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教授解读苏东坡的词《满庭芳(正史对苏东坡的点评)

叶嘉莹教授解读苏东坡的词《满庭芳

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叶嘉莹先生的颁奖词是“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叶嘉莹是着名古典诗词学者、诗人,她是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她一生当中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传承中国古典文化。

叶嘉莹先生认为苏轼的词经历了由尝试而开拓的创作的实践,诗化的词遂进入了一种更纯熟的境界。在他贬官黄州1以后,达到了原创词作质量的高峰——苏轼已经能够极自然地用小词抒写襟抱,把自己平生性格中所禀有的两种不同的特质——用世之志意与旷达之襟怀,做了非常完满的结合融汇的表现。即如其《定风波》词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词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临江仙》词中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去来兮”之一首《满庭芳》词,都是表现了此种独特意境的代表作品。

叶嘉莹教授解读苏东坡的词《满庭芳(正史对苏东坡的点评)

苏轼开始致力于词之写作,正是当他的“以天下为己任”之志意受到打击挫折后方才开始的。而就地点而言,杭州附近的美丽的山水,正是引发起他写词之意兴的另一因素。由杭州时期所写的一些令词,到他转赴密州时所写的“早行,马上寄子由”的一首长调《沁园春》,都还免不了有着一些学习模仿和受到别人影响的痕迹,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则是欧阳修和柳永。

“用世之志意”与“超旷之襟怀”原是苏轼在天性中所禀赋的两种主要特质。前者是他想有所作为时用以立身的正途,后者则是他不能有所作为时用以自慰的妙理。苏轼开始写词,是在他“用世”的志意受到挫折以后,发展趋势最终必定形成以超旷为主意境与风格,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只不过当他在杭州开始写词时,尚未能纯熟地表现出这种意境与风格的特色,而仍只是在一种尝试的阶段。

叶嘉莹教授解读苏东坡的词《满庭芳(正史对苏东坡的点评)

从早期的苏词中所可见到的欧词对苏词之影响,以及二人间之继承与开拓的关系。我们不仅可以见到苏词受有欧词的影响,而且还可以见到这种影响的作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特质——一点即是如欧阳修在《朝中措》一词中,所表现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之疏放高远的气度;另一点则是如欧阳修在《玉楼春》一词中,所表现的“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之道玩游赏的意兴。而苏轼早期所写的一些游赏山水的令词,就正表现了他所受到的这两点影响的痕迹。不过苏轼的性格又与欧阳修有所不同,欧阳修的放往往仅是借外景为遣玩的一种情绪方面的疏放,而苏轼的放则往往是具有一种哲理之妙悟式的发自内心襟怀方面的旷放。

这本《叶嘉莹论苏轼词》从一位古典诗词学者的视角,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启发。叶嘉莹先生用古典诗意的语言,带给了读者一场别开生面的古典文学的“盛宴”。

叶嘉莹教授解读苏东坡的词《满庭芳(正史对苏东坡的点评)

正史对苏东坡的点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叶嘉莹教授解读苏东坡的词《满庭芳(正史对苏东坡的点评)

非想解析词义如下;

滔滔不绝的长江之水,奔腾不息向东流去,不停翻涌的滚滚浪花,千百年来见证了多少英雄豪杰。眼前是不知道哪个朝代留下的军营遗迹,在这旧址西边,人们传说,就是当年赤壁之战的地点,魏国与东吴就是在那里交战,成就了三国时期的周瑜。

这个地方的确是雄伟险峻夺人心魄啊,杂乱罗列的碎石,似乎是要崩向云端的气势,而汹涌的波涛猛烈的拍打江岸,把岸边的巨石击打的到处都是裂缝,浪花层层叠叠翻涌的景象,就像卷起了无数堆白雪。美丽的长江与两岸的山川,如同一幅画卷呈现在眼前,怪不得引出来这么多英雄豪杰争夺不休。

叶嘉莹教授解读苏东坡的词《满庭芳(正史对苏东坡的点评)

我不禁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遥远的三国时期,想象着周瑜当年的风采,当时的周公瑾,刚刚娶了貌美如玉的小乔为妻,少年得志,一身英雄气概,他头戴纶巾,手里舞动着羽毛扇子调动千军万马,说说笑笑之间,就让曹操的百万雄兵化为灰烬。

如今的我,是不能亲眼目睹当年的盛况了,只能从精神上感受一下三国时期的那些人,那些事。知道我想法的人一定会笑话我,头发都已经花白了却还是这么多情。人生短短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醒来时如同一场春梦了无痕迹,不如不去想那么多了,暂且满上一杯美酒,对着长江明月喝个痛快。

非想点评;

叶嘉莹教授解读苏东坡的词《满庭芳(正史对苏东坡的点评)

这首词是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当时是受乌台诗案影响,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的闲差,当时他来到黄州两年多了,已经是四十五岁年纪,被贬到这里之后,苏轼四处游山玩水,偶然间来到赤壁,一时心血来潮写下了这篇千古佳作。

苏轼这首词,先描写景观,用惊心动魄的美景把赏词人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运用积极浪漫的想象力,追思还原了美周郎丰神飘洒的英雄形象,最后联想到自己,以自嘲的方式结尾,道出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感叹,生命是如此短暂又是如此痛苦,许多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去完成,就要面对老去和死亡了,既然无力改变命运的安排,那就停下来,饮酒赏月暂时解脱一下吧。

这首词还有一个作用,让许多没看过正史的三国迷了解了赤壁之战的真相,历史上当年是周瑜,全程主导了这场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一把火烧掉了曹操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一举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的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进来,《三国演义》里的情节,都是作者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吃土少年"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3WUeWR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