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人的苦与乐,文字间的耕耘与收获 —— 张石琪《墨香沉浮录,(91)藏书阁下的日夜兼程》

做书人的苦与乐,文字间的耕耘与收获 —— 张石琪《墨香沉浮录,(91)藏书阁下的日夜兼程》

人工孵鸡的苦与乐

张石琪

1969 年5 月,我们天津一起来的同学被安排到十二团七连。到连队后我被分配到饲养排,在饲养排工作、生活了7 年整,饲养过鸡,也养过兔子……我很热爱我的工作。

1974 年,我们鸡场的鸡在减少,为了给连队改善生活,我常琢磨怎样使鸡场发展壮大呢?我找来一本关于如何孵鸡的书,看了书以后,认真地与战友研究鸡号的情况。

我们认为鸡号条件虽然简陋,但人的因素、人的能动性是不容忽视的。经过努力,现有条件和环境可以有所改善,不妨试一试小批量人工孵鸡,如果试验成功了对饲养工作会起到促进作用,假若失败了也不会造成多大损失。

我们的想法得到排长的赞同。他说你们大胆地开始做准备吧,出了事我负责。排长鼎力支持,使我们有了底气,信心倍增。

“咕咕……”开饭啦!

(摄于1970 年/ 张石琪提供)

左起:张石琪、李敏娟、张梅(金瑞淑之女)、

金瑞淑(民航下放干部)

毛**在《矛盾论》中,曾用石头孵小鸡的例证,说明事物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他老人家对**主义哲学原理的通俗解释使我们茅塞顿开。

我们分析成功孵鸡的主观条件是鸡蛋质量要好,这是决定人工孵鸡成败的关键。因此首先要严格筛选鸡蛋,我们将所存鸡蛋一筐一篮地端出来,从中挑出个大又圆洁净美观的。

晚上用手电筒挨个照鸡蛋,一颗一颗地检查。我们用的是多节电池的强光手电筒,光束集中照射很远,透过雪亮雪亮的光柱,细心察看鸡蛋是否受精、是否新鲜饱满。经过反复比较,剔除劣质的,从数百枚鸡蛋中精选出100 个优质蛋备用。

书上说:“人工孵鸡多用电力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以确保卵内的胚胎成雏鸡。”保持恒定的温湿度是成功孵鸡的客观必要条件,可当时连队没有电,用什么办法保温保湿呢?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土坯砌了一个小土炕,炕上铺些细细的麦秸草。我们考虑用煤烧炕温度过高,肯定不行;烧麦草保温时间太短,也不行;而用牛粪温度高低既易控制又能维持较长时间。大家商量后,决定烧牛粪做试验。于是就挑着担子在路上和马号捡晒干的牛粪,不几天工夫拾的牛粪堆成一个小山,保证了人工孵鸡的燃料。一切准备就绪,人工孵鸡开始了。

我们把100 个鸡蛋摆放在小炕上,给鸡蛋盖上薄薄软软的小棉被,点燃牛粪烧炕。灶膛里的牛粪着了,橘红色的火焰袅袅的,不温不火地向炕里飘散着,燃烧一段时间后就像炭火一样煨着。

我们隔一会儿测量一下温湿度,温度高了就把小棉被掀起来,晾一晾,散散热,通通风,把鸡蛋依次翻个身,再在上面喷少许水,保持温湿度的适量与平稳,避免温湿度忽高忽低。

为了保持温湿度昼夜达标,我们付出很多琐碎、枯燥、不为人知的辛苦。白天我们要喂群鸡,采购鸡食,要观察孵鸡情况并且勤翻翻鸡蛋,这算不上苦和难。夜里最难熬,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检查温湿度。那时人年轻瞌睡多,可心中有事就睡不踏实,常常是迷迷糊糊地起来,稀里糊涂地躺下。到孵鸡的最后那些日子,常被噩梦惊醒,梦到鸡蛋全破了,孵鸡失败了……吓出一身冷汗。

我们坚韧地奋斗了21 天,雏鸡终于出壳了。金鸡出壳也真不容易,它用那尖尖的稚嫩的小嘴,把外壳一点儿一点儿地磕开一圈,便挣扎出世。

有的小鸡费了好大的力,还是难以啄破蛋壳,我心疼它非常想帮它一下,但我最终战胜了荒唐的想法,我理性地告诫自己:应当顺其自然,锻炼雏鸡自身的力量吧!它们的出世和人一样都需要自身努力。

看到雏鸡们争先恐后地破壳而出,陆陆续续地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喜出望外,内心的快乐、陶醉的成就感是没有亲历的人所不能体会的。

周围的战友听说消息也纷纷来看小鸡出壳,见证一个个新生命的诞生。这么多天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我们以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00 只鸡蛋孵出98 只雏鸡,孵化率达98%。

人工孵鸡这件事引起连队的重视,大食堂前的黑板报以醒目的标题——《人工孵鸡成活率达98%》,及时报道了科学养鸡的成功事例,号召全连指战员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把连队建设得更好。

尝试人工孵鸡的实践,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不管干什么工作,首先要树立信心、开动脑筋、敢于尝试、用心去做事,在干中摸索,在干中学习,勇于吃苦,就一定能成功。”

这段生活经历是我人生路上的转折点,它教会我尊重科学,磨炼了我的意志,使我逐渐变得理智、坚强、成熟起来,以致后来敢于面对变幻的现实,勇于面对任何艰难险阻……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花花onOt"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bqskC7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