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这位被冠以“第二代歌神”的华语巨星,近期在内地举行的“南京”演唱会,遭遇了大量负面反馈:歌单冷门,现场像在开会,其中更是有观众因为不满,现场做不雅手势。原因是因为:陈奕迅的南京演唱会歌单,属于粤语专场,大部分都是冷门歌单。热门歌曲几乎没听到,导致粉丝认为不值票价,现场气氛低迷,进而引发广泛的社会舆论。
那么,从专业视角视角看待这个事件,导致陈奕迅演唱会陷入负面新闻的核心原因,是非常清晰的,具体如下三点:
1:陈奕迅在六朝国都、国语率100%的南京,唱粤语专场——这种略带降低消费者的体验,是不符合正常商业利益。那么更深层原因可能是:陈奕迅及团队赚取演唱会的费用是——按场次分红。唱的什么歌,唱的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多次数、唱完整场拿钱才是最重要的。南京陈奕迅足足有5场。
从声乐上讲,陈奕迅选择在南京唱粤语的原因可能是:国语咬字能力的确更为困难,陈奕迅年龄上涨逐渐吃力,难以完成高强度全国语的五次演唱会,粤语咬字明显更为舒适自然风险更低。演唱会唱好不会加钱,但是如果因为国语演唱高音时,导致声带发炎、状态下滑等事故不唱,那一定会亏钱。对于场次分红制度,唱完比唱好更重要。所以——唱粤语明显更轻松,风险更小。
2:陈奕迅的音域萎缩。整个演唱会之中, *高音为粤语的G4,国语的E4。这对于曾经《浮夸》的E5高音而言,足足下滑了一个八度。国语也从较好的G4密集咬字,A4强咬字,下滑为E4。而E4这个音是中音,不具备高音能力。 这意味着:低迷、沉重的国语情绪色彩会充斥整个演唱会,而听不懂的粤语G4对于听众而言又有什么体验?毫无高音体验。
3:冷门歌曲的确过多,演唱会整整30首歌曲,除了《红玫瑰》、《好久不见》、《夕阳无限好》三首之外,便没有现象级作品。音乐陌生的比例高达90%,观众可能一辈子就看一场演唱会,呈现的这种陌生率有点说不过去。完全可选择《十年》、《爱情转移》等不难唱又好听还具有现象级传播的曲目,或者《单车》、《K歌之王》等经典粤语曲目。可是两者都未曾做到。
这三点综合,就会得出一个非常无奈的事实:对于陈奕迅而言,他的演唱会门票对于国内观众,永远是供大于求。所以他团队似乎好像不是很愿意为观众量身定制一场最完美的视听盛宴,不愿意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提供服务,而是考虑自身的利益状态从而选择:更为轻松的粤语咬字曲目。以下具体分析。
1:六朝国都唱粤语专场,本质是分红制度对歌手失去了制约力
此次陈奕迅的南京演唱会是:4月5号至4月7日,足足三场,每一场都是2个小时45分钟,场所是: 南京青奥体育公园,座位数是2万 。而在未来的两天还有两场,这意味着如下三件事:
- 南京演唱会对于陈奕迅及团队而言很重要,除了已经演出过的三场,还有未演出的两场,总共是五场演唱会,足足10万张均价在700元左右的门票票房,谁都无法忽视。
- 陈奕迅及相关团队知晓,南京并非粤语地区市场。
- 陈奕迅及相关团队的选曲依旧选择了粤语专场。
从市场的角度出发,陈奕迅作为商业合约歌手是不太可能专门前往内地市场的南京唱粤语,尤其南京可是明朝国都、六朝国都,不可能有广泛的粤语受众,必定是国语受众为主,国语一定是主菜,粤语也就是个点心。
所以:在南京唱粤语,而且是三场连唱粤语,这是必定不符合正常长期的商业利益。像是:张杰、林俊杰这类自己操办演唱会,自己当老板的歌手永远不可能把粤语作为主题,一定是千方百计为当地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那么为什么陈奕迅和自己的团队认为不符合商业利益,也要选择粤语:答案很简单: 按演出场次的分红制度获得利润 。这个演唱会分红制度是一个很恶心消费者的制度,具体如下:
