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微博,院长何故微博名为“每天12点起床”

浙大城院传媒与人文学院迎来新“掌门人”。

9月9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从浙大城市学院获悉,该校党委组织部在传媒与人文学院全体教师大会上宣布,沈爱国担任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

此前,沈爱国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主任。

沈爱国,1966年出生,浙江湖州德清人。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留校任教,是恢复高考后浙江省第一届新闻专业本科生。到今年已任教35周年,从杭州大学新闻学院,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传媒界,有很多人已经担任各级媒体机构的领导岗位。他教学水平高超,深受学生欢迎,曾获得浙江大学“三育人”标兵、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等荣誉称号。撰写的专着《消息写作学》,2020年12月被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写作学会评为“40年40本优秀教材”。

2021年4月,他辞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职务,调到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担任浙大城院钱塘学者、教授。他曾在中国《小商品世界报》《浙江青年报》《青年时报》等媒体兼任副总编职务,累计时间长达10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但一直没有脱开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些经历在国内传媒院系“学院派”的掌门人中,并不多见。

享受教学中的乐趣

1986年杭州大学毕业的时候,沈爱国“被留校”了。不过,这让当时的沈爱国有些苦恼,“当在报社的同学都已经使用煤气灶、住单人间的时候,我还要和两个大小伙子住三人间,用小电炉。”但就现在来说,他没有再后悔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

在课堂上,沈爱国喜欢讲故事,抖包袱,戳笑点,这都是他所擅长的。这得益于多年来漫长而丰富的实战经验。在给在场的老乡学员们上课的时候,常常是PPT直接放出故事的图片,让学员们认真去看,学员们私下讨论安静下来后稍显紧张的课堂气氛则是沈爱国非常喜欢的。讲述各类新闻事件时,他站在媒体观察者的角度来告诉大家其所以然,讲述时伏笔暗藏,画面感极强,同时配合他激情四射的演讲,往往让大家听到入迷,不时还哄堂大笑,他就能在这样的课堂上享受到喜悦。

“教师这个职业确实带着光环,但其对我们最大的诱惑力不外乎自由两个字。”沈爱国至今中意于大学开放的课堂带来的精神和身体上的自由,虽然为了这些要付出很多,比如,上好自己的新闻业务课就要让自己在上课的同时深入媒体圈。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微博,院长何故微博名为“每天12点起床”

媒体圈中体现自己

沈爱国的一天,从中午12点开始。这是以前在报社做夜班养成的生物钟,哪怕他现在早已不在业内,做着本该作息很有规律的大学教师这一行当,依然如同当年等着签版的夜班编辑那样,熬到每天半夜两三点。所以他的微博名就叫“每天12点起床”。

1986年毕业留校刚开始的三年里,他就觉得必须对社会上的传媒各界有所涉猎,因为只在象牙塔里钻研的人是上不好新闻实务课的。于是在1989年,跟着同学开始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参与新闻实践。1992年的2月到10月,又去了《钱江晚报》做新闻,以通讯员的名义采写了不少稿子,甚至有很多头版头条。1994年,杭大新闻学院和义乌小商品城合作,协办《小商品世界报》,但是这份有公开刊号、发行量很大的报纸却没有一个真正具有新闻理论功底的人为它把关,于是沈爱国又在那里做了整整一年的副总编。

1996年结婚后,理应让自己空下来的沈爱国依然闲不住。从1997年到2000年,他坐进了《浙江青年报》的编辑部,正儿八经地上夜班,等大样,签字。每天12点起床就是这时候养成的习惯。等到清样出片子,一切完成后,回家,从两点睡到十二点,一天只吃两顿饭,从来不吃早饭,也不吃宵夜。长期的夜班生活,让沈爱国觉得全身的免疫机能都在下降,直到2000年3月一场成人麻疹才让他中断了在《浙江青年报》的工作。

身体出了状况的沈爱国不得不休养了很多年,但2007年《青年时报》社长张丰和副总编范波的来访,他们所表示的“只要做产品评价就可以”让沈爱国又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于是毅然出山,给《青年时报》写稿件评论,每天的评报文章被打印出来,贴在报社楼梯口,经过的人多少都会驻足观看,这样一来,虽然沈爱国自己成了报社“最不受欢迎的人”,但是报社的业务讨论氛围日渐浓厚起来。2008年,《青年时报》和华数合作,推出的《天天时报》新闻评论节目,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触电让沈爱国又在电视圈整整做了两年……

做纸媒,电视,写评报,最终,沈爱国没有抵得过身体机能的下降,在2011年3月彻底退出,专心教书。

作为杭城媒体圈的名人,沈爱国要经常接受各家媒体的采访。而不论对自己的学生还是自己,沈爱国都非常强调一点:“你仅仅是社会中的一个节点,不可能完全孤立。如果不被需要,价值就难以彰显。”

朋友圈里的“新闻源”

“发一条朋友圈,就是一个大新闻。”在浙江,对沈爱国来说,这不是难事。

沈爱国的手机上,通讯录中的联系人有2000多个,微信好友已经达到5000人上限。即使仅仅翻一遍朋友圈,至少也要两个小时。

“发一条朋友圈,就是一个大新闻。”在浙江,这对沈爱国不是难事。

“我的朋友圈,好友已经达到了上限,很多新闻都是通过朋友圈爆料出去的……”2015年的“浙大学生状告铁路局”,2017年的“杭州火车东站‘三元’骗局”,2018年的“浙大六姐妹连续14年的寝室聚会感动无数网友”,这些曾经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新闻报道,最初都是爱国通过朋友圈爆料推出的。即便是在课堂上,沈爱国也从不惮于“炫耀”他集结了众多媒体人的“强大朋友圈”。

5000名好友,从教过的学生到工作社交结识的朋友,都被统一格式备注,单位、姓名,包括学生所在年级,一清二楚。

沈爱国确实很擅长经营自己的朋友圈。30多年的教书生涯,他的朋友圈汇集了各个领域的人才。而真正让爱国打通新闻江湖的,则是后来他两度兼任浙江青年报、青年时报副总编。在业界的游刃,也使得爱国的课堂鲜活而生动:“前一天晚上和编辑们探讨决定的报纸大样,第二天就可以带到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上面还保留着每一遍修改的批注呢!”

综合自网络内容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MichstaBe"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jg707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