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广州卫健委发布连续五天无新增阳性感染者的社区、村、小区或者整栋可以申请解封,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是一个好消息,也不是一个好消息,说是好消息是因为终于了一个解封的参照标准,说不是一个好消息是因为这个标准具体如何落实上存疑。
因为这是申请制,而不是自动解封的标准,如何申请?谁来申请?为何要申请?没有具体的流程规则标准。
其实很多片区,除了高风险区,即使过去发现过阳性感染者,往往只是某小区或者某社区的某栋楼,也就是说具有零星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采取了大包围套小小包围的方式,通过层层分割包围,就会发现这是一种零星感染者整栋包围社区模式,也就是一种反包围。
但是长期以来,除了零星爆发整栋之外,可能社区的大片依旧是阴性,这就导致局部包围整体,健康者也因此陷入恐慌之中。
我认为疫情防控要重点进行数据分析,一个是高风险区的优化管理措施,一个是低风险区中健康区的陆续解封。
对于阳性感染者曾经待过的楼,可以继续目前的封控,除了做好各种重点消毒之外,也要有一个健康转型的标准。对于因为零星整栋而导致被反向包围的健康社区大部在符合五天或者过去已经很长时间尚且是阴性的条件下,采取社区局部解封。
在采取社区局部解封之前,建议不要采用高风险的管控标准来进行过度的所谓网格化,比如明明可以局部民生人性化,非要搞个厕所门一般的水马还要专门人守候,这显然不符合理性管理规则。
局部健康区的解封会有利于缓解社会压力、获得人民群众满意,同时制定解封后一定阶段的防疫核酸规则,比如三天主动一检测,没有24小时或者48小时的健康码不允许进入或者出社区范围。
我想对于这样的规则绝大多数人应该是支持并理解的,也能够有效防止解封后的无所顾忌、潜在风险等等。
解封前或者解封后公共卫生在一定时期内要提升消毒频率和水平,尤其是涉疫的场所还需要定期进行消毒和重点提醒。过去涉疫的场所往往是官方公告一下,线下根本没有任何的标志,起不到警醒的作用。或许管理者认为那样多此一举或者引起恐慌,但是凡事有利有弊,疫情已经历经三年之久,如果说开始的时候这种提醒作为宣传的作用怕引起恐慌,时至今日这种提醒反而是一种深刻的教育与宣传。
比如,请您注意个人卫生,不要随地吐痰,此场所曾有过传播。
比如,您的一次消毒洗手,健康就如影随形。
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更为妥当,这个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一直讳莫如深的不敢面对,客观上还是增强了民众对疫情的恐惧,长久来看,并不利于疫情大部分人防控的习惯培养。
还有就是要针对此番疫情继续追根溯源,这样的爆发究竟是病毒本身的规律,还是过去积累的不良因素导致的?是常规防护的缺失导致的传播,还是因为公共卫生的麻痹导致的?集中性感染是因为单点引起的,还是积累性引起的?
这些都必须有明确的答案,对症下药,从源头上遏制以后再次爆发的可能性。疫情不是好几年了,不能掉了伤疤忘了疼,看似成功的背后依旧可能存在认知上的错误与偏见。
当然,当前最急迫的问题还是如何针对该解封的给予解封,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看到抗击疫情成功的希望,尤其是已经被零星整栋反向包围的健康社区,怀璧其罪甚是不恰当。
陆续针对这样的健康区给予解封后,当初的一些成功经验依旧可以复制。比如在社区办理的通行卡片,符合一定的核酸时间标准加上社区通行卡片才可以出入社区。
总而言之,是时候研究解封的策略了,一直捂着全员不放,其实也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