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礁的美丽传说
都说香炉礁是因为一个礁石而得名,可是,这个礁石到底在哪?长什么样呢?香炉礁的范围还是比较大的,过了沈大铁路往北,从现在的香炉礁立交桥开始,往西就和侯家沟,车家村,沙河口相邻,从以前的卫星图看,这铁路的切割就像北京的城墙,铁路以南就是楼房,规划有序的街道,铁路北边就是自然形成的街道,没有规划的有序而是凌乱,所以现在经常堵车,规划看出差距,房子也是平房,瓦房为主,所以过去都以进了沙河口才算进大连,进市内,老百姓话讲到市里去。
1962年4月18日的卫星图
现在提起香炉礁这个地名,最有名的代表就是他的立交桥了和光荣的大连造船厂(曾叫新厂西厂,现在叫二厂区、三厂区),立交桥和造船厂曾经都是中国的第一,现在还有麦德龙、山姆会员店。
香炉礁立交桥刚建成的时候
香炉礁的美丽传说, 很久以前,香炉礁还是一片海滩。一天,一艘从山东开往沙河子(丹东)的船被刮到了这里。第二天风停了,船上的乘客都到海滩上捡海物,一个名叫王贵的人看见有个碾盘大的海龟伏在一块大礁石上,便抓住龟盖,发现龟盖里沿有一圈闪闪发光的珠子,就撬下十几颗。没想到,这些珠子十分珍贵。王贵因为拥有珠子,不但娶了客店掌柜的千金,还在遭遇火灾后东山再起,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为报答大海龟, 王贵每年都会在他拣宝珠的日子里,来大礁石上烧香上供。附近的打渔人见这里经常有香火,都传说这块礁石有神灵。到这里上香许愿的人越来越多,天长日久,人们就把这块礁石称之为“香炉礁”了。 渐渐,礁石有神灵的说法传了出来,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此上香许愿,“香炉礁”由此得名……
1926年的大连插画有一个突出的礁石像香炉吧
可惜遍寻互联网也找不到一张香炉礁的这块礁石的照片,好在从20年代的日本人画的插画地图上看,形象的画出了一块方方正正好似香炉的礁石,果然名由其状,这里关于香炉礁的故事,“香炉礁”名称的由来,这个“礁”到底在哪呢?现在一种普遍的说法是源于大连造船新厂(现大连船舶重工)海边一块高达15米的礁石,因其形状像香炉而得名。在解放前的日俄版本地图中也有这块礁石的标注。
最早在1896年地图上清晰的标注了这块礁石
最早在1896年地图上清晰的标注了这块礁石大致轮廓和位置,孤玄于离岸不远的地方,在1904年的地图上香炉礁地名在香周路以北金海花园和造船新厂的区域是叫做“石交屯”的。
1904年的地图
1935年的地图
直到在1935年的地图上香炉礁和现在的位置差不多了,而“石交屯”也改叫了“东海头”,图中的小岛礁已经清晰的标注了“香炉礁”的名称,并且在名字下方还细心的标注了等高线(10),而热电厂这一带的海湾是叫做“马家套”。直到 1973年大连造船厂在修建西厂区也就是后来的造船新厂时,高大的“香炉礁”被炸掉了,只留下了今天这个耐人寻味的名字。所以在73年之前的卫星图一定能找到这块礁石的真实影像,笔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翻找了62年66年的卫星图果然是有所收获。
1966年5月18日香炉礁的礁
1966年1月卫星图
66年1月的卫星照片里可以看到这块礁石形成的阴影,形象的说明了他的高度有一个六层楼的样子,现在的大致位置通过66年的卫星图和现在百度地图的卫星图对比发现,就在造船新厂倾斜船台和船坞之间的码头吊车行走的区域就是着名的香炉礁的礁核心区域范围了。
百度地图的卫星图片
香炉礁尽管有美好的传说,但其实这里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只有一个红旗公社的渔港和沿岸的养殖场,陆地上是一片片的棚户区。香炉礁在解放前是贫民窟,解放后也是环境恶劣的棚户区。虽然大连造船厂等企业在这里建设了大片的工人住宅而被称之工人村,但临海一侧却仍然一直是大片的棚户房屋,草房顶、石片墙,土院落,泥土路,没有煤气、没有自来水,吃水全靠集中的供水站定点放水,窄窄的街道两旁,一个小院接着一个小院,就像是个渔村。虽然这里与工人村住宅区相邻,但两块区域的差距绝对是天壤之别。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被开发建设以后才改变了历史面貌。
66年的香炉礁区域
工人村和香炉礁的棚户区对比明显
那时在沙河口火车站后面有一条便道通往香炉礁,快要走到香炉礁的时候,路边有一个污水坑和垃圾场,每天傍晚这里是蝙蝠的天堂,水坑上空几乎全是出来捉蚊子的蝙蝠,非常壮观,说不定还有蝙蝠侠出没 。香炉礁其是一条较窄的海湾,对过是肉眼可见的甘井子市区。站在香炉礁海边遥望甘井子,那边经常是烟云笼罩,这是一些重工业厂区的烟囱里冒出的烟所致,那个时代和现在不同,烟囱象征着欣欣向荣的新气派。
1972年的卫星图片
