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院,填补了150多年国际红十字运动空白
红十字国际学院四年纪实
2019年8月31日,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挂牌成立,中外学员在学院办公楼前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暴雨之中,在一起就有希望!山洪面前,在一起就有力量!”
8月2日中午,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ECH)二期班学员王硕在学员微信群里转发了一条信息,这是她所在单位“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官方微博新发布的北京救灾信息。紧接着,同为二期班学员的某基金会项目负责人乔璐便“抱拳”道:“小红和小伊一直在一起!”
很快,他们的救灾合作项目便引来“班群”的纷纷点赞。随后,发布信息,对接资源……微信群再次活跃起来。
“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是红十字国际学院开办的一个高管培训项目,学员主要是来自地市级红十字会、各大公益基金会和爱心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刚刚完成了一年期的学业,自称“永不毕业的红院人”,因为救灾,他们又一次“云端”相聚。
2019年8月31日,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挂牌成立。在此之前,全球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红十字大学或专门学院。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创办,填补了150多年国际红十字运动的空白,也是110余年中国红十字运动发展史上的首创。
“中国红十字事业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创办正当其时,它不仅将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为全球人道事业发展提供平台、智慧和方案,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贡献力量。”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红十字国际学院名誉院长陈竺表示。
“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建立,顺应了当前全球日益增长和日趋复杂的人道需求,是中国红十字会对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贡献。”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主席、红十字国际学院名誉院长弗朗西斯科·罗卡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希望红十字国际学院成为专业人道工作者的培训中心、人道理论的研究中心以及国际人道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9月7日,首次访华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斯波利亚里茨专程访问了红十字国际学院并发表演讲。她强调:“当今时代存在多重全球挑战,突显出世界各国的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将继续致力于与中国红会和红十字国际学院建立长期伙伴关系。”
创办一所红十字大学或学院,一直是红十字人的梦想。如今,梦想成真。
红十字人的梦想
“人道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是求学者、取经人、见习生。”
上午9点,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存菊堂里座无虚席,同学们身着统一的T恤衫,“红十字国际学院”的红色logo特别亮眼。在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开班仪式上,二期班学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本志代表联合共建人发言时说:“在红院参加人道事务研修班的学习,帮助我们改善了知识结构,开阔了国际视野,拓展了人道资源,提升了工作能力,让我们受用终身。”
到7月毕业季,寒来暑往已4个年头。红十字国际学院的众多参与者、建设者无不感慨万千。
4年来,红十字国际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后聘请了50多位国内外人道公益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担任学院专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聘请了20多位红十字系统内外资深的实务工作者担任客座研究员。
据不完全统计,4年来红十字国际学院已累计举办各类研修班、培训班、研讨班50余期,培训各类学员3500多人。
红十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启动了12个红十字相关理论课题的研究;与苏州大学出版社合作,组织编写(译)出版“红十字交叉学科基础研究丛书”,其中第一辑已陆续出版。
回望走过的4年,红十字国际学院首任院长王汝鹏感叹,“人道公益事业使人生命飞扬”。
从1990年开始,王汝鹏在人道公益慈善领域一干就是30余年。从参与“希望工程”到发起“红十字天使计划”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再到后来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他走过了一段难忘的人道公益旅程。
然而在默默隐退间,一项新的使命似乎早已等在那里。
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革方案》提出:“要加强理论研究,依托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全国性红十字运动研究基地,围绕红十字运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
红十字运动1863年在欧洲诞生。但拥有160年悠久历史的国际红十字运动,在2019年之前却没有一所专门致力于人道工作者培养和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大学或学院。
“创办一所红十字大学或学院,一直是中国红十字人的梦想。”王汝鹏说。
早在2005年,苏州市红十字会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就共同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人道需求的增长,中国红十字事业面临许多新情况,红十字运动研究亟需深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理论指引。
