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障碍者养老问题,托底保障与未来规划

心智障碍者养老问题,托底保障与未来规划

作者:黄帅

据澎湃新闻日前报道,上海两会期间,有上海市人大代表提出一份《关于在浦东新区先行先试为“老养残”立法的议案》:本市养老服务机构大多不接受老年人携心智障碍子女入住,即便心智障碍子女年满60周岁也因养老机构缺乏专业护理技能导致无法接纳。按照这份议案,目前“老养残”问题仍然缺乏“托底”的制度设计和法治支撑,以及需求和供给的不相匹配,他建议制定《浦东新区心智障碍人员养老权益保护规定(暂定名)》(以下简称《规定》)用好浦东新区法规制度创新优势为破解“老养残”问题提供上海方案。

这不仅是上海一地需要面对的问题,国内还有太多地方的老人,对自己百年之后心智障碍子女的生活无比担忧。这些心智障碍子女基本缺乏自理能力,父母安在之时,他们尚且能得到家人的照料,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很多老人担心心智障碍子女将来的生存、财产继承等问题,目前对此还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此前,被称为“天才翻译家”的金晓宇和父亲金性勇的故事,就一度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在金性勇离世后,金晓宇得到社区的帮助,而且有媒体和很多热心网友的支持,他的生活能得到基本的保障。但是,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没有得到舆论关注的心智障碍的年轻人,他们将来该如何养老呢?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对此,相关部门有必要设置一个养老与帮扶机制,为心智障碍的年长者提供长期有效的生活保障。正如《规定》所言,可以探索形成心智障碍人员养老权益的分层分级保障体系,加快“老养残家庭照护”供给力度。目前,对于心智障碍人员的养护体系,还没有得到完全构建,以机构、社区、居家等层级来分类的养护体系亟待建立。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尤其是基层社区单位,应该保证心智障碍人员“一家一档”,充分掌握他们的生活动态,及时了解其遇到的困难,并想办法解决和帮扶。

再者,在助力心智障碍者的养老事业里,公益机构和营利机构都有发挥力量的空间。一方面,社会上有很多爱心人士,也有不少公益机构,他们可以为心智障碍人员提供社会公益层面的养老帮扶,带去温暖。但是,仅靠有心人的自觉自愿还是不够的,如今养老产业化已经成为新趋势,一些营利机构若能加入“老养残”事业,让其与成熟的商业模式相结合,也未尝不是个好办法。国外一些养老机构在商业运作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在政府主导与管控之下的养老全链条产业化模式,对解决养老民生难题,确实能发挥积极作用。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也有助于我们解决心智障碍者的养老难题。

还有一些人非常关心心智障碍者的财产继承问题。目前,国内尚且没有成熟的解决模式,但一些有识之士已着手探索解决这一难题。按照《规定》的建议,可以建立特殊需要信托制度的监管机制。引入信托机制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但要注意的是,这需要政府或其他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扮演好信用保障的角色,让信托流程公开、透明、有效。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监管工作十分必要,否则将有可能产生诸多经济纠纷,这对心智障碍者无疑会带来巨大的麻烦和伤害。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上海市在解决心智障碍者养老难题等方面,在国内属于先行者。这一领域虽然看似“新鲜”,但它背后的问题却是长期存在的,只是过去没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参与,更多城市也将开始探索各类帮扶机制,帮助心智障碍者的父母减轻压力。(黄帅)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最宝贝的李福乐"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Vg0BC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