香炉礁海湾三面都是陆地,所以这里的海水极为平静,即使刮起了大风这里也很少形成巨大的浪涌。不过三面都是居民区和市区的原因,这个海湾里的滩涂向西望去是一望无际的乌青色淤泥。退潮的时候来到滩涂上,淤泥能将人的小腿陷进去。这片淤泥滩涂上除了一种蝼蛄虾和圆形的洞穴螃蟹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生物。海湾里没有礁石、也没有其它海滩上那种砂石,海里也就没有水生植物。长满潮的时候,只能看到一洼海水涌起微微的波浪,轻轻地向岸边推来又退回,周而复始从不停止。正因为这里是淤泥滩涂的原因,人们也不可能到这里洗海水澡。
看看礁石的阴影就知道很高大
香炉礁岸上极为荒凉,一条不长的山谷将岸上分成两部分,西侧是工人村的北区一直延伸到香炉礁海湾的山崖上。东侧岸边被红旗公社用铁丝网围了起来,有渔业仓库以及不同的生产区域。山谷东侧的山崖是一片田地和居民区。亲戚就在这个棚户区的最后一排的土山崖上面。站在房子后面,可以将香炉礁海湾及对面的市区及山谷对过的工人村尽揽眼底。
工人村区域
改革开放以后,海湾上面修建了一座立交桥,把甘井子和西岗区连接起来。后来,这里建设了新港口,海边那一片极大的青泥海湾成了大连造船厂的新厂区。香炉礁原来的棚户区拆除后,建设了一片片高档住宅和商业区。如今的香炉礁再也找不到过去的模样了。如今,香炉礁海湾一桥飞架,甘井子与西岗区天嵌变通途。原来居住的地方是大片的棚户房屋,草房顶、石片墙,土院落,泥土路,没有煤气。整个居民区家家都没有自来水,全靠供水站定点放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才改变了模样。
香周路将东海头或者石交屯一分为二,通过一个天桥相连,不知道算不算大连解放后的第一个天桥,记得是大连造船厂建设工人村的时候修建的或者是改建的。
过街天桥
过街天桥
北侧桥头
北侧桥头
北侧香炉礁海边是一处断崖,在填海造地之前与对面的甘井子市区隔海相望,现在崖下就是造船新厂的厂区,从金海花园小区里有一个门岗是进入造船新厂的,有一段比较陡峭的楼梯,早晚船厂的职工忙碌的上下班而熙熙攘攘,现在这样浩浩荡荡的夹饭盒的上班队伍已经不多见了,随着城市的发展,造船厂又要搬走,不知道这一搬是好是坏,由历史和时间去检验吧,从以往的事例和经验看,尽在不言中。
断崖下面是一处海湾,从地图上看,黄海在这里向陆地上抻出若干的细水湾,就像是章鱼的触须一样。香炉礁海湾因为能看到对岸,看上去像一条大河。这里一年四季风平浪静,即使刮大风的时候,这里也很少掀起巨浪。香炉礁海湾盛产一种胖头鱼,大约只有10公分长短,经常人们到这里钓鱼。这种胖头鱼特别有意思,它们成群生活在浅水区内,而且非常愿意咬钩。去香炉礁海湾钓鱼时,只用一根一米长短的小鱼杆,杆梢上系着只有一米多长的线,线上在绑四五个鱼钩,拿着钓鱼杆,站在齐腰深的海水里,将钓鱼线坠入水中,马上就感觉到有鱼儿上钩。突然把鱼杆提起来,一条小鱼儿就会挂在钩上,在鱼线上摇动着小小的身体挣扎着。胖头鱼的背部是黑褐色的,肚子是黄白色的,脑袋比较大。这种鱼非常多,站在水里,可以感觉到鱼儿在腿间窜来窜去,一点也不怕人。由于鱼多,这种鱼又很傻,只要看到水中有铒,就会纷纷抢食。有时候一次下钩可以钓到2条或3条鱼。胖头鱼咬钩的时候特别刺激,最初鱼儿似乎是试探性咬钩,当它把钩子咬住的时候,就会带着鱼线在水中左冲右突地挣扎。人们会哈哈一笑,把鱼杆提起,摘下上钩的鱼儿,再挂上鱼铒把鱼线重新坠入水中。香炉礁海滩有一种蝼蛄虾,这种虾生活在海滩上的泥洞里。蝼蛄虾喜欢膻味,钓虾人要用羊的胡须毛制作钓虾的毛刷。海湾退潮的时候,钓虾人会拿着十几只或几十只钓虾的毛刷在海滩上寻找虾洞,每找到一只虾洞就会把毛刷送入洞内。当毛刷全部送入虾洞之后,就会往回走,边走边起毛刷,一个潮汐,大都能钓到几十只蝼蛄虾。那时候,海湾没有污染,蝼蛄虾煮熟后,红红的,特别好吃。
66年香炉礁卫星图片
而以沈大铁路南北两边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北方基本上是以自然形成的村落,道路街道没什么明显的规划而且杂乱,主要的道路现在和过去基本上是没有变化,香一街上的电影院是这里唯一的高层大建筑了,显得鹤立鸡群,电影院的名字叫什么有些想不起来了是不是“红星电影院”。
曾经的电影院
似乎这个电影院是沙河口以北为数不多的非厂矿单位俱乐部电影院位于香一街的坡顶,小时候经常和父母带到这里看电影,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现在这一带早就没有电影院了。电影院的后方或者南边到铁道之间就都是成片成片的平房了,直到修了香炉礁的立交桥,而桥下曾经也是一个着名的地方,灯红酒绿风花雪月,现在也变成了修车洗车的地方,曾经的铅华也逐渐洗去,主桥下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周末的破烂市场,旧货市场从北京街露天市场搬到香炉礁桥下,接着又搬到现在山姆会员店位置,再后来又去了金三角,而现在去向又去哪里了呢?
立交桥下风月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