末冬初提前腌制大量以萝卜、白菜为原料的咸菜,长此以往形成了喜吃咸食的习惯;与之相比南方长年蔬菜种类丰富,饮食相对偏淡,并且大面积种植甘蔗也促使人们喜吃甜品。
辽阔的天地和草场牧场,不仅生长着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还是许多牛、羊、马的天堂。长着长毛的野牦牛、高大的三河马、内蒙古遍地走的三河牛等等,都是内蒙古、西北地区的生态优势种。这样的生态背景,奠定了我国 北方以及青藏高原农耕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地位。
尽管高原和草原寒冷贫瘠,但地广人稀,在水草丰沛的地区放牧,就已足够生存。
而在水热条件更好的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特别是明代以后,是 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复合体。
像是广东、福建和浙江的东南沿海地区,那里的文化与黄河边、长江边的中国,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在海边长大、靠海吃饭的渔民们,在他们身上,中原小农经济的文化积淀不深,反而具有海洋民族的那种敢于冒险、向外开拓的商业精神。
潮汕人、客家人、闽南人、温州人还漂洋过海。例如闽商,最具冒险天性的中国商人,早在数百年前,福建沿海的闽商就开启了海外贸易历史,他们打破了物质原产地的局限,在世界范围内交换产品,既引进了番薯、玉米、番茄等南美作物,又创造了丝绸、茶叶、瓷器、砂糖等世界商品流通串联的全球史。
除了闽商,还有徽商
图为屋舍精美的徽州村落
徽商通过成功的商业经营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并源源不断地反哺桑梓
对家乡建设也从不吝惜财富
他们一掷千金,大兴土木
徽州的祠堂、族屋、牌坊
书院林立,成为留存至今的一道风景
如果说秦 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 是一个渐变动态过程,那么 中国建筑的南北差异 ,则像是一个由古至今的静态规律,最有代表性的非园林景观莫属,其建筑风格上可以用 “北雄南秀” 来概括。
南北方建筑差异的主要体现在北方建筑强调的是阳光,因为北方较干冷,所以需要保暖。而南方地区偏湿热多雨水,强调更多的是通风和排水。
除此以外,在绿化植被方面,北方的庭院设计可以将四季变化的特点运用到极致,这是南方院落做不到的,因为北方有较多具有鲜明季节特色的植物,一年四季,绿、黄、红色彩变化很丰富。而南方地区,更多强调水的特点,如小溪、小河、湖面甚至点状的池塘。
南尖北平的中国居民屋顶坡度
是从南向北逐渐减缓的
北方地区由于气候比较寒冷
所以建筑物墙体和玻璃窗都会更加厚实
防止热量散失
降水少,因此不用担心排水事宜
房顶多会采用平顶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养”不仅体现在当地气候、资源、饮食、居住环境等地理因素上,更体现在 南北文化间的语言差异 。
“南温北爽” 似乎已经成了人们对南北方人语言最深刻的印象。就好似婉约派代表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豪放派代表辛弃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鲜明对比。
对于方言,南方有“十里不同音”“一村一方言”的特征,而北方方言大家基本可以相互理解。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地理原因与历史原因。南方多丘陵,山地,阻隔较多,交流较少,各地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北方人在历史上经常各地奔波,比如闯关东、晋商在明清时期的活跃等,都成为了北方方言相互之间更易理解的重要因素。
此外,从方向的辨别也能看出南北差异,一方面是北方许多城市建立在大平原上,可以整齐、方正地建设城市;而南方则受山地、水系、海岸等影响,比较需要“见缝插针”,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北方城市“方方正正”,南方则是“弯弯曲曲”。
北京▼
西安▼
再来看看南方城市
广州▼
重庆▼
上面几张图也可明显看出北方城市多横平竖直、宽阔广大的道路线条,会造成视觉上的宏大感;而南方城市的道路很多比较狭窄,相应路的条数会多一些,有的街区很小。
大街区、宽马路导致让车辆绕远路,耗时增加
其实规划学中有一个悖论
“马路越宽越容易堵车”
像北京打工人如果不坐地铁
每天要花费95分钟在上下班的路上
平均时速仅有25km/h
也就比自行车快了一点点
图自@风清扬
在中国改*开放逐渐迈入现代化后,南方与北方城市之间发展的差距显着增大。而且出现了“马太效应”——越是发达的城市,越吸引投资和人才。
各个城市相连,形成通勤圈、城市群经济圈等等更具活力的经济体。例如广佛深莞、沪苏锡常、杭嘉湖、长株潭、成渝等等无一例外都位于南方地区;反观北方地区比较有实力的可能只有京津冀城市群。
究其原因,除了最根本的经济活力之外,城市间空间距离的远近,人口密度的多与少等都是使得北方城市群区域少于南方的重要因素。像北京和天津作为两个直辖市,它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虽然超过很多城市,但经济社会联系并不紧密,仅人员往来水平就远低于深莞、广佛和沪苏,而这恰恰是同城化的重要指标。
上图为南北方GDP占比
图自@泽平宏观
下图为中国南北区域实际GDP增速变化趋势
图自《中国南北经济发展分化了吗——基于地级城市生产率的证据》
最后,南方的经济比北方更具活力,虫子更具活力。
作为比人类历史还要悠久的蟑螂,它们喜暖爱潮的自然环境,常出没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且令人闻风丧胆,所经之处让人尖叫连连。
南方形似“更大的蟑螂在这”
▼
猜猜这是哪?摄影/孙综誉
秦岭淮河,堪称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带。当然了这里说的只是中国的中东部地区,要知道秦岭以西(西北内陆、青藏高原)还有辽阔的国土,这里的南北怎样划分?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这条地理分界带犹如一条看不见的命运之线,牵动着历史和中华民族,也牵动着国家发展和你我的生活。
作者:地理君
编辑:伍希城
【声明:本号为“大部分人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