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事班的故事第2季07,锅碗瓢盆里的欢笑

炊事班的故事(二)

刘建国

张春田是河北南皮人,1970年入伍。他原来是连部通信员,后来去连队生产点搞了一年生产,回来后到炊事班当了班长。张春田自从到了炊事班,整天都把那件白色的工作服系在腰上,在厨房里一刻不停地忙来忙去。别看他文化程度不高,但每逢连队召集班长开会,他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做记录,上级的指示精神,准能在炊事班得到圆满落实。在人员少、任务重、困难多的条件下,他带领炊事班的几名战士,为保证连队百十号人的吃好吃饱,付出了很多很多。

那是1974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当时,由于河北农村的条件不好,张春田让怀孕6个多月的妻子孙红丽特意从老家来部队探亲,打算在连队住一段时间后再到条件好一点的内蒙古军区253医院生孩子。张春田怕耽误炊事班的工作,就告诉妻子下了火车后自己坐长途汽车到沟门,再走到连队来。孙红丽坐了两天晚上的火车硬座,出了呼和浩特火车站后就和前来接她的唐志德连长、陈德福排长一同上了从呼和浩特市开往山西的长途汽车。过了和林县城,他们3人在公路边的沟门下了车,开始徒步往连队走。

那天夜里刚刚下过一场大雪,路特别难走。唐连长让靠前次来连队的小孙慢点走,可她却大大咧咧地说:“走这几步路算个啥,俺们农村人走惯了。”十几里山路,走了两个多小时,到达山下连队旧址的临时住处时,她已经是大汗淋漓了。晚上,张春田把一碗面条端到妻子面前,可她一点胃口也没有,吃了一点儿就躺下了。第二天早上刚刚起床,小孙肚子突然剧烈疼起来。张春田一看情况不好,立即打电话叫来了卫生员王云。

王云当兵之前就是生产队的赤脚医生,懂得中医。他经常上山采来黄芪、甘草、党参等各种药材,自己加工成药丸。战士们只要有头痛脑热的,他用那包大小不同的银针就能手到病除。王云过来一看,感到问题严重,可能是早产的先兆。这样的事他从来没经历过,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报告给李永亭指导员。怎么办?较好是送和林县医院,可眼下这么大的雪,汽车得走两个小时,显然来不及。指导员想了想,立刻就把当时在连队探亲的周永林技师的爱人毕保华叫了过来。指导员对他们说:“王云,你是卫生员,懂医。小毕,你有生过孩子的经历。现在情况十分紧急,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你们俩了,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大人和孩子!”于是,这两人就只好赶鸭子上架,开始紧张地忙活开了。

听到这个消息,唐连长立刻让话务员接通和林县医院,请医院派救护车来。可县医院的救护车当时恰好不在。于是唐连长决定,马上派连队的汽车去县医院接医生。

上午9点多,在卫生员王云和军嫂毕保华的精心处置下,孩子终于降生了。但是很可惜,一个男孩还没睁开眼睛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县医院的医生接来后确诊,孕妇是过度劳累造成的早产,并称赞王云和毕嫂处置得当,孩子虽然没有保住,但大人没有问题。送走医生后,大家都不停地安慰张春田夫妇。张春田抱着脑袋痛苦地蹲在妻子的床边,一声也不吭。是啊,此时此刻他能说什么呢?当时如果能去呼市接她一下,如果能多嘱咐她几句,如果……可是现在已经没有如果了!两个月后,张春田和孙红丽一起到了呼市火车站,妻子只身一人回了老家。现在回顾起来,是否可以说张班长是一心为了工作才失去自己的儿子呢?

1977年初,张春田退伍回到了家乡,担任了生产队的民兵副连长。在改*开放的大潮中,他们夫妻二人从经营小五金生意开始,通过苦干、实干,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逐渐发展到创办了五金加工厂,最终走上了自己的成功之路。现在的张春田也算得上是一名农民小企业家了。

