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由北京化工学院二分院、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发展而来,1992年更为现名,2000年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划转北京市管理,先后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全过程联合培养研究生,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高校,2018年获批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秉承“宁静致远,务本维新”的校训,“崇尚实践、知行并重”的办学理念,坚守“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传承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学校设有11个学院(部)、1个研究院,包括:新材料与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主义学院、致远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工程师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2023年招生本科专业26个,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审计、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2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8000余人、研究生1100余人、留学生60人、预科生30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809名,其中专任教师539名,包括正高级89人、副高级225人,硕士生导师272人、博士生导师20人,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1%、“双师型”教师占比43.5%;此外,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人员65名。有*家级领军人才3人,*家级青年人才2人,享受*务*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4人,北京市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9人,入选“北京市人才引进支持计划”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7人、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8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105人次,“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创新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7个,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15个。
学校现有**主义理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等10个校级主干一级学科。学校“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机械工程学科2018年与清华大学结对共建,2019年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建设学科,此外还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结合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及部分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材料与化工、智能制造、城市安全运行与管理等学科专业领域,积极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类学科专业领域,基于“人工智能+”和“+安全应急”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学校是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试点高校,并于2012年加入CDIO国际合作组织;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示范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高校。现有7个本科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8个*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试点专业、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13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获*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33项,获评*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本,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1个、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1个,获评北京高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奖2项,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6个,获评北京市优质课程22门、优质教材课件20部。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努力培养思想纯良有品质、科学素养有内涵、技艺精湛有特色、攻坚进取有胆识的首善之区时代新人。
学校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北京市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北京市级创新创业示范校。与中国石化集团燕山石化公司、中关村软件园近200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与大兴区、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等不断深化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现有2个*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及4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1个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节能减排”、电子设计、化工设计、智能机器人等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每年参加赛事120余项,近80%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项目与学科竞赛,超40%获得学科竞赛省部级以上奖励。学校将实践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学校现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一级行业学会工程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有首都清洁能源(油气)供应和使用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关村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北石化人工智能研究院、北石化氢能研究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究机构。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100余项,在医药健康、城市能源安全运行、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领域取得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疫情防控、轨道交通建设等。学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聚焦重要领域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学校是北京市“一*一*”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获得多项北京市留学生奖学金项目资助。与英、法、美、德、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30多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设国际会计师(ACCA)实验班,与法国巴黎电子与计算机信息工程师学院(EFREI)合作开办“中法工程师大数据实验班”,与德国艾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OM)合作联合培养硕士项目。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菁英奖学金”项目,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本科生到欧美高校访学研修;还组织本科“十佳学生”和“十佳提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校全方位推进开放办学,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能力。
学校区位优势显着。清源校区(校本部)和康庄校区地处北京市大兴区核心区域,房山区还有学校发源地燕山校区。这里既有永定河文化与南苑皇家园囿文化交映的灵动与厚重,也有生物医药、新媒体、现代物流、新能源、临空经济等现代产业园区的繁荣与时尚,是润泽心灵、启迪思想、擘画梦想的地方。
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越。三个校区总面积466亩,校舍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4亿元,纸质图书105万册、电子藏书124万册。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学校深入学习贯彻*的二十大精神,以首善标准落实教育强国战略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和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而不懈奋斗。(数据于2023年9月19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