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该打发我的女主角上床去辗转反侧,感伤垂泪了,因为真正的女主角大都命该如此。”
文 | 忆禾溪
编辑 | 忆禾溪
前言
有着‘女莎士比亚’之称的英国作家简·奥斯丁一生一共发表了六部作品。
《诺桑觉寺》作为她出版的靠前部作品,文学道路别具一格。
其情节设计及人物塑造都不约而同地展现了简·奥斯丁作品对女性处境的关注,及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后女性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它作为一种促进性别平等而创立的社会理论与*治运动,在批判中兴起,在分析和完善中发展。
但后女性主义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女性主义的终结,相反,直至如今,女性主义和后女性主义依旧并驾齐驱。
本文旨在为电影作品的评析开辟新的理论视角,并期望在全新的视角下加强对电影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希望能为以后的电影批评提供依据与借鉴。
后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其特征
后女性主义不能简单地解读为对先前理论的取代,批判,否认或更新,它不是女性主义终结后的产物,跟女性主义背离却又有很多紧密的联系和共同点。
如孚卡所言,后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女性主义者认为“女人和男人没有什么差别”认为女权运动是一场*治**;
而后女性主义者则认为“女人是各自独特的”,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意识形态领域。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后,妇女运动的斗争焦点已有所改变。
他们不仅仅局限于*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的权利,其斗争的焦点已深入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关注女性在文化批评和心理层面的问题。
70年代之前,后女性主义因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撑,一直被排斥在学术圈之外;至80年代初,女性学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受到了英美学界的认可并在学术圈占有一席之地。
在方**上,后女性主义不再关注“父权制”视域下的宏大叙述,却把注意力转向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微观视角,涉及了打扮、身材和消费等方面。
后女性主义认为把女人描绘成和男人完全一样的个体是对女性的一种贬低,没有正确表现出女性的品质和气质;
但性别是平等的,女性可以尝试破除刻板印象,通过自主*的“选择”,培养并发展自身的独特气质。
媒体和一些欧美大众文化将其解读为:你们作为已经解放的后女性主义者,与其争取平等和更多的自主权,不如用你的信用卡购买性感和选择权。
这种观点因其浅薄片面与恶意曲解受到了许多女性主义者及学者的批评,认为这是以广告和影视为代表的现代流行文化及消费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第三种观点则将后女性主义视为后女性主义对于上一代女性主义的反挫,也就是说,后女性主义者对“第二次浪潮”持的是一种排斥、抵触的态度。
该观点认为,女性主义者不应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治和经济上的要求,以致将女性都变成女强人。
也就是说,女性应该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享受现有的生活。
此外,后女性主义学者卡蒂·罗伊菲和劳米·伍尔芙还把先前的女性主义称为了“受害者女性主义”,谴责她们夸大了妇女所受到的男权统治和压迫。
这种观点虽然体现了后女性主义者对极端女性主义及过激主张的反思,如酷儿理论及仇视男性,使女性甘愿以“自愿选择”的名义臣服于男权统治。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靠前种解读更为合理并在从该视角出发,在后女性主义的视域下分析了电影《诺桑觉寺》的情节及人物特点,欲探索该电影所展现的女性气质。
后女权主义:《诺桑觉寺》中的女性气质
故事情节对女性气质的渲染从故事整体和构思来看,这部电影以男、女主角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农村少女的偶进上流社会后发生的故事。
从整体情节发展来看,颇有几分灰姑娘逆袭的味道,出生于乡村牧师之家的凯瑟琳莫兰是个天真烂漫的少女。
由于闭塞的家庭环境以及并不富裕的家庭条件,她酷爱在小说的世界里遨游探险。但即使在普通的家庭中,她的气质和思想都显得格外独特。
一次偶然的机会,凯瑟琳在艾伦夫妇的带领下进入上流社会的社交圈,终于见到现实中的花花世界。
她在图书馆结交了挚友伊丽莎白,在舞会上爱上了温文尔雅的亨利,同时也遇到了狡猾的青年索普。
索普为追求凯瑟琳向亨利父亲谎称凯瑟琳家境优越,父亲在知道凯瑟琳真实境遇后将凯瑟琳赶回了家并勒令儿子将他忘掉,但两位青年并没有屈服并最终走到了一起。
