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末上映的《泰囧》,投资不足3000万,没有巨星加持,却以首日3600万,周末单日9000万,首周末超过3亿的票房纪录为那一年的贺岁档制造了一场狂欢。
《泰囧》上映21天后,累计票房破10亿元、观影人数破3100万,创下当时国产片累计票房、观影人数*高纪录。
最终,《泰囧》的票房达到了12.7亿元。
《泰囧》的巨大成功,让徐峥从一个处于瓶颈期的演员,一跃成为中国最卖座的电影导演,头顶平添了一个标注着“13亿大导”的光环。
这部徐铮同时担任了编剧、导演、监制、主演的“*女作”,让他变得备受关注。
有人开始给徐峥贴上“冯小刚贺岁接班人”的标签,也有人说徐峥起点太高以后太难超越。
面对这些言论,徐峥只是在微博上发了一句:“江音音~”
“江音音~”取自泰语的谐音,意为“淡定”。
一、筹拍
《泰囧》的筹拍过程一波三折,并不顺利。
2010年,徐峥和王宝强主演的《人在囧途》成了当年的小片黑马。
这部只拍了25天的电影,让徐峥看到了其中创意的市场和观众的需求。
可他自己当时不是导演,尽管在现场也实际参与了很多导演的工作,但还是不能掌控全局。
所以徐峥希望,他的导演*女作能延续《人在囧途》这个题材,并且靠着前作的口碑,拍出一部完全按照自己想法来的电影。
他找到与他合作过《夜·店》的导演杨庆,一起写了2万多字的故事大纲,又花了数月时间创作了《人在囧城》的剧本。
之后,传来了《人在囧途》的续集以《人在囧城》为片名在广电总局报批立项的消息,徐峥将担任这部影片的导演。
然而,《人在囧城》最终却未能如愿开机。
2011年底,媒体曝出了影片撤掉立项的消息,随即徐峥也公开回应自己的确已决定放弃《人在囧城》,原因是他们的创作激情和片方的制作理念发生了偏差。
徐峥当时表示:“我和这个电影已经没有关系了,而且以后也不会再以任何形式参与《人在囧城》的创作。”
从回应方式可以看出,《人在囧城》的搁浅给徐峥带来不小的打击。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焦虑之后,徐峥开始劝自己学会“放下”,他选择去泰国旅游。
但他在泰国的时候,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想拍一部跟泰国有关的电影。
回国后,徐峥放弃了原来编好的《人在囧城》剧本,开始启动做一个泰国的故事。
之前所做的工作都没有白费,所有的原理,故事里面的节奏,它的高点、低点全部有用。
期间,他还碰到了更多的点子,比方说油霸,仙人掌,泰国旅游的清单,这些点子最后全部变成了剧本中一条一条的线索。
徐峥研究了很多二人行的伙伴电影,看得较多的是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午夜狂奔》,还有《第八日》、《雨人》、《虎口脱险》等等。
他不断地想,为什么以前的喜剧会那么好看,让人一看就想笑?
突然有一天,在家看《达人秀》的时候,徐峥忽然找到了他和王宝强这两个人物之间应有的感觉,就是那种错位感。
于是,人物的对话就变得更加自然,剧本创作也一路顺遂。
徐编剧“开悟”之后,就开始拿着剧本到处找投资。
这是一条更加曲折和黑暗的小路,当时徐峥跑了很多大公司,却没有一家愿意投《泰囧》。
几乎所有人的靠前反应就是:“徐峥哪会导戏啊!”
最后,徐峥在刘仪伟的介绍下来到光线影业:“我跟光线的老总王长田讲这个故事,他很喜欢,基本上我故事讲完了以后,半个小时之内就决定要投资了。”
至此,徐峥终于结束了他的编剧之旅,走上了导演之路。
二、导演
对所有改行当导演的演员,人们总喜欢形容其为“演而优则导”,但这句话用在徐峥身上并不合适。
徐峥可不是玩票的,事实上在他参与过的每一部戏中,他都或多或少地承担了导演的角色。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直都是一特难伺候的演员,我很爱多管闲事,拍戏时候会想给出超过演员职责的意见。”
所以,徐峥一直以来都是一位“表演并插手着导演”的选手。
上学的时候,他因为演喜剧会受欢迎,而致力于喜剧舞台剧的研究。
毕业后,他活跃在上海的话剧舞台,因为他觉得能把喜剧演好的人,得具备比别人更高的智慧。
为了让自己保持进步的状态,他来到了机会更多的北京,开始向影视界发展。
在北京,徐峥先后拍了不少影视剧,也塑造了很多让人记住的角色,但这些成绩并不能让他满足。
他总是有很多想法,在拍戏的时候,看到不完美的东西,演舞台剧时累积的经验就会告诉他,应该怎么弄观众才会笑。
徐峥在拍戏的过程中,一定会找导演热烈讨论剧本,慷慨地提出建议,真诚地贡献想法。
刘仪伟就曾爆料,拍《爱情呼叫转移》时,徐峥不仅替他修改剧本,在电影的音效和镜头感方面也有自己的创意。
比如他向录音师建议,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最着名的“帮帮帮帮”来制造男主角遭遇尴尬时的黑*情境。
2007年,徐峥演过一个电视剧叫《结婚进行曲》,关机仪式的时候,编剧赵赵对媒体吐槽说:“徐峥逼我改了六遍剧本,我都快成给他打工的了!”