1:歌手去打包出售自己的演唱会举办权,招标。
2:主办方接标,再招标二级承办方。歌手的风险完全转移,歌手只赚主办方的钱。主办方赚承办方的钱,也赚消费者的钱。
3:承办方落地,主办方找广告,卖门票。所以歌手唱的好不好,和消费者之间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消费者对于歌手、举办方、承办方都失去了制约力。主办方完全可以减少成本缩水,借用歌手的明星效应来大卖特卖。
歌手的利益和消费者的体验之间,被主办方这个资本巨鳄拦住,没有直接关系。这就丧失了最主动的市场驱动力。歌手会变得不再考虑为消费者的体验提供较好的服务,因为不会有奖励机制,反而费力不讨好。如果陈奕迅自己的收入和团队的收入和演唱会的效果挂钩,那么不可能会出现这种在南京唱冷门粤语歌曲的低级错误。
2:陈奕迅音域的萎缩,国语咬字能力的下滑
陈奕迅唱粤语是现象,但实际上本质原因个人更偏向于:声乐性质的国语咬字能力下降。这一点需要借助陈奕迅音域萎缩来说明。首先,我们要知道:粤语和国语,在声乐上是有非常大的差异。不同的语种完成归韵的难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个时候:母语必然是最自然的咬字方式。
所以陈奕迅的音域分布如下:
1:粤语音域:E2-E5,三个八度,完美的商业男歌手。A4开始假声化咽音化。
2:国语音域:E2-A4,两个八度+三度;一个非常非常强悍的商业歌手。其中《淘汰》是陈奕迅较好的国语高音作品:A4强咬字。和孙楠同一个音高,但是质量低于孙楠。
那么陈奕迅的国语和粤语之间陈奕迅是客观存在五度差异,但是上述这些所有数据都是以CD为标准,在Live之中陈奕迅在2020年粤语G4的强咬字依旧很吃力了,Live开始有点闭合漏气不太稳定。而国语则是更为险峻,在《孤勇者》的Live演唱之中,漏气基本支撑的波动。
从粤语和国语的数据差异性上,我们得出几个非常简单的结论:
- 1:陈奕迅的粤语咬字比国语咬字更为自信。歌手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 2:陈奕迅的粤语音域比国语音域更广。
- 3:陈奕迅的粤语音域具有一定的高音能力,而国语音域已经开始萎缩至不具备高音能力。
好,这三点我们结合声乐的和声逻辑,就可以得出非常清晰的声乐唱功能力:E2-E3为低音区,E3-E4为中音区,E4-A4为次高音区,A4-E5为高音区。那么陈奕迅的音域分布就会得出:
陈奕迅是一个以E2-E4为主的中低音歌手,中低音在四部和声之中代表的根音和承接过度和音,对应的色彩是:沉重、低迷、严肃,但是如果人声一直是中低音区,没有高音区的对比张力,那么就会呈现惰性、拘谨的感觉。这些色彩和新闻之中有人吐槽:“歌单冷门,和开会一样”是一致的。而且我们人声说话的音区也在E2-E4之间。
3:歌单过于陌生,没有考虑粉丝的体验
最后就是歌单的问题,即是选择粤语专场,陈奕迅的粤语歌好听也有很多。那为什么不把作品换成《单车》、《K歌之王》、《浮夸》等具有非常完美的现象级传播度的粤语歌曲?答案依旧是前两点的总和:
1:唱完演唱会比唱好更重要,不要因为演唱高音曲目导致声带水肿,无法演唱下一场。
2:音域萎缩,无法演唱高难度曲目。《单车》应该是G4密集咬字,《浮夸》是E5高音,《淘汰》是A4强咬字,都超出了当下陈奕迅的Live能力。
综上,陈奕迅演唱会的口碑下滑,是并未给消费者提供较高体验的结果。希望未来,歌手开演唱会可以更多考虑消费者的体验,作为歌手必然要有求必应。其实业内是不存在唱一首歌唱吐的可能性,因为利润大得超出想象。建议大家去听是由歌手自己承办演唱会的歌手,比如:张杰、林俊杰,其他的歌手无法保证演唱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