蕴藏在故事情节中的女性气质
在角色塑造中,作者常用人生追求或目标反映角色的特征气质。在初入上流社会后的舞会上,亨利和艾伦太太因偶然的机会对衣料产生讨论。
当中对衣料选择、鉴别的兴趣以及对价格的讨论与后女性主义的部分不谋而合。后女性主义开始不再片面关注“父权制”等宏大的叙述。
而是将目光转向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微观分析,时尚、衣着、瘦身、发型,甚至芭比娃娃等都成为女性关注的热点。
在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的影响下,消费文化开始更多地引起关注。这里的艾伦太太及凯瑟琳也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和自身的物质追求及享受。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大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观念的集中反映,本文认为电影中有一段情节值得推敲。
男女主两人认识不久后,亨利邀请凯瑟琳去乡间散步,厌恶走马观花,机械游览景点的凯瑟琳欣然接受。
但临行前霍普暗中使坏,欺骗凯瑟琳亨利和姐姐来了,凯瑟琳犹豫纠结后选择相信霍普。可在与霍普前进的路上偶遇了前来带她的亨利姐弟,凯瑟琳既后悔又羞愧。
此次风波过后,凯瑟琳再遇到类似事件都选择坚持本心,相信自己内心的判断而不受挑拨离间的影响。
不论是在生活实际还是心理世界上,她都坚持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不动摇内心的判断,努力追求自身的*和丰富丰满。
人物塑造对女性气质的建构
凯瑟琳作为电影的女主角,形象的设计可谓别出心裁,出身农村,眼界却开阔;家庭环境不优渥,但步入上流社会后却丝毫没有展现出自卑或是格格不入;
非书香门第,却痴迷于阅读;个性随和、不世俗的,这些都为这个独特角色所展现出的女性气质进行了铺垫与建构。
后女性主义强调女性能够自信、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情感或是想法,拥有并学会使用自己身体的掌控权。从这个角度来说,更是对后女性主义的一种体现。
伊莎贝拉的反面衬托女孩们对婚恋的态度往往能很好地体现她的性的性格和观念,在伊莎贝拉与詹姆斯订婚时。
凯瑟琳与伊莎贝拉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反应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伊莎贝拉因家境的贫困而担心对方父母不同意订婚。
而凯瑟琳则表示完全不认为家庭条件会对感情及婚姻产生影响。勇于追求自身的发展,积极树立全新的或者是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是后女性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两个人物一个屈服于传统束缚及命运,而凯瑟琳则作为勇于注重自身情感与内心想法出现,她积极树立全新的价值观:
婚姻爱情不应被家族的条条框框与约束限制所束缚,而是应遵循自己的内心,勇于打破传统更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发展。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展现出耀眼而先进的锋芒,角色在电影独一无二的性格特征往往值得注意。
在进入诺桑觉寺后,本就酷爱哥特小说的凯瑟琳对这座阴森恐怖的城堡产生好奇,喜欢幻想的个性使她将城堡,亨利母亲的死与蒂尔尼将军联系到一起,想要弄个究竟。
或许绝大多数女性并不会关心这些,即使产生好奇也会选择避而远之,而凯瑟琳则展现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
对内心世界的重视,对自身好奇心需求的满足既是对凯瑟琳这个人物的丰满,也是对后女性主义的建构和展现。
他违背亨利父亲的意愿与亨利的姐姐偷偷去看她母亲的照片,被发现后又主动探寻城堡和母亲的秘密。在被亨利发现并斥责后,仍表现出强烈的不甘和正义感。
她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并且注重内心世界,且勇敢地追求自身的*性。本文认为这些是后女性主义的一个综合体现。
结论
综上所述,在后女性主义的视域下研究电影《诺桑觉寺》,它就不仅仅只是个浪漫的哥特爱情故事,其背后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与性别*治的表达。
本文从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电影《诺桑觉寺》的内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研究,凸显了不同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探索了电影更深层的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此外,本文也期望为后女性主义视阈下的电影分析提供些许启发。
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您迅速关注到最新内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