时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的刘选国,为筹建红十字国际学院做了大量前期调研和论证工作。他认为:“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有利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通过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能有效应对国际人道问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学院成立3周年座谈会上,陈竺指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在全球有两万多名专职人道工作者,但中国人凤毛麟角;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在全球有50多个代表处,同样很少见到中国面孔。“我们应该大力培养国际性专业人才,向国际组织输送。”陈竺说。
“为国际人道组织培养输送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通晓国际人道法和国际规则的人道公益人才,是红十字国际学院重要的战略任务。”王汝鹏说。
2019年,中国红十字会、苏州大学、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北京签署“红十字国际学院联合创办协议”。协议签字两个月后,红十字国际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球首个专门致力于人道教育的教学科研机构。
回望走过的历程,王汝鹏说,“我是从校园出发又回到了校园”。40年前,在那个求知若渴的年代,曾是大别山一所中学语文教师的王汝鹏,和几个朋友发起“自学青年联合会”,为自学青年应考提供志愿服务,受到广泛关注,因此被选拔到团县委工作。王汝鹏自嘲:“这算得上是我从事公益事业的开端。”
如今重新回到校园,王汝鹏突然有了一种新的使命感。
“聚少成多,聚沙成塔”
“作为学员,我被红院人的创业精神所打动,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学院,而是一个肩负人道使命的创新型学院。”2021年12月,在海南博鳌的学员论坛上,ECH二期班学员、水滴筹创始人沈鹏说。他代表公司向学院捐赠100万元,成为学院第27个联合共建人。
“共建国际学院,共享人道教育”是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办学理念。在红十字组织、企业、基金会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红十字国际学院已发展了30家“联合共建人”,其中包括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和国际联合会(IFRC),接受社会捐赠3000多万元。
“我们的目标是发展100家联合共建人,期待更多富有远见的机构和个人参与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共建共享。”学院副院长刘选国接受采访时说。
学院根据红十字业务和交叉学科建设的需要,设立了红十字运动、国际人道法、应急管理、“一带一路”人道合作等7个教学研究中心。还成立了一个“云教育发展中心”,旨在开发和生产人道教育的线上课程,创新推动红十字人道教育数字化、网络化和国际化转型升级。
谈到学院面临的困难,王汝鹏坦言:“一是资金,二是人才。我这个院长最重要的工作,一是筹钱,二是筹人。”学院目前的专职教授还很少,主要采取柔性引进、专兼结合的方式解决师资不足问题。“‘聚少成多,聚沙成塔’,可以说,目前国内人道公益慈善领域和国际人道法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基本都被学院聘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王汝鹏说。
放弃中国社科院优越的工作环境,从北京到苏州加盟红十字国际学院,葛道顺最初内心是有些犹豫的。如今,随着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作为苏大特聘教授、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葛道顺坚信,“红十字国际学院必将大有作为”。
葛道顺认为,在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学科和专业是学院和学者安身立命之所,是理论研究、学术生产和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平台。有了学科和专业支撑,将为红十字运动的研究和发展开辟巨大空间。因此,推动红十字交叉学科建设,既有利于总结百年红十字运动的经验和理论成果,也有利于红十字人道事业在实践和学科上形成相互促进的体系化和机制化发展,并有力推动专业性人才培养。
为推动红十字交叉学科建设,学院积极引进师资人才,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相关重点课题,编写出版“红十字交叉学科基础研究丛书”,合作开展本、硕、博人才培养,积极创办《中国红十字评论》集刊。
“我们还处在初创期,后期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学院常务副院长郑庚表示。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从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阿里高原来到“天堂”苏州,扛嘎卓玛不仅沉醉在苏州大学美丽的校园里,更“醉氧”在红十字国际学院的课堂上。
“能把西藏阿里地区的红十字专兼职干部和分管红会工作的党政领导组织到红十字国际学院学习一周,的确是一件‘来之不易’的事情。”今年5月,王汝鹏在西藏阿里地区红十字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说。
推动该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刘维新,是西藏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兼红十字会会长,也是ECH三期班学员。“把阿里地区的红十字干部送到红十字国际学院进行一次专业培训”,一直是他想做的事。
王汝鹏说:“来自阿里地区的44名学员一多半是少数民族干部,他们跨越数千公里到苏州学习,这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从事医疗工作18年的扛嘎卓玛,自称在红十字人道领域是个“小学生”。近年来,西藏阿里地区7个县相继成立了红十字会。2019年11月,扛嘎卓玛成为札达县第一任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她穿着一件标有红十字的红马甲,跑遍了全县6乡1镇。她说:“红十字会的专业知识我知道的很少,如何开展红十字工作,我更是没有任何头绪。”在这个节骨眼上,学院一周的专业培训让她再一次体会到“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当得知学院将招收人道公益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时,扛嘎卓玛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愿望,“我希望有机会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再次回到红十字国际学院。”
