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中校长专访,推进‘双减’政策,关注学生全面成长

重庆一中校长专访,推进‘双减’政策,关注学生全面成长

开栏的话: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其目的不仅是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更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如今,“双减”落地至今,重庆各地各校实施情况如何?还有哪些不足和短板?怎样才能切实做到“减负提质”?连日来,重庆日报采访了我市部分中小学和区县教委相关负责人,请他们分享自己对“双减”的思考。今日推出第一期,专访重庆一中副校长卫晋丽。

重庆日报: 对于“双减”,您怎么看?

卫晋丽: “双减”的确是“小切口,大改革”,看似从作业、校外培训机构等小处着眼,却真正在呵护孩子的天性,让教育回归本质。也许刚开始部分学生和家长还不太适应,但从长远来看,一定是非常必要的改革,利国利民。

重庆日报: 要把“双减”政策落到实处,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落实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又是什么?

卫晋丽: 我认为,任何政策想要落到实处,“最后一公里”都尤为重要,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环。就“双减”政策来说,它的“最后一公里”其实在于教师和家长这两个最核心的群体,他们是否能真正理解双减的实质和初衷。

我听说有些家长可能觉得不上培训班了,作业量也没有原来那么大了,就很焦虑,觉得孩子的成绩会下降,竞争力减弱,于是就会盲目地去给孩子布置一些作业;同样对于老师来说也是如此,如果老师不能理解“双减”政策对于教育的意义,而只是把它理解为作业量的减少,却没有深刻意识到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那么我们可能离“双减”的真意就越来越远了。

重庆日报: 那您觉得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一中集团校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落实“双减”和解决这些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卫晋丽:对于家长的焦虑,我完全理解,也能感同身受,但从长远来看,为孩子着想,我们需要帮助家长逐步树立起更多元的人才评价观,要让家长明白,并不是只有考上“名校”才是成功,成功可以有很多种定义。孩子只要能够健康地跟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和谐共处,能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成功的人生。可以我们可以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里来衡量孩子的成功,不只局限在读书求学阶段。如果家长都能慢慢树立起这样的观念,相信他们的焦虑就能得到缓解,进而带孩子去做一些更有利于成长的事情,比如培养阅读习惯、亲近大自然,调动孩子学习的内驱力等等。针对这一点,集团各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单独交流、家长学校等方式,帮助家长加强对教育规律的理解。

对于老师来说,集团各学校通过年级研讨,教研组讨论等方式,在讨论中促进老师的思考,让老师们深刻认识到:双减是在进一步强化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减负”的背后所对应的一定是“提质”,要向40分钟要效益。同时,学校还通过一些赛事、书院大讲堂、名师示范课、教学督导等方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以学校最近开展的“重庆一中第31届青年教师(初中)优质课比赛”为例,大赛以“聚焦情境学习,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明确提出“以学生现实生活作为学习情境的构建来源,以学生获得多少作为课堂高效的评价标准。

如果说我们把无止境地追求课堂教学高质量作为“双减”政策落地最重要的保障的话,延时服务的高质量多形式就是对“双减”政策深入人心最贴心的支持。集团各学校根据本校特点,积极开发各种特色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皇冠实验中学开设的包含科技馆在内的场馆学习,一中寄宿学校、名校联合中学通过“家长学校”活动,让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进行讲述,激发孩子对各种不同职业的好奇,从而开始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第一双语学校鼓励孩子用英文讲好自己的故事,并以班级为单元进行短剧展演;第一实验学校则开设“一实大讲堂”、名师选修课、快乐农场等。

多样的特色课程就是要搭建更多的平台,寻求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去探索、去找寻自己的兴趣爱好,真正实现重庆一中“尊重自由,激发自觉”的办学理念。

重庆日报: 您刚刚提到要形成多元的“评价观”这个观点,那么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

卫晋丽: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每一个孩子“向善,向上”的本能。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地方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好的学校和老师就是给孩子们提供平台和机会,给他们提供多样选择,和他们一起去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吾本天上人"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Wk0n1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