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新“混合学街”育人模式,积极促进中等专业教育育人模式改革和区域产业发展,成效显着。
聚焦人才培养现状 构建融合教育共同体
学校提出“礼匠商”融合教育概念,以“大礼素养”“瓯匠品质”“温商精神”为内涵,打造“礼匠商”融合教育共同体——“混合学街”,将“礼匠商”三模块有机融合,从运行、场域、师资、课程4个维度建构“混合学街”育训理论,解决“产”与“教”中“利益共赢、场域共建、师资共享、课程共措”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产”与“学”中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和能力,成为“明大礼、崇匠艺、识商道”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虚拟租金、等值互换、监委监督” 实现利益共赢
学校建立评估机构,对学校国有资产(沿街店铺)进行估值,以虚拟租金形式租给企业,企业以教育服务项目形式支付租金,场所设备双方共建共用。教育服务项目按照市场价格折算,通过公开招投标,签订合同,由学校监委监督实施。国有资产(学校)与非国有资产(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深度融合,教育项目贯穿育人全过程,产教融合精细化、权利义务契约化,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同时,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学校获得教育效益。
学校建立“政行企校”多元主体参与的“混合学街”组织架构,设置理事会和监委会,设置校企合作廉政风险防护网,在人、财、物管理上打造校企发展合作体系,形成校企双向、内外循环的产教融合长效运行机制。
通过“对接产业、三方协同、多边互动” 实现场域共建
学校引进“为爱专一”文化产业公司等优质企业,校企分别以场地、知识、技术、资金、管理等要素参与合作,搭建“学为中心、一体多用”产教融合集成实践平台。学校和企业同频共链,专业群对接育人链及产业链,让学生在识岗、跟岗及顶岗环节融入企业实践,增强产教之间的黏性,形成“多方协同、企企合作、行行互动”的产教协同育人平台。
校企共建融合教育基地,完善综合实训场所,打造具备教室和工作室双重功能的一体化工作室,确保师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真实训、真管理、真评价。
通过“大师共建、双师共导、经师共研” 实现师资共享
学校通过“大师共建”,链接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研制校企“大师共聘”方案,组建校企混编教学大师团队,推进教师进企业参与项目实践,企业大师进学校开设大师学堂,形成“学校校长+企业负责人”“学校骨干+企业骨干”“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聘用机制。学校实行“双师共导”,根据校企双师承接项目涉及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分配教学任务并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学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讲授和过程启发,企业大师主要负责案例演示和实践操作。
学校实施“经师共研”,围绕岗位需求和标准,链接行业专家和学校名师组成专家委员会,共同研制“职业素养+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能力”的“四模块三梯度”课程体系。
通过“礼匠商”融合 实现课程共措
学校构建“大礼课程”,积极推行“21天职业起始教育”,新生入学后3周内集中学习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开设的专业认知、习惯养成、职业体验、生涯规划等课程;设立“素养实践周”,开设“大礼素养”、商科通识、大国工匠、劳动技能等系列课程;开设拓展融合课程,在人像摄影课程中植入客服接待(礼)、摄影、剪辑(匠)等相关内容。学校构建“匠艺课程”,以项目化实战为理念,将一般学科课程重构为实战项目,把人才培养融入产业生产过程,把产业教育性资源融入教学过程。
学校构建“商道课程”,构建基于真实商业情景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识商道的实战能力。深度对接相关产业转型发展需求,聚合“创新链、项目链、人才链、服务链”四链效能,以“混合学街”为依托,构建“产学研训创”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面对新形势,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将持续推进“混合学街”育人模式改革,抢抓机遇、积极进取,不断向温州示范、省内领先、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化中职名校迈进。
(作者:雷学远 徐仙鸥 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