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电气】
前言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源动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在上海电气,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创意像种子,在科创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借着上海电气对创造者尊重与鼓励的这份“阳光雨露”,向下聚力扎根、向上奋力生长。
即日起,围绕2023集团“科技创新”年全新打造的“电气创客”栏目,将在众里觅寻电气创客,一起展开灵感和奇思的碰撞。当然,创客并非“高精尖”科技人员的专属,活跃在电气制造一线的工匠和技师,同样也是科技创新大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来吧!看他们如何把创意玩得滴溜转,将聪明才智挥洒在工作中!
最欣赏自己的地方
开明大气,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最骄傲的闪光时刻
通过我的努力,将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工业现场并得到验证;
重要发明成功获批专利申请;
发表的论文被其他学者引用……
这种由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任何事物无法替代的。
彼时初入公司,李喆对自己说,上海电气有着广阔的平台,用我所学尽我所能,好好干一番事业。
三年过去了,初进上海电气时的雄心壮志,丝毫没有褪去。
走近李喆,能强烈感受他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体味到一个上海囝的睿智、务实与担当。
从挪威科技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系博士毕业后,李喆继续留校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前前后后加起来,他一共在海外学习生活了近6年。而这6年,也正是中国智能运维及工业数字化转型大发展的6年。在各方协同下,上海数字化转型呈现勃勃生机,“数字化转型”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整个经济社会已经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学成后,李喆再也坐不住了,他想立刻回到家乡上海,参与到工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工作中去。回国后,他选择了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
这次启明星入选项目,是李喆领衔研究的《融合失效机理的多源多模态智能诊断方法研究及其在精密旋转设备中的应用》。针对精密旋转设备故障随机性强、可靠性要求高、诊断人工依赖严重等问题,拟研究融合失效机理的多源多模态联合建模方法,实现精密旋转设备的智能诊断。该方法通过将失效机理、知识经验及工业数据沉淀并融入数据建模过程,推动跨场景知识迁移,实现以工业机理为指导、以AI摄动为辅助的智能诊断,助力集团“智能制造+运维服务”的转型与落地。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枯涩难懂?”李喆笑着说,“简单来说,我的工作就是为集团的精密设备提智增效‘把脉开方’。比如不久前,我们团队就为集团某企业一台数控模床关键部件做了一套故障识别和健康评估系统,经常需要去现场采集相关的数据建模。看到我们做的系统能在生产中被实实在在用到,非常自豪。”
2022年,李喆担纲了一个新的科研项目,负责项目中多个领域的运维模型,并进行共性知识的提炼和沉淀。虽然项目的技术方案和实施计划都由李喆规划,但由于涉及整个部门的在研项目,需要跨团队协作,“单兵作战”在时间和资源上都会有瓶颈和挑战。果然,在推进过程中,不出意外地遇到节点冲突的问题。
“后来,还是经过多方沟通,由其他团队人员协同完成了节点任务。”身为数字化项目负责人,李喆认为,除了业务水平过硬,统筹协调、沟通交流也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谦逊地说道。
说到博士,人们多半还有着“酒瓶厚底眼镜”“掉书袋子”的印象,但李喆打破了这份刻板。闲暇时,他既动若脱兔,爱去健身房锻炼,亦静如处子,在家能弹上半天钢琴。与上海很多家庭一样,李喆从小就被父母“逼”着学琴,后来学业越来越重,他才有机会得以“摆脱”。谁承想工作后,李喆又亲手打开了琴盖,研究摆弄起88个琴键。“荒废了这么多年,我自然算不上弹得多好,但压力大到不想说话时,弹琴确实能把不良情绪稀释掉。琴声中,复盘一下今天工作中的得失,规划一下明天的安排,不知不觉在平和的琴声里会得到很多收获。”
栏目主编|李 敏
视觉设计|秦晓贞
本文来自【上海电气】,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