“人是铁,饭是钢。全连通信任务完成得好不好与我们炊事班有着很大关系。为了让值勤的同志们吃好吃饱,我们一定要做好每一顿饭菜。咱们能够在这山沟里一起工作,也算是一种缘分,大家扑下身子好好干吧!”这是炊事班长肖彦文在上任后头一个班务会上说的话。她入伍前在北京首钢食堂工作,性格爽朗,作风泼辣,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又黑又大的眼睛,一笑起来,脸上马上就出现两个漂亮的酒窝。她在长机班时就经常到炊事班帮厨,什么活都干。调到炊事班后,如鱼得水一般,真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肖彦文凡事身体力行,遇事从不推诿,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提起她的烹饪技术,那可是煎、炒、烹、炸样样精通,全连没有一个人不佩服的。尤其是她包包子的功夫不一般,每个包子捏的褶不多不少都是15个,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面倒出来的一个样。对于从各专业班抽调来的战士,她都是身教重于言教,经常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切菜,如何和面,如何揉馒头、包包子。每当有谁做不到位或做得不好的地方,她就会脸色一沉,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每当这时,在炊事班干了8个月的同年北京兵刁永春就会站出来打圆场,免得事态进一步恶化。刁永春在班里是工作最认真,也最能吃苦的一个骨干,每次同志们外出执行任务回来晚了,他总是要做些好吃的慰劳他们。有一次,他一天竟然做了7顿饭,从早上5点一直忙到深夜2点多才下班。

在肖班长的带领下,炊事班不断地变换饭菜花样,做出的饭菜色、香、味俱全,让人一看便食欲大增。夏天,她把黄瓜等蔬菜放到坑道的水库中保鲜。冬天,她带领炊事班把一筐筐的土抬进坑道的空房间里,将芹菜根埋在土里,定时地浇水。过一段时间后,大家就吃上了长得发黄的嫩芹菜。她担任班长期间,全连对炊事班工作的满意程度相当高。她在炊事班一直工作到退伍。在离队前的座谈会上,她非常感慨地说:“在炊事班这几年,我能够让大家吃上可口的饭菜,也算是我为咱连的工作尽了一点力吧!”

黄新河是河北深县人,1973年1月入伍后,在连队后勤整整干了8年,直到1980年12月退伍。他个子不高,黑里透红的脸膛,见人总是面带笑容,让人一看就是个十分憨厚的人。新兵训练结束后他分配在载波班。因为工作中特别能吃苦,被王录司务长看中调到了后勤。他放了3年多羊,风雪无阻地爬遍了连队周围的每一座大山。他喂了一年多的猪,每当母猪生崽时,无论什么样的天气,他都守候在旁边。后来,他当了炊事班长。有的老兵拿他取笑,说是黄班长吃油太多,油已经从脸上冒出来了,他听了只是一个劲儿地憨笑。要是有的战友再继续追问:“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啊?”他一着急,就会慢条斯理地说一句:“这可不是油吃多了,而是油烟熏多了。”这还真是一句大实话,他脸上的油腻显然不是从里往外冒,而是由皮肤表面往里渗透,油腻中还明显地带着一些烟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每次探家回来总是要带一面袋子花生、大枣等家乡的土特产去各班分给大家吃。但有一样东西他却悄悄地锁在了炊事班的副食库。原来那是他带回来的两瓶子香油。他把这些香油全都一点一滴地撒在了连队的大锅菜、大锅汤里。区区两瓶香油虽然不值多少钱,但在食品供应紧张的当时,也算是特别稀罕之物了。

炊事班的故事第2季07,锅碗瓢盆里的欢笑

黄新河

有一年,连队庆“八一”会餐。连长在讲话时特别表扬了炊事班一番,因为那时不准喝白酒,就敬了黄新河一碗啤酒。连长这一敬可不要紧,大家都纷纷向黄班长敬酒。他推脱不了,就左一碗右一碗地喝开了。最终被大家抬到了炊事班宿舍里。半夜,他在沉醉中迷迷糊糊地爬起来去方便。睡在他旁边的黄卫东被他关门的声音惊醒,只见黄班长一进屋就歪着身子直奔他的床铺而来,吓得小黄一下子就翻身坐了起来。这时黄班长瞪着两眼冲小黄说:“我说你是怎么搞的?怎么跑到我铺上来了?”说完他拉过小黄的被子倒头便睡!小黄一看没办法,只好和他换了地方。起床号响了,黄班长坐起来揉了揉眼睛,一脸惊讶地问道:“哎,我说小黄啊,你怎么睡到我的铺上了?”于是,老黄小黄半夜换床的故事就悄悄地传开了。

有一次,羊倌从山上挖回来一根比大姆指还粗的党参,足有两尺长。午饭后,黄新河就把这根党参洗刷干净,放在水壶里煮上了。

“大家快来喝呀,这可是大补啊!”黄新河招呼班里人都来喝。

“这样喝能行吗?”

“行啊,没问题!小黄的身体有些弱,得多喝一点儿!”

