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闻网讯(实习生钟声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谈思宏/文 欧阳海员/摄 程鹏/视频制作) 湖口青阳腔老一辈传承人殷武焕如今近九旬高龄,在他的家里,还时常传出他和他的徒弟们满怀激情的青阳腔戏曲声,“师傅唱,徒弟和”,高亢激昂的天籁之音回荡在湖口付垅乡秀美的山村里。殷武焕老人是青阳腔*家级传承人,他的徒弟们有1个是省级传承人,有6个是市级传承人。看到他们走进校园开起了青阳腔戏曲班,教的徒弟学生越来越多,并在“全省戏曲小梅花奖”大赛中获奖,殷武焕老人无比欣慰,他说:“很开心青阳腔后继有人,没有什么比这令人激动的了!”近日,记者来到湖口县殷武焕老人的家,近距离感受青阳腔的独特魅力。
一生执着青阳腔传承
得知记者要去付垅乡采访殷武焕老人,他的四个女徒弟饶江钗、饶兴妹、刘先凤、付红欣然一同前往,一路上,她们兴奋地介绍着跟师傅传承青阳腔的状况。“师傅昨天还到我家来了,我们一起唱青阳腔,我唱得不对的地方,师傅还及时给我指出来!”“得知你们要来采访他,他可高兴了,一早就打电话给我,问你们来了没有。”50岁的饶江钗告诉记者。饶江钗喜欢唱戏,2006年开始跟着殷武焕老人学唱青阳腔,如今她是付垅乡青阳腔剧团团长,也是青阳腔市级传承人。饶兴妹、刘先凤、付红都跟着师傅学了十多年青阳腔,她们都是市级传承人,当起了年轻人的师傅。
看到记者一行的到来,殷武焕老人笑呵呵迎了出来,眼前的殷武焕老人慈祥可亲,精神不错,身体有点偏瘦,除了耳朵听力不太好之外,他的思维非常清晰。因为听不懂他的方言,在他徒弟们的翻译下,记者得以和老人交流顺畅,了解到他一生痴迷青阳腔的执着情怀。
殷武焕1932年8月出生在湖口县付垅乡殷山村大三坊湾。少年时期读过三年私塾,能识字诵文,12岁便拜新秀兰班骆硕仁为师,学习青阳腔演艺。殷武焕具备戏曲天赋,热爱剧中不凡人物,先后练习了《白兔记》中李三娘、《琵琶剧》中赵五娘、《金牌诏》中岳飞、《征东》中李世民等角色,并且成为精英。
殷武焕毕生酷爱湖口青阳腔,传承青阳腔。上世纪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开放后,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至八十年代初,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民间剧团如雨后春笋大繁荣。殷武焕与其它师兄弟一起,到处“牵场教戏”,授徒若干,足迹遍及湖口都昌彭泽三县。2008年九江学院与湖口县合作在付垅乡建立“青阳腔教学实践基地”,“武焕青阳腔传习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有记者和徒弟们在场,殷武焕老人拿出他的打击乐器“鼓板”,与徒弟们唱起了《姐妹拜月》和《琵琶记》选段,他一边熟练地打着鼓板,一边唱着青阳腔的曲调,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的眼神放着光,仿佛又回到了他当年在舞台上的高光时刻。“师傅平时一个人在家,他就自娱自乐,有时拿着筷子敲着碗就唱了起来。他马上就90岁了,但对戏曲的歌词都记得很清楚,这与他每天坚持温习是分不开的。”饶江钗说道。
殷武焕熟练青阳腔整套艺术,视青阳腔剧本为珍宝,至今收藏了数本清朝原手抄本。唱完两首青阳腔,老人从柜子里拿出了一摞青阳腔唱本给记者看,这唱本都是他自己抄写的,采用直排形式,字迹工整,抄写十分认真。有《金锁记》《鹦鹉斩》《四郡》《黄金印》等唱本。透过这十多本纸张有些发黄的唱本,我们看到了老人对青阳腔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为青阳腔传承呕心沥血
2020年付垅乡政府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兴建了青阳腔传承保护基地。新建的戏曲台是饶江钗和她的戏友们表演的舞台,饶江钗、饶兴妹、刘先凤、付红四人在舞台上现场给记者表演了一段青阳腔,一招一式,唱腔曲调,颇有韵味。在舞台边的湖口县青阳腔陈列馆里,从青阳腔的历代名家展示区到服装、道具,系统展示青阳腔的前世今生。
青阳腔亦称“湖口高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具有“一唱众和”“其节以鼓,其调喧”“不入管弦”“错用乡语”的特点,使用锣、鼓等11种乐器伴奏,塑造40余样脸谱,经与湖口乡语、湖口锣鼓完美融合,自然形成了古朴、优美,大气、自由的特色。湖口现存剧目丰富。题材以演绎国事和明传奇故事为主,也有部分神话道教剧目。
上世纪六十年代,省赣剧院以潘凤霞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沉身湖口调研,正式认定湖口高腔为青阳腔。八十年代,省文化厅开展民间文化普查,着手《中国戏曲大典﹒江西卷》的编撰。由县文化馆牵头,各乡镇文化站和民间青阳腔艺人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和实物。
进入本世纪,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文化分享渠道的便捷化、多样化,老一辈艺人的相继离世等原因,青阳腔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传承的危机。为了使明嘉靖年间(1522-1566)盛极一时的“徽池雅调”延续下来,在各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非遗保护部门同殷武焕等民间艺人一道,开始了青阳腔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付出巨大心血。为了青阳腔,他们可谓是呕心沥血。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5月20日,*务*公布的靠前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口青阳腔赫然在目。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青阳腔艺术,湖口县政府与九江学院联手合作,共同做好这项工作。2007年11月,九江学院青阳腔教学实践基地在湖口县付垅乡成立。从此以后,该院艺术学院师生经常到这里开展采风和教学活动。今年7月,九江学院202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分队的14名大学生来到付垅乡,开展了为期5天的“寻鄱阳之遗响,展神韵之青阳”青阳腔文化调研活动,让大学生们亲身感受了青阳腔的文化魅力。
青 阳腔表演深受群众青睐
湖口县非遗保护研究会工作人员介绍说,湖口青阳腔的辉煌在于它创造性地发展了“滚唱”的特点,形成了“滚调”,打破了以往各种声腔旧有的曲牌体制,将戏曲文学从“曲有定句,句有定音,字有定音”的严格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唱腔变化灵活多样,戏曲语言词句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青阳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引起了传奇戏曲的重大变革。近年来,青阳腔艺人创新性传承,开展“古曲唱新词 讴歌新时代”创作活动,把青阳腔的元素融入其中,让青阳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
殷武焕老人膝下有一子四孙,老人真心希望家人能把青阳腔传承下去,可由于生活困难等原因,这个夙愿难以在家人身上实现,老人深感遗憾。好在自青阳腔被评为*家级非遗后,青阳腔后继有人了。湖口的一些学校都开设青阳腔戏曲班,年龄最小的11岁,他们给青阳腔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今的湖口农村,由县青阳腔专业剧团和农村多个民间业余剧团组成的演出队伍,经常活跃在一些喜事、大型活动现场。“每当村民有祝寿、新屋上梁、结婚、百日宴等喜事,都会请我们去表演,我们一年至少要演出二十余场,我们几天不登台就觉得心痒痒。”饶江钗说道。
古老的青阳腔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青阳腔那一唱众和、高亢激昂的气势,那金鼓铙钹齐鸣的热烈氛围,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的韵味,在亭台楼阁间萦绕,在人们的心里飞扬,在浩淼的湖水中轻轻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