而拍《人在囧途》时,徐峥忙前忙后地给王宝强和黄小蕾讲戏,以至于后来很多网友看到了影片的花絮视频,都质疑导演叶伟民是挂名的。
黄渤在采访中曾经说过:“徐峥当导演,我一点都不出乎意料,因为他太有倾诉欲和表达欲,平时还特别爱学习,他老喜欢跟我们说一些奇奇怪怪的片子,让我们自惭形秽,只能装没听见。”
但其实,徐峥的学习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好电影的研究上,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学习好莱坞导演的工作方法上。
在《泰囧》开拍之前,他看了大量的好莱坞电影制作花絮。
看似影迷的爱好,却是徐峥这个非科班导演的一个法宝。
比如他看到大卫·芬奇拍《社交网络》的花絮,导演、编剧和演员都在一个小房间里,旁边有一个小DV在录着像。
导演一句一句地说台词,编剧会在旁边给演员解释,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然后他们再讨论每一句台词。
到了拍摄现场之后,绝对不会突然出现演员对于台词不理解的情况。
通过看电影花絮,好莱坞导演的工作方式,对徐峥影响很大。
因此,徐峥对《泰囧》的拍摄步骤和行程也做了缜密的规划。
首先就是找来资深编剧束焕对剧本进行进一步地敲定,以避免在拍摄的时候出现演员改剧本的状况,他也知道那样很讨厌。
进组靠前天,徐峥就拍好了“萨瓦迪卡”的预告片,目的是在《白鹿原》上映的时候,观众就会在影片放映前看到它,这样的做法当时在国内少之又少。
与此同时,美术和摄影的选景工作也在积极展开。徐峥的做法是,定了场景之后,派几个人到现场提前进行模拟调度。
最后,就是和王宝强对戏,徐峥还是借鉴了大卫·芬奇的做法,一句一句把对白全部都念过来,然后在宾馆的房间里排戏。
摄影师、副导演在旁边拿DV全部都拍下来,一边排戏跟摄影师一边把机器的位置全部布置好,连起来演给大家看。
到了实拍现场之后,工作人员完全知道他们俩会怎么样,每个部门也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现场的效率很高。
也许靠前次做导演的徐峥并没有意识到,他这样的做法,无形之中节省了许多经费。
当然,拍摄过程总有波澜。电影拍到一半,武术组和美术组之间产生了矛盾,激化到必须割舍其一,才能继续。
当时徐峥也慌了,他并没有想到,作为一个有着200多人的剧组的核心人物,导演在创作的同时也要去处理一些人际关系。
他和摄影师宋晓飞几个人在宾馆里关机了3、4天,甚至动过放弃的念头,想回到北京重新整理后再出发。
宋晓飞劝他留下,因为好不容易才找到投资,一旦撤回北京,宝强和黄渤的档期都会有变数,电影很可能就会流产。
最终,这件事还是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徐峥留下来,拍完了《泰囧》,也才有了后面的13亿传奇。
影片拍摄结束后,徐峥又满怀责任感地投入到后期制作上去,从镜头剪辑到配乐筛选,从节奏把握到颜色调整,都一一负责。
随后,徐峥又把这种责任心带进了宣发环节,从预告片的拍摄、制作、投放时间,到每一款海报的字体、字号、发布顺序,徐峥都要亲自过问。
周密规划、井然有序的工作方法,让《泰囧》的拍摄有了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保证,也给剧组每个人一种踏实的感觉。
通过《泰囧》的拍摄过程,徐峥已经不再是一个忍不住想给人改剧本、提意见的“事儿逼演员”,也不再是一个陶虹口中“表演太过”的学院派,在他身上,一个成熟电影工业体制下的类型片导演需要具备的素质,逐渐体现出来。
三、演员
除了拼盘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和徐峥客串的《一出好戏》,《泰囧》是黄渤、徐峥、王宝强唯一一部共同主演的电影。
