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丹7的微博,墨浅意远,字里行间展才华

佛门寺院本是出家人避世修行求得清静的场所,此与“修齐治平”积极入世的儒家学说正大相径庭。但在李唐一朝,佛寺却成为儒家学以致用、修齐治平之地,史籍所载,江南名刹惠山古寺以其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曾涵养出对唐朝历史发挥莫大作用的肱股大臣。

惠山寺秋景 摄影/斧头哥

惠山寺的儒学渊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的兴盛时期,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法,遂使佛教盛极一时。惠山古寺正是成立于其时。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归隐历山(今惠山),创立“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草堂改为“华山精舍”供僧人用。南梁朝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改为“惠山寺”。

其时,山林讲学先机已启,精舍中讲授的高逸名士于此处安心肄业,为日后培养儒士奠定了基础。经历了南北朝乱离之后,统一盛运再临,唐太宗李世民深知崇儒与治国重要性。即位之初,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其时,社会安定,公立学校发达,士子群趋学官。

唐朝至武则天越位擅权称制,《旧唐书》称之为:“则天称制,以权道临下,不吝官爵,取悦当时……博士助教唯有学官之名,多非儒雅之实……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矣。朝廷政府既薄教育,学官便渐弱日衰,但企稳求治的学子读书山林者日见众多。”

窦丹7的微博,墨浅意远,字里行间展才华

武则天画像

唐中叶以后,虽然中央政府的太学蠲为茂草,但读书山林寺院,论学曲谷幽境,会友山溪竹林却蔚然成风。及学有所成便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其间之宰相大臣、朝野名士亦多出其中,仅宰相达到二十余人,陈子昂、李白、白居易等文章宗伯,颜真卿、孟郊、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等名臣达士两百余人。吴地名胜惠山寺既依运河而立,更为交通之要津,成为人文蔚盛中心是自然而然,士子习业于寺院之中更是为必然。

诜诜贤才此育出

窦丹7的微博,墨浅意远,字里行间展才华

惠山古寺接纳寒士最着者,是为日后致朝廷相位之李绅。祖籍安徽亳州的李绅生于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本为山东着姓,其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湖州)、晋陵(今常州)县令,因职携家住无锡,定居梅里袛陀里(今无锡东亭)。李绅六岁丧父,母卢氏教以经义。贞元两年(公元787年),十五岁时李绅就读于惠山寺。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年三十二岁时李绅再度赴京应试不中,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年三十四,李绅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而其时已是宪宗李纯当国。

惠山古寺于唐一朝之教育功能不止培育了一代宰相,更有诸多名士与此地如炼仙家九转丹般攻读文字,李绅之子李浚即是其中之一。《中国诗词大辞典》载:李浚为会昌间(公元841-846)宰相李绅之子。干符四年(公元877年)自秘书省校郎入直史馆。六年春乞假归无锡,撰《惠山寺家山记》。编次李绅所为制诏章表等文章,又撰《松窗杂录》。而在此篇载于《全唐文》八百一十六卷的《惠山寺家山记》中,亦可见其攻读其间的情形。“寺山之泉(惠山泉)独称奇,能发诸茗颜色滋味。公僻居舍饮,虽崇贵未尝辄自优,奉惟辇载慧(惠)山泉数千里不问其费耗。公文学官业功德,浚谨纂叙制诏章表堂状类列其间,不敢辄以文饰表,至敬也为上下卷今藏史阁。我家之盛尝二为相,三为史官。……夏五月癸卯过家,出睹旧刻石,诗题别无碑版,叙录惧年祀寝远不得布闻于人,谨以史笔条叙,于寺之正殿内。”

《松亭试泉图轴》(局部)

李浚《惠山寺家山记》所载其父李绅求学所在,李绅当时的遁隐处,即为今天的慧(惠)山寺。而李绅家居无锡,由此可推断,李浚当时是和李绅一道在惠山寺读书与请益的。

李浚之后,又有李骘肄业于惠山寺。李骘为陇西(今甘肃秦安)人,开成年间(公元835年—840年,文宗李昂当国),为荆南判官,咸通年间(公元860年—874年,懿宗李漼当国),擢太常少卿、宏文馆学士,出为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洪州刺史、御史中丞。太和五年(公元831年)四月,骘由江东西归涔阳路出无锡,做《题惠山寺序》。其序言:“蒙恩自禁职出镇钟陵(今江西南昌境。)与毗陵地不相远,而惠山居其属邑间,其寺复置会锡邑宰,去年过此,留宴数日,今于予为故人因寓书,请再题焉。呜呼,自太和癸丑至咸通已丑三纪余,念邑中居人与僧居在惠山兴宁寺两寺者,今无人焉。染翰增悲,复何言耳?”

《全唐文》七百二十四卷所载的这篇《题惠山寺序》,既证李骘亦曾同李绅般就读寺院,又证其寺院藏书之盛,更证惠山寺殆为唐朝一求学问道的文化中心。

今之视昔成古今

人生百年,一代代新人替换,事总变个不停,历史也就不断开新。一批寒士寄栖山林,读破万卷;一座名刹,大德高僧培育贤良。山以寺而闻名,寺以人而显赫。泉水涓流,梵音阵阵,培育诜诜贤才的惠山寺成了文人雅士仰慕之地,追索精神之源。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时任朝廷左拾遗无锡人朱宿遐景、仓部员外郎的太原人王武陵晦伯、以处士身份客居毗陵(常州)的陕西扶人窦群丹列相会惠山寺院,赋诗言志,书于寺壁。这就史上颇负盛名的“惠山寺三唐人诗”。

惠山寺风光 图源:微博

王武陵在宿惠山寺诗序中言:“戊辰秋八月(大中二年),吴郡朱遐景自秦还吴,南次无锡,命予及故人窦丹列会于惠山之精舍。是时山林始秋,高兴在目,凉风白云,起予坐隅。逍遥于松桧之下,偃息于盘谷之上。仰视云岭,俯瞰寒影。夕阳西归,皓月东出。群动皆息,视身如空。元言妙论,以极穷奥。丹列有遁世之志,遐景有尘外之心。予亦乐天知命,怡然契合,视富贵如浮云,一歌一咏,以纾情性。夫良辰嘉会,古人所惜。序述不作,是阙文也。山水之下,景物秀茂。赋诗导意,以纪方外之游。”

而窦群的《同王晦伯朱遐景宿惠山寺》,则表露心迹,修身则由致知始。其言:“共访青山寺,曾隐南朝人。问古松桂老,开襟言笑新。步移月亦出,水映石磷磷。予洗肠中酒,君濯缨上尘。皓彩入幽抱,清气逼苍旻。信此澹忘归,淹留冰玉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孔子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也。”能在浊世中存有心清之志,自可先独善其身,后可达济天下。有此心志者,始能转动此世界。于惠山寺问学的士子们常以己心度此世,皆以己志致此世。

朱宿的《宿惠山寺》则更是睹物思人,感伤涕涟。“古寺隐秋山,登攀度林