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生不息·家年华》低调结束了这一季。
登上热搜的,是在颁奖环节,孙楠的获奖感言回应了当年《我是歌手》退赛的事。
“当时很想证明自己,虽然不想在乎输赢,但并非人所愿,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放不下,怕失去……”
在《声生不息·家年华》里,被提及的较多的节目,就是《我是歌手》第三季。
孙楠9年前的*发,也是走到决赛的歌手。
总决赛的直播,孙楠拿出提前准备的手稿,宣布退出第二轮比赛,“把机会留给弟弟妹妹们”成为全年综艺界标志性事件,而对此讨论更是延续多年,从如今的发言来看,伤得很深。
9年后,孙楠大气的回应,让人动容。
但媒玩却有点遗憾。
遗憾的不是对孙楠的回应,而是对《声生不息·家年华》。 这个节目的最终注脚,不应该是《我是歌手3》的后续。
从港乐季、宝岛季,到家年华,这一季集结的咖位也是很成功的。但必须承认,韩红、孙楠、古巨基、谭维维、胡彦斌,甚至靠前季的黄绮珊,这很难不让人想到《我是歌手》。
我相信“家年华”制作的初衷一定不是再做一次歌手。
前有港乐季依托TVB、宝岛季依托台*综艺加持,“家年华”致敬的元素,就是一年一度的春晚。
不仅是每次公演开始前的报幕像极了过年。 你看,这一季的嘉宾,大部分都登上了龙年春晚。
《声生不息·家年华》开播之初,一张海报引发共鸣,靠前期回顾中华音乐历史,更被誉为华语乐坛最佳文献综述,家国情怀在一段段采访和历史材料中,油然而生,所有的歌曲始于故事、终于感动。靠前期,非常成功。
在那之后, 更多的叙事,却围绕着嘉宾的故事、关系、规则展开。
例如,孙楠和古巨基以《我是歌手3》主持人身份登场。
到后期围绕《成都》讲述韩红、黄绮珊等人的故事,陈楚生讲述他本人的创作变迁。
当事人在这个舞台讲述他们自己,这似乎并非《声生不息》本来的味道。
那应该是怎么样?我这两天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既不围绕《我是歌手3》展开,更不能通过歌手们的小故事展开,那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答案要从港乐季、宝岛季里找—— 《声生不息》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是更强的歌手阵容吗?那是春晚、《歌手》。
是大胆颠覆的翻唱吗?那是《歌手》《天赐的声音》
是个人故事讲述吗?那是《时光音乐会》。
是组队PK吗?那是《我们的歌》。
这些,都不是《声生不息》“人无我有”的*家特点。
真正让《声生不息》*家、独特的, 我的答案,是每一首歌曲背后的“文化价值”!
这种“文化价值”,可以是一个引领性歌手所代表的一种类型,但绝不只是歌手自己的故事。可以是一种曲风的崛起,中国风、奥运歌曲……
可以是女性视角的关照,可以是对某类群体的关注,还有春晚、选秀、音乐节目、经典LIVE复刻……
用那些已知的知识,去重新组合成观点,带观众在穿越时空的信息、情感中,逐渐走入一首或一批词曲中。
当故事成了线甚至面,聆听一首歌曲就承载了不同的意义。 一曲听罢,观众代入情感,相似情感共鸣被不断放大。
比如,当翻唱《爱的供养》时,如果全期都是OST,该多好。
比如,当《成都》《鲜花》唱响时,要是几代民谣歌手同堂或互唱金曲,该多好,
当种种“文化价值”代入后,歌曲会变得更有力量。
理想的状态是, 这个节目应当从中华音乐的各个角度切入,让我们看到中华音乐的不同截面、气象万千。
当然了,我相信导演组不会不知道这一点。纸上谈兵容易,当事人何尝不想“轻舟已过万重山”。 音乐版权、cue到的音乐人,对观众而言,一首歌看似寻常的每个环节,其实都会成为电视节目的阻力。个中艰难,不经过实操也无法真正体会。
但我仍然想借此机会点出来这一季的“痛点”(遗憾)。因为,无论是否有下一季,我都希望这个金字招牌,继续独特、高级。
声入人心,方能生生不息。
新的一年,希望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独特的、新的音乐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