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质层面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感受。新经济格局下,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新周期里把握新的市场机遇,成为商业领域一个重要命题。
1月12日下午,由经观、《经济观察报》主办的“商业运营的创新、人文、跨界---2024IF·商业系列沙龙”在北京举办。关于产品、人文和运营,参会嘉宾各有观点碰撞,让众人达成共识的是,商业运营能力的关键在于对消费者的认知,包括消费理念、消费爱好和消费习惯。即对于“人”的精准洞察,以人为本。
参加本次沙龙活动的嘉宾包括上海鑫若和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宁冬;原雀巢大中华区集团事务总监何彤;汉博商业品牌总监刘关;资深商业运营人士晏琪尔;金尚总裁助理蒋满;信达中心商业企划部焦书林;文泽时代展览项目经理汪桦;睿信咨询总裁、睿观研究院院长郝炬;经观高级顾问吕尚春;经观商业及不动产总经理王敏。
经济持续复苏,商业进一步加快形成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步伐。科技飞速进步,消费者消费行为和偏好也在发生深度迭代。
随着消费人群结构和消费理念出现新的变化,更多“跨界”与“融合”在行业内上演,并通过更丰富的业态和服务内容持续焕新城市商业的展现形式。商业运营需要更多的创新,科技为运营、人文和跨界提供了新的思路。
精细化管理与多元化经营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中国经济正处在恢复增长的新周期。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餐饮收入52890亿元,增长20.4%。
站在观察者的视角,睿信咨询总裁郝炬,从行业来讲,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6%,仍在低位运行。从消费数据来看,郝炬认为,与2022年相比确实有较大的增长,但如果和2019年相比,数据或许并没有那么好。
存量时代下,创新成为推动商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郝炬有着同样的看法,他指出,存量为主的市场实际上是一个结构化和迭代更新的市场化机会。
随着其他业态与商业之间的跨界融合越来越多。郝炬认为,这种差异化的非标产品为中小商业公司带来了更多创新的机会。“近几年火起来的一个词叫做‘主理人’,小的品牌或是一个小的商业,他其实都有很大的机会。”
从事商业地产行业多年,上海鑫若和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宁冬表示,运营方无需把界限划得那么清晰,需要突破常规的运营思维。“前两年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不要把自己的定义得太清晰,以前大家都认为,酒店就是酒店,商场就是商场,办公楼就是办公楼。”
他提到,正如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的思考逻辑,无论酒店、公寓、商场或是写字楼,它首先是一个空间。“作为一个空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它定义为只能睡觉、只能吃饭或是只能购物呢。”宁冬提出:我们需要更灵活一点。
商业跨界与人文艺术
跨界,是本次沙龙又一讨论方向。和哪些领域跨界,如何跨界,参会嘉宾们用一个个案例生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看法。
关于艺术,资深商业运营人士晏琪尔提到了西溪湿地艺术文化园区内的一个餐厅:“它的呈现是多元化的,像私塾一样,可能一天只接待4到5桌客人,菜品也是限量供应。餐厅内搭配着一些新锐艺术家的展览。”她表示,这就是空间里不一样的表达,面对不同的细分客群,商业的结合可以有不一样的输出。
晏琪尔表示,商业地产的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场馆之间的壁垒正在逐渐被打破。她以之江文化中心为例提到,整个之江文化中心的文学馆、博物馆、图书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之间做了一些商业空间的呈现,这部分承载了很多场馆运营的内容和流量。“我认为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容嵌入其中,这将非常值得期待。”
跨界的核心在于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很大程度决定着商业与哪些业态存在跨界融合的契机。原雀巢大中华区集团事务总监何彤提到,之所以目前消费者还能到店去消费,一部分正是出于对社交的需要。基于此,商业可以去创造一些类似的体验机会。