《人在囧途》里的风尘仆仆二人组,改名“泰国传奇”,黄渤则动漫感十足地出演对立角色。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黄渤还以“黄渤工作室”的名义参与了影片出品。
随着影片票房高涨,他得到了远超王宝强200万片酬的5000万票房分润,也给徐峥和王宝强日后分道扬镳埋下伏笔,不过这是后话。
他们三个其实在生活中早就认识,而且很熟。
徐峥与黄渤因为接连合作《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无人区》等宁浩作品而成为朋友,黄渤评价徐峥“有散碎式的认真,是个执拗的人”。
徐峥的阅片量很大,动不动就跟黄渤聊起某部美国七八十年代的一个社会片,俩人常常就着个电影项目,一聊一个晚上。
拍摄过程中王宝强也参与了不少意见,有的喜剧效果非常好的戏份恰恰是他的自由发挥。
比如有一场戏是王宝潜入高博的酒店房间帮徐朗偷护照,在翻包的时候不小心碰掉了桌子上烟灰缸。
他迅即伸腿用脚趾头扣住烟灰缸,恰巧高博贴着面膜从浴室出来,王宝屏气凝神又不敢动,效果非常好。
王宝强生活中内向、话不多,远没有片中人物王宝那样活泛。
开拍前,徐峥就跟他说随便演,怎么开心怎么来,于是在泰国拍摄的那段时间,王宝强像度假一样,吃各色美食、骑大象、做spa、做鱼疗、放孔明灯。
他们三个各自讨喜的方式截然不同,但都爱演喜剧。
国产喜剧越来越难做,有时别人写的剧本,还不如自己想的点子好笑。
凭借单人的能力,单挑起一部喜剧的演员,越来越少。
所以喜剧这个事情,有志同道合的、审美水平接近的伙伴就尤为难得。
四、类型
《泰囧》票房破5亿元的时候,徐峥对媒体表达了自己的疑惑:“我很怕大家用票房来衡量这部电影,其实它本身没有那么好。”
《泰囧》在2013年元旦当天票房突破了10亿元大关,徐峥开玩笑似地说“有点过分”。
徐峥当初只是想拍一部正常的电影,期待它有一个正常的结果。
而现在的结果已经超出正常,变成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他对此感到担忧。
“这是我比较担心的一个结果。我担心别人最后对这部电影的判断变得不准确,过犹不及。我真是没有想到观众的饥饿度会爆发成这个样子。现在这个事情已经变成一个事件了,它已经不是一个电影了,但我觉得,变成事件这个事儿跟我没关系。”
《泰囧》试映过后,业界就普遍看好它的票房前景,但也没有人预计到它能够达到后来的程度。
《泰囧》的火爆在于它是一部“应运而生”的电影,它顺应了这个时间段的观众对电影的需求。
2012年年末上映的大片,不管《一九四二》、《王的盛宴》,还是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过于压抑和沉闷,重思辨而少娱乐。
这让观众想要笑、想要娱乐的愿望没有发泄的渠道,市场也因此产生了对喜剧片的饥渴。
《泰囧》一上映,观众的这种情绪得到释放,加上影片本身质量也不错,口口相传之下,票房就越来越好。
除此之外,导演徐峥对片子类型的把控,也尤为重要。
《泰囧》票房大卖,光线影业的股价连续涨了好几天。
出品人王长田长出了一口气,他的心里除了有“赌对了”片子的感觉,还有一种想法是“赌对了人”。
徐峥认为,喜剧首先要有好故事,输出一个普世价值观和主题,比如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周星弛的《喜剧之王》。
哪怕即便是像《功夫》这样的电影,外在形式感已经很强了,其实它内核还是在讲小人物咸鱼翻身的故事。
好的主题,加上自己的幽默感,特别是一定要求演员“说人话”,这样的电影,是徐峥的想要拍的,也讨得了观众的欢心。
另外,徐峥在剪片时舍弃了很多他精心设计的笑料和他比较个人化的表达,尽量把电影往类型片的框子里靠。
这种取舍是需要智慧和决心的,很多成熟的导演都未必能做到,更别提靠前次当导演的人了,但徐峥恰恰在自己的导演“*女作”中表现出了这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