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签约唱片公司的乌兰图雅,赶紧发了一条微博。
套马杆的汉子换人了,乌兰托娅已经和公司解约,不能再唱了。
从那时候起,围绕着几首民族风的歌曲,
她和原唱者隔空打了不少嘴炮。
嘴炮的力度不大,不过据说两个人和背后的公司,还曾经对簿公堂。
因为原唱者乌兰托娅后来发现,
后来者乌兰图雅不但汉语名字和自己仅有一字之差,
而且在其后演唱会中,常常以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刻意把名字甚至照片混淆。
不少人都知道,这是背后的唱片公司的套路,
目的还是继续想通过这几首歌割韭菜,不对是赚钱。
就在乌兰托娅和乌兰图雅对呛的同时,后者也进行了反击。
乌兰图雅认为,乌兰托娅把原先的歌曲改头换面,依然在进行商演。
一时间,两位歌手围绕一首歌曲,就版权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甚至于该案例还走进了专业学术领域,被版权专业方面拿来进行讨论。
之后的结果是不了了之和一地鸡毛。
因为签约公司的包装和强势运营,乌兰图雅的版本还是很快在国内铺开。
两个人之间的风格极为相像,不是专业的水平,实际上根本听不出差别。
再加上唱片公司故意在名字上打擦边球,
最终,原本是乌兰托娅唱红的歌曲,其后续的名气都顺利转接到了乌兰图雅身上。
不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无论是网络本身还是观众,都是记忆的。
就在这起多年前的风波渐渐平息后,
很多人还是发现了,乌兰图雅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与原唱者之间细微的区别。
尤其是在演唱会上,每次开唱,乌兰图雅都会精巧地避开“汉子”这个词。
有时是和现场的观众进行互动,有时干脆和着现场的嘈杂声音,盖过这个词的发声。
细心的网友把以往现场演唱的视频翻出来看到,她的这种做法居然成了标配。
于是,时隔多年,乌兰图雅在网上获得了“躲汉子”的新身份。
经过比对以及对歌词的研究,人们发现她可不是无意为之。
因为那首歌“汉子”这个唱词,需要高音演唱,
由于乌兰图雅声音比原唱者乌兰托娅浑厚,导致其这个音可能发不出来。
即便真的唱出来了,也很有可能出现破音。
所以,只要是现场的演唱会,她都会采取互动的方式将其避开。
如此一来,网友仿佛发现了**一般,
这个早年走红的蒙古族歌手,一度在90后和00后聚集的B站成为新的鬼畜素材。
当年的纷争,变成了现在一个娱乐的爆点。
连短视频平台都没有错过这个机会,还一度促成了两个人连麦PK。
很显然,乌兰托娅全程在尽情地献唱,
而乌兰图雅在唱到“汉子”的时候,似乎之前的躲避模式形成了惯性思维,
以至于她还是避开了这个音高的词汇。
网友纷纷吐槽,这首歌原本是属于唱片公司的,
究竟拿给谁来唱,在法理层面没啥可说的。
只不过,每个人的能力水平和音域是有差异的,
原唱者和后来者之间的对比,谁更菜,在多年后终于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但话又说回来,乌兰图雅本人也有自己的代表歌曲,
这首歌拿捏不好,只能说明她的音域和气质,
和歌曲之间的契合度没有原创者高。
而事实上,乌兰图雅和乌兰托娅都来自内蒙古,
同为蒙古族的两个人,就连家乡都在内蒙古的东部。
不过,乌兰托娅是更为偏东北的呼伦贝尔,
而乌兰图雅的故乡,则是草原、东北以及华北交界处的科尔沁草原。
乌兰图雅是蒙古语的汉语音译,在她出生前,父母就把这个名字定好了。
父母都喜欢女儿,并且一致约定,如果是女儿,名字就叫乌兰图雅,
在蒙古语里的寓意是红霞。
夫妻俩之后如愿以偿,他们的女儿在1983年降生。
蒙古族天生带有歌唱的基因,广阔的草原上,
不但培育了他们自由不羁的个性,也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更喜欢放声高歌。
据说,研究文化和民俗领域的学者曾经考证,
蒙古族人之所以男女都能歌善舞,根本原因是先民的时候,
在草原上放牧需要大嗓门相互联络。
久而久之,在空旷的草地上,声音必须要足够地洪亮才能传得更远。
这样的基因,就刻在了蒙古族的身上,并世代传承了下来。
小时候的乌兰图雅就喜欢唱歌。
和其他的同龄人不一样,别人只是把唱歌当成爱好,她想让歌唱变成事业和梦想。
21岁的时候,她离开了家乡科尔沁。
一路南下的乌兰图雅,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
之后的四年时间里,她开始系统地学习声乐。
因为从小接触的就是蒙古族民歌,所以她的专业方向也是民歌。
四年的大学生涯结束后,乌兰图雅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学成了。
她继续留在了学校深造,成了乌日娜门下的得意**。
之后的乌兰图雅又走进了中国音乐学院,
那时候她师从晁浩建,音乐的理论功底更加深厚。
可以看到,在出道之前,乌兰图雅和乌兰托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从本科到研究生,整整七年的时间,她都是在大学里度过的。
她真正的人生转机,是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
此前一年,乌兰托娅的歌声已经传遍了大街小巷。
意外的走红,让这个东北姑娘,开始梦想着更大的舞台。
关于和她东家广东新月之间的情况,外界的说法有很多。
一种说法是,因为合约到期,两者之间是自动解除关系。
也有一种说法是,合约到期后,乌兰托娅想要更大的舞台,
