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完整版】纪念三毛逝世,生平与作品回顾展

【1月4日完整版】纪念三毛逝世,生平与作品回顾展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本名陈平,祖籍浙江省定海区,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当代女作家、旅行家。

1967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并创作了散文集《雨季不再来》。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1976年2月,移居加那利群岛;5月,出版靠前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讲述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经历。1977年到1979年,先后发表《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等散文集。1980年,荷西意外逝世后回到台*定居。1981年,出版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982年,根据中南美洲旅行经历所创作的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出版。1987年,出版散文集《我的宝贝》,展示她所收藏的一些物品。1990年,创作的靠前部中文剧本,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出版。1991年1月4日,在台*荣民总医院逝世,终年四十七岁。

三毛的作品由内而外地浸染着悲剧的美感。她用看上去平和真纯的笔触向人们一点点展示她内心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平凡人在人间无助的挣扎,以及对生命的感悟,那些朴素的文字里满是泪水。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在她少女时代长达七年的自闭生活中,她蜷缩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感受着自己内在的碰撞。在那样的封闭和孤独之中,三毛不可避免地强烈地关注自我,总是处于非常敏感的状态,特别是能够十分敏锐地捕捉到疼痛的感觉,并且有意识地将其放大,使自己身陷其中而难以自拔。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如《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三毛写给荷西的最悲伤也是最美丽的文字:“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尽管“没有眼泪”,也“没有恸哭”,却能明显体会到作者揪心的疼痛和绝望。正如三毛自己所说:“我的手写我的口,以我的口,表达我的心声。”三毛内心深处的阴影和疼痛,总是不经意地就从笔端流泻。在三毛的笔下,读者还能够找到一大堆充满了悲剧性的角色。如《巨人》中的那个叫做达尼埃的十二岁的男孩子,他全心全意地爱着并照顾着她残废的养父和病危的养母,别人请他看电影,他却“人在外面。心在家里,一分一秒记挂着父亲母亲。”如在《哑奴》中,三毛成功地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生活在深重苦难之中毫无人身自由,却又充满了爱和智慧的黑人奴隶形象。当文末那一句“哑奴的身影渐渐的消失在夕阳里”映入眼帘的时候,每一个读者都为哑奴感到难过和疼痛。而这样的人物在三毛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如《爱的寻求》中痴于爱情却被欺骗的沙仑,《温柔的夜》中那个无名的乞者等。三毛就这样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一起读三毛#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MichstaBe"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tw/fresh/8eVR11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