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今纶
最近,有网友在某平台发了一个运球的视频,引起关注,因为他的定位在北京海淀区的顶级高奢住宅万柳书院,据说30多万一平方米,周边中关村三小、人大附中等稀缺教育资源云集。
网友点进他的主页一看,发现还是一个学霸,在北京101中学就读,此校东临清华,南接北大。录取分数线很高,是诸多学神的诞生地。还有网友认出了背景挂的那幅平平无奇的画,经认证,是齐白石的真迹,市场估价4.2亿。
有人称主角为“万柳书院少爷”,为了叙述方便,我也沿用此称呼,但我个人并不认同这一称呼。
整个事情很诡异,很像经过精心策划的一个IP打造过程。
不管策划是否真实存在,慕强慕钱肯定是客观存在的,而这背后隐藏的问题才是最值得思考的。
01
整个事件像在包装一个新IP
首先说说整个事件的诸多疑问和漏洞。
比如,“少爷”的主页显示就读学校是北京101中学,他就真的是在该中学读书吗?如果某人的主页显示就读学校是哈佛大学,你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
他的定位在万柳书院,他真的就是万柳书院的业主吗?为什么不能是MCN机构短租的房子,专门用于本次策划?
请想想看每天有多少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炫富,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专业演员。有人租豪车拍短视频,有人通过拼单的方式住豪华酒店、背名牌包包,甚至连袜子也是拼团一起穿……
最大的漏洞在于那张所谓齐白石的真迹,远远的在视频里看一眼就能开口胡说什么是齐白石真迹,还能给出估值4.2亿,这真的适合吗?
怎么看都像一个low爆了的MCN在背后助推这件事。书画鉴定这事儿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不但要凑近了看,拿放大镜看,还要由专业机构专业人士来慎重评估,就这样还有无数的猫腻,比如,专家可能被收买了,把假货说成真迹。
网友远远瞟一眼就说出定价4.2亿,还有很多人信,这就是骗底层傻子的专用智商税了。
很快,有人去采访了另外一位万柳书院的少爷,我们姑且叫他二少爷吧。
然后就是这个二少爷还配合网红来卖鸭脖子,这就更像MCN来收割流量了。
至于二少爷还出来直播唱歌,说实话,你家的房子几十万一平方米,孩子还在读书期间,你会让他到网上来直播唱歌吗?这都不是这个级别的富人家庭的教养能干出来的事儿,但是MCN肯定愿意干这事儿。
现在是个什么环境和形势,富人比MCN更清楚,他们只希望低调更低调,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有钱。更不可能让网红到自己跨年的豪宅里来东拍西拍,尤其不可能的是二少爷的妈妈居然在短视频里出现,虽然没有露脸,按照MCN的人设,这位妈妈身价不低于100亿,这样的富豪在中国是数得出来的,就那么几百人……
所以,整个事件确实像在包装一个新的IP。
02
诱人跪舔难道是正常的吗?
当然,MCN机构愿意包装,有人愿意信,咱们也没办法,这也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我们更想讨论的是部分年轻人怎么了。其实他们就是被当成了短视频的“流量矿”,平台、MCN、创造者都在通过各种工具揣测他们口味,然后推出定制产品,以流量加持,然后通过广告来收割流量。
而年轻人就在这一波波的算法中自我矮化人格,固化自己的思维,然后在信息茧房中自得其乐,而不自知。
商业机构要创造流量、吸引力,貌似是无可厚非的,不过,真的是无可厚非的吗?如果是一场平台与机构、创作者的合谋带来的价值观的堕落与认知的偏差,真的也是无所谓的吗?我看不一定。
过去这些年来,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不能碰的话题,另外一些偏社会化、偏娱乐化的话题大行其道,走的是娱乐至死的道路,其实还蛮让人忧心的。
很多事情上都在走极端,一方面是读书的孩子们卷到极致,另外一方面是短视频平台流量争夺战卷到极致,后者当然走的是投喂和迎合的路线。
关键是这些平台流量很大,但平台的生态却并不健全,在某些话题领域几乎就是完全针对人性的弱点来强化人性的弱点,提供知识性就不指望了,更多时候是在引诱人躺平、摆烂、跪舔,这难道是正常的吗?
看到有钱人、名人,有人仰慕,很正常,每个国家都一样,可是看到有钱人之后集体下跪,甚至不惜自称奴才、老奴,撇开那些MCN机构的水军不谈,其实很多网友真的是这种心态,其数量之庞大令人瞠目结舌。
03
冷静的旁观者才能看清时代镜像
究其根本原因其实无非如下: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社会阶层的固化难以突破,即使是读书读到985,也未必有多么理想的工作,可能去做城管、去中学教书还算不错,大家心里很茫然,因此对富二代有羡慕也很正常,本质上是对自己无法达到的阶层的一种窥探、观望,满足一下好奇心而已。
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努力在现实面前被砸得粉碎,个人的韧性、修为又很难让他们静下心来做事、学本领,于是指望通过捷径、小概率事件改变命运的就成了一种心态。见了富二代就叫老公,甚至写信狂追,也不是不可能的。
至于平等的观念,开放的心态,以及深度的思考,大多人完全没有,这有教育系统的问题,但问题远不止于教育系统。
必须强调的是,年轻人的机会太少了,大家陷入了一种集体困境。
单纯批评MCN、平台其实还是浮于表面了,时代的峰潮已过,年轻人只能在各种虚拟环境和跟帖、互动中去刷存在感,寻找娱乐元素,麻醉自己,这本身就值得叹息。
窥一斑而知全貌,其实我们需要的是意气风发的工作环境、个人努力就有回报的小环境,人人都有事做,人人力求上进,那些什么“大少爷”、“二少爷”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点缀而已。
真正冷静的旁观者,不但有独立思考能力,也有深度阅读的习惯,双向并进,会让他们更容易看清时代的镜像。
可惜,把少爷们当演员的旁观者太少,绝大多数旁观者仅仅就是最底层的韭菜、流量贡献者而已,而且这种模式、闹剧会继续出现,这才是让人最伤感的:
什么时候是个头?难道我们就只配看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视频?它们就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