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 就是这两个词进入『英语』的时间的先后不同。
新*这个名字是清朝给这个地区的名字,意为『新的疆域』。英国人早期翻译这个地名的时候,直接采用了音译,将『新*』翻译成Xinjiang。这种翻译方式保留了地名的汉语发音和意思。
西*这个地名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其实就是『西部的藏人地区』的意思。英国人在翻译这个地名时,选择了意译,将其直接翻译成了Tibet。这种翻译方式更侧重于表达地名的含义。
在藏语中,西*被称为『བོད』(Bod),这个词在梵文中是『तिब्बति』(),英文名称『Tibet』可能是从梵文或其他印度语言演变而来的。这是因为在古代,印度和西*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化、宗教和经济联系。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而西*则是佛教在中国的重要传播地。因此,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印度和西*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西*的名字也随之传入印度,并在印度语言中形成了『तिब्बति』()这个词。后来,随着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统治,这个词被引入英语,并演变成了『Tibet』。
西*地区有过**的政权,它的地位与新*不同。英国人在翻译地名时也会考虑到地区的*治和文化因素。保留『Tibet』这个由藏语派生的历史名称,有助于强调西*的**性和文化认同。
翻译地名时,译者会考虑该地名在目的语言中已有的影响和知名度。『Tibet』这个译名在英语世界已经广为人知,所以英国人没有更改。而新*的英语译名则相对较新,容易与原名『新*』产生联系。
『新*』这个名称在英语世界广为人知的时间较晚,主要是19世纪后。而『西*』明显早于此,在很多17-18世纪的英语文献中就出现了『Tibet』这一写法。一个词汇进入语言的早期阶段,其表写形式更易固定。这也是『Tibet』保留原形的原因之一。
但是很多时候,地名往往存在多种翻译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混用』的状态,这个『混用』的原则就是『习惯』和约定俗成。
有这么几个现状:
1.
地名翻译直接使用汉语拼音,这是大家最为常见的情况,原因很简单,因为近代以来, **推行地名汉语拼音化改*,很多之前用过的英文翻译,都被改成了拼音音译。
西安, Sian,后改为XiAn;
杭州 - 。这是19世纪西方人习惯的英文名称,后改为杭州的汉语拼音;
重庆 - 。重庆曾一度是**的首都,是当时通用的英文名称,后逐渐被替代。
2.
一个地区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翻译。
我们认为『广州』的英文翻译应该是『GuangZhou』,实际上在英语中用的更多的是『 Canton』;
我们熟知的『北京』,目前大家熟悉的是『Beijing 』,但是实际中应用中经常也会用到『Peking』这个词,比如我们熟悉的北京大学的英文名是,Peking University,缩写是PKU,而不是BKU。
3.
地名来自于当地人的发音。
尤其是19世纪之前,西方人翻译中国地名主要依据广东以及福建一带的发音,比如『香港』英文名称『Hong Kong』并不直接来源于汉语拼音,而是源于广东话(一种粤语方言)的发音。在广东话中,『香港』被发音为『heung gong』,英文名称『Hong Kong』即来源于这个发音。
但是后来西方传教士学习中文,对中文地名有了更系统的翻译,不仅是地名,很多名词也有类似的现象,许多既有习惯也未变,如 tea『茶』(来自于厦门一带的发音)和silk『丝绸』
4.
历史问题
也比较复杂,有的改了拼音,有的没改,沿用之前。
大连 - Dairen。这曾是大连在日治时期的英文名称,后改为Dalian。
青岛 - Tsingtao。德国在青岛殖民时期使用的名称,来源于青岛的旧称『靑岛』。
澳门 - Macao。来源于葡萄牙语的称呼『Macauv』。
5.
少数民族聚集地,或者当地有着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会用原有语言进行音译。
拉萨 - Lhasa。来源于藏语名称『拉萨』,意为『城堡』或『佛殿』。
** - 。直接从该地的维吾尔语名称翻译而来。
哈尔滨,满语:ᡥᠠᠯᠪᡳᠨ,穆麟德转写:Halbin;达斡尔语:Halbn hotn。
当然,也有可能因为别的因素而更改,比如也许说不定哪天,『Tibet』就会被替换成『XiZ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