大家在说笑中把那壶党参汤喝了个精光。下午,就在大家正忙着做饭的时候,黄卫东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紧接着鼻子就流血了,用纸塞,用水冲都不管用。黄新河一看大事不好,这肯定是喝党参汤喝的啊,于是赶紧领着小黄去找卫生员。从那以后,黄班长对小黄就更加关心了。

有一次,炊事班外面的下水道堵住了,黄班长拿着一根长长的钢筋从下水道的缸瓦管子里面钩出来一团乱糟糟的东西。正巧被副连长陈德福看到了,便训斥炊事班什么东西都往下水道扔。大家有口难辩,只好低头不语。这时一名老兵把那团东西打开一看,十分惊讶地说:“快来看啊!这不是副连长的袜子吗?”众人过去一瞧,这团东西里面除了有烂菜叶子、土豆皮等,果然还有一双袜子!顿时所有的目光都转向了副连长。陈副连长这下可急了,他半信半疑地走向前,看了看,又闻了一下,然后把手一背,一本正经地说:“这肯定是黄班长的,我的袜子哪有那么臭啊?”大家听后都笑得直不起腰来了。

连队还有一个名字叫时占才的炊事班长,整天都是乐哈哈的,从来不知道发愁是什么滋味。一说话就笑眯眯地,满脸的佛爷像,一点脾气也没有,人缘特别地好。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他都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从来都是无怨无悔。每逢电缆班和明线班外出晚归,他总是把饭菜温在锅里,让他们能吃上热饭热菜。在他心里,只要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就非常满足了。有一次,总站首长来连队,在到炊事班检查的时候,要求做好后勤保障,让战士们吃得饱、吃得好,不想家。时班长满面笑容地说:“请首长放心吧,我们连的伙食真没得说,吃得大家把家在哪里都忘了。”他的话把站首长逗得哈哈大笑,冲他连连点头。

还有一次,连队全天营建劳动,大家累坏了,冲到炊事班要水喝。暖水瓶里那点水哪够他们喝的,炊事班别的没有,一大锅开水可是早就烧好了。水是够喝了,可那天的晚饭却被大家吃得砸了锅,有人在饭堂敲起了碗。当了这么长时间的班长了,怎么就偏偏遇上了这种事?他就像是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低着头从蒸气弥漫的操作间里走出来站在大家面前,一脸严肃地向大家道歉,嘴里不停地说:“再做面条,再做面条。”平时那张笑脸变成了哭脸,真诚的泪水从他黝黑的脸上滚了下来。他那瞬间的感动,让大家在记忆中定格成了永远。后来,他有幸成为了连队的靠前批志愿兵,穿上4个兜的军装后,依然满面笑容地战斗在炊事班的岗位上。

一年夏天,连队的大解放从八苏木哨所旁的岱海渔场拉回来十几条鱼。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每条鱼都有五六十公斤啊!炊事班的人见了都倒吸一口凉气,这是什么鱼呀?这么大!司机把车停到了厨房门口,炊事班的人手不够,又叫了维护班的人来卸车。大家整整忙活了半个多小时才把这十几条鱼卸完。晚上开饭,主食是大米饭,菜当然就是鱼啦,那天的鱼可是一盆一盆上的。炊事班长还特意从厨房出来说:“今天大家要多吃点,别怕不够,里面还多着呢!”晚饭后,大家议论开了,有的说:“今天的鱼吃得真过瘾呀!”有的说:“我可是头一次吃这么大的鱼。” 第二天没啥说的,主菜还是鱼,大家很高兴。可三天后,每天中午仍然是一桌鱼,什么红烧的,清蒸的,糖醋的……

大家进饭堂一看又是鱼,头都大了。鱼是好吃,可连吃几顿,就吃腻了,何况已经连续吃好几天了。于是各种牢骚话自然就来了。

“怎么还吃鱼啊?还有完没完呀?”

“这鱼都吃了快一个星期了,还能不能改善一下伙食啊?”

“哪怕是吃点白菜、土豆也行啊!”

“你们别说吃了,我们做都做烦了。不吃怎么办?浪费可是极大的犯罪啊!这大热天的,幸亏保存在坑道的水窖旁,大家还是克服一下这暂时的困难吧!”

炊事班长这么一说,众人无语!连里像这样的事就此一例。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连队吃鱼少了,尤其是那么大的鱼就再也没有吃过。(未完待续)

炊事班的故事第2季07,锅碗瓢盆里的欢笑

炊事班


炊事班的故事第2季07,锅碗瓢盆里的欢笑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贰箂箂叁"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VWv7n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