同样,对于岳阳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玲来说,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学习,“对自己是太及时、太需要了”。尽管在红会工作了十多年,但一直缺乏专业系统的红十字理论和业务学习,感觉自己迫切需要“补补课、充充电”。看到学院的招生简章,她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经过学院的资格审查和面试,刘玲幸运地成为首期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学员。通过一年的学习,她感慨,“收获真是太大了,眼界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对‘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在二期班学员唐爱琴看来:“红院的学员既是学习者又是传授者、分享者,有的既是联合共建人又是合作伙伴。授课老师都是相关领域资深专家教授,这种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让我们收获良多。”
2021年4月,苏州大学外语学院本科生陈青乔参加了红十字国际学院“国际人道工作实务”微专业的学习。其间,她先后学习了国际红十字运动、国际人道组织、人道一线谈判等专业课程。在英语工作坊中,她实践了人道工作翻译、国际工作邮件处理等技能。
目前,红十字国际学院是全国唯一开设“国际人道工作实务”微专业的院校。“开设国际人道工作实务微专业,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全球就业观,着眼为国际人道组织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王汝鹏介绍。
今年6月,陈青乔经学院推荐,前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实习。她说:“通过微专业的学习和实习锻炼,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加深了对国际组织的认知。我会带着这份独特的经历继续前行,希望将来能为人道主义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汝鹏认为,红十字人道工作和公益慈善工作一样,是个门槛很低也很高的职业,凭一腔热情也能涉足,但是作为一项事业,要把它做好做大做强,就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相关专业能力。
“一个合格的红十字人道工作者,不仅要承担保护战争冲突中的伤者、病者、战俘和平民的职责任务,还要在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展示专业的救援救助能力、资源动员能力和宣传传播能力。特别是在提升红十字组织治理能力、实现数字化转型、履行红十字会法定职责的过程中,仅靠任何单一门学科知识都不足以保证红十字组织运转良好,迫切需要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王汝鹏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王汝鹏说,“红十字国际学院是摸着石头过河,但4年来的效果正在慢慢显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到红十字国际学院上学,蒲苗是怀揣着“目的”的,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这“目的”被放大了N倍。
作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蒲苗深知这些年基金会发展不易。“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把中国器官捐献工作的‘中国模式’推广出去,把器官捐献登记做大。”蒲苗坦言自己的“小心思”。
开课第一天,因为印有“施予受”字样的充电宝,同桌张碧波主动跟她聊起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这个特殊标志。作为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碧波也有同款。
如今,两家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生命接力 百城行动”已走过五六个城市。在福州活动现场,两人与同班同学、福州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郑华琼走到了一起。
“因为我们都是‘红院人’,大家为了人道事务‘双向奔赴’,将红十字国际学院‘共建共享’运用到极致。”蒲苗说。
因为都是“红院人”,蒲苗所在的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为“贵州遵义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捐赠资金30万元,使该项目得以最终完成。时任遵义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同为ECH二期班学员的杨怡对此感激不已。
既是二期班学员又兼职担任红十字国际学院云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的许凌,如今又多了一个身份——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蒲苗笑称,红院学习,让她成了最大“赢家”。
曾是京东集团副总裁的许凌,2019年因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举办众筹扶贫大赛,与时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的王汝鹏结缘。双方合作实现众筹善款3000多万元,也让王汝鹏对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动员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年,许凌被推荐为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
听说王汝鹏在红十字国际学院当院长,许凌便报名参加,被录取为ECH二期班学员。“对于学院发展,除了资金支持外,如果能提供一些智力资源、管理资源的支持,我觉得也挺有意义的。”同为学院共建人的许凌说。
ECH二期班正赶上新冠疫情,不能到现场听课的同学只能与老师同学“云中相见”。而每次专家教授的线下授课,都让错过的同学不断在微信群里追问:“哪里有课件?”
许凌想,何不开发一个学院信息平台,将这些专家的授课视频和课件在信息平台上“共建共享”呢?
如今,许凌参与开发的红十字国际学院云教育平台已成功上线。
为筹备“9·9公益日”,ECH二期班学员、《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副社长王跃春在同学群里发布了“和莫言一起捐”的项目链接。她说:“作家莫言与我们杂志社、爱尔公益基金会在进行公益慈善创新的尝试,这是一个全新的公益行动计划,上线公募只是开始,需要加入更多的机构、企业与个人,期待老师、同学们关注并支持。”
张碧波和一众同学立即在群里回应:“期待老师、同学们关注并支持+1!”
已是晚上9点,微信群里还不时闪过:“好事!强烈支持+N!”
尽管ECH二期班已经结业,但大家心里都记着结业式当天全班共同喊出的那句话:“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王汝鹏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任重道远。”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红十字国际学院理事长孙硕鹏说:“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创办,只是梦想的开端。”(记者:强晓玲 刘巍巍)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