所以主动选择离开了老东家。
而当时,她唱红的几首鲜明的民族歌曲,事实上和东家是一种共生关系。
歌曲的所有权是公司的,而唱红歌曲的是乌兰托娅。
她一旦选择离开,对公司而言,绝对是一种损失。
因此,当合约解除后,公司也是靠前时间发布声明,
表明歌手可以离开,但是那几首歌带不走。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么这几首歌只需冷藏起来,不再唱它就行了。
但很显然,公司还想趁着歌曲的大火而再赚一笔。
可原唱者离开了,如果随便找一个新的歌手,听众不见得会买账,搞不好还会得不偿失。
正是在这种考量下,公司从音乐学院里,找到了刚刚毕业的乌兰图雅。
当看到乌兰图雅的名字以及了解到她的身份后,
对公司而言,这个新人简直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就这样,都不用更改宣传的策略,
听众如果不注意,还会认为乌兰图雅和乌兰托娅是同一个人。
但实际上说得严重一些,这是李逵和李鬼的区别。
背后的真正始作俑者,自然是唱片公司。
当然,对于一个有追求的歌手而言,绝对不会局限于只做一个翻唱者。
在签约公司的靠前年,她也推出了自己的原创歌曲。
与此同时,她的首场音乐会,也从自己的母校开始。
值得玩味的是,那时候她已经创作了自己的原唱歌曲了,
但是在演唱会的现场,那首她翻唱的歌曲,还是必唱的曲目。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其后她的个人成就有多大,
她一直被笼罩在原唱者的阴影下。
当然,相比于原唱者,乌兰图雅能够获取的资源是前者不能比拟的。
前者只是一个通过自学走出来的歌手,
而乌兰图雅是科班出身,这不仅仅意味着专业,还意味着后者有足够深的人脉。
当年靠前场演唱会的现场,为了让声势造得足够大,
国内各大民族歌手都被一一邀请了过来一起助唱。
其中的几位歌手,就是她上学时期的同窗。
有了这个开唱,其后她的演唱会更是逐渐走出了国门。
单单是在2013年,她在欧洲的演唱会就举行了七场。
从法国到英国,再到德国和挪威,她的歌曲以及其民族的身份,
在不同的音乐舞台上碰撞出了全新的火花。
为了能够抓住外国听众,在演出之前,对于造型也做了精心的准备。
作为蒙古族的歌手,服饰肯定要以本民族的服饰为准了。
果然不出所料,在其后的登台中,
她的服饰和造型,更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认可。
国外的巡演之后,乌兰图雅的名气开始飙升。
随后其站在了春晚的舞台。
只不过些许遗憾的是,当年靠前次上春晚,
她演唱的歌曲并非原唱,依旧是那首走红了的翻唱歌曲。
之后的春晚舞台,她才渐渐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不过除此之外,她倒是常年霸屏央视的音乐频道。
相比之下,乌兰托娅在和老东家解约后的几年,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即便后来又和原公司签约,又拿回了歌曲的演唱权,
但是当年的辉煌,已经难以复制了。
乌兰图雅就不同了,她的事业在随后的十多年里节节攀升。
只不过略显尴尬的是,其后每次的演唱会,
那首翻唱的歌曲,她还得一遍又一遍拿出来唱。
即使这么做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从观众的记忆轨迹来看,
原唱的无可撼动,让后来的翻唱一直有了市场。
而更尴尬的地方还在于,
虽然乌兰图雅随后也推出了自己的原唱歌曲,不存在由谁唱过的问题,
可惜,她后唱的歌曲不能说不好,
但是其传唱度,根本和套马杆这首歌不在一个级别上。
这也意味着,虽然十多年的发展风生水起,
可惜自己的一切根基,还是建立在原先的一首翻唱歌曲上。
对一个歌手而言,这在内心的深处,实际上是如鲠在喉的。
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真正的原唱作品,能够被高度传唱。
更为关键的是,这件事在多年后,又被网友重新扒了出来。
在“躲汉子”的嘲讽充斥网络后,她试图以自黑的方式解围。
网友在玩梗,她自己也加入玩梗的队伍。
她也拿出之前的录像,把此前的片段剪辑出来,跟网友进行互动和自我调侃。
这么做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围,
但一个致命的问题在于,网友愿意看热闹,但是网友并不S。
实质的问题,不仅仅是谁先唱谁后唱,
还在于十多年的翻唱生涯里,她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投机取巧。
如今过去的行为被拆穿,试图以自黑的方式蒙混过关,往往得不偿失。
当年唱片公司为了赚钱,采取讨巧的方式,
找了和原唱者在身份上高度雷同的乌兰图雅,让一首歌的热度持续了下去。
实际上从那时候起,乌兰图雅就应该明白,自己的起点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
翻唱本身没什么,因为翻唱的歌曲众多。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一个和原唱者高度雷同的翻唱者,
即便嘴上不承认,实际上也是想复制这首歌在原唱期间的辉煌。
辉煌不是不可以复制,但应该玩出自己的花活儿。
所以,事情过去十年后,无论她如何玩梗和自黑,
事件本来的面貌并不会发生变化。
她要想真正解套,就应该用自身的实力说话。
否则,这件事将会阴魂不散地继续伴随在她的身边。
文|二十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