她谈到韩国首尔一个商业项目,该项目与棒球体育场相融合,不同于一般的体育场将比赛场所和商业空间隔离开,该项目则是将酒店、比赛场所和商场融为一体。“看比赛的时候,就能看到对面是各个品牌的橱窗和商铺;而逛商场或者在酒店房间时,一低头就能看到比赛场地,这种融合方式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何彤表示,纯艺术的受众可能不够大,商业运营则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在高端的纯艺术基础上,能够把它转换呈现出让大众接受的形式。“目前国内也有部分商业做出了成功的案例,例如K11等。”
从嘉宾们的交流中能够看到,从高端到大众,这或许是艺术与商业实现最大价值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汉博商业品牌总监刘关向众人介绍了汉博参与策划的几场原创涂鸦展。
“为什么要做这个原创涂鸦展?”刘关表示,商业边界正在模糊,把涂鸦的现场展示搬到了商场里能够使其更具备互动性,相当于是把街头文化放到了商场里。这种并非在大墙面上做非常复杂非常艺术性的涂鸦,而是成为一项让大家更好进行互动的活动。
刘关认为,注重消费者的情绪价值很重要,她抛出观点,艺术与商业的融合,需要把门槛降下来。
站在设计师的角度,金尚总裁助理蒋满提出,运营商在做项目设计的时候需要具备前瞻性的,需要想到的是未来10年后的样子。“经历快消费时代后,人们现在有可能更注重的是人文,是艺术,他们想让生活慢下来。”
蒋满认为,打造空间产品,需要让它变得有性格,有情感,甚至是有情绪在里边。她总结道,如何更接地气地去做商业项目,就是从人的感情出发,让空间和人的情感可以达成共鸣。
站在商业运营商的角度,嘉宾们各自分享着自己职业生涯所积累的经验和案例,另一边,站在合作方的角度,文泽时代展览项目经理汪桦谈起了自己与商业相结合的感受。
“我们有各种商业上的合作伙伴。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一些比较偏传统的艺术,我们怎么把它从内容上和视觉上进行复活,让观众在体验时不会感觉只是在传统的美术馆等场景里去单纯地看。”
汪桦介绍说,为了让大众更好地感受艺术,他们会通过搭建场景,针对大众市场的需求做多元化设置,如网红打卡点等,将传统和当代概念有机结合。此外,还会策划艺术市集,让艺术“向下”,也让受众有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存量时代下的AI与数字化
谈论创新,数字化是跨不过的一个重要命题。随着AI技术日渐成熟,凭借科技推动场景焕新,促进消费体验提质升级成为商业运营商的又一选择。
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机遇和窗口所在,信达中心商业企划部焦书林指出,存量市场所对应的,是私域。“在新增流量难以有快速增长的时候,我们必须通过对现有存量客户的挖掘,通过对这一圈层的黏性运营带动整体客户的活跃度提升。”
焦书林表示,商业领域常提到的“人货场”,其中“场”的拓展实际上就是物理层面上的范围外溢。人的生活动线在随着交通和生活习惯而发生变化,能够看到,许多人大部分时间会在居住地方圆5公里范围内运动。
在这个角度下,如何通过新的一些工具或方法来增加运营者对于客户的感知,进而影响到营销端以及产品端的推介创新,就显得尤为关键。例如通过大数据,凭借线上实现社群的精准销售,让“人”进到“场”里来。焦书林认为,未来在 AI 技术的帮助下,运营者或许能够更好地捕捉消费趋势,以及更精准地形成客户画像,挖掘客户需求,以此更好地推进服务升级和产品改进。
接着这一话题,晏琪尔则提到,在AI之外,数字化发展所带来的元宇宙,也将让空间实现更多元的链接,以及更自由的场景交互。她判断,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多元跨界持续立体的线上交互将为行业带来更多变化。“因为它更生动,更加有现场感。”
至于AI是否能够带来更多颠覆性的变化,宁冬认为,正如ChatGPT一样,只需要给它清晰的指令,便能够生成相对应的内容。从这一角度来看,AI对传统模式的冲击很快就会来到。“从资本的角度,我可能不会全部用,但借助 AI的算法去提升客户画像的精准度和市场营销能力,我认为未来AI会在这方面占据一定的比例。”
不过,宁冬也表示,大家心里需要有一个度,明白AI 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他指出,服务还是需要有温度,这就需要人的参与,这是不管AI还是机器人都无法做到的一点。因此,更准确来说,AI和数字化为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赋能与补充,而非“替代”。
商业地产的发展模式已经从增量粗放式开发向存量精细化运营转变,更丰富的业态和服务内容正持续焕新城市商业的展现形式。精彩的思想碰撞中本次沙龙圆满落下帷幕,而在活动之外,更多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故事正在商业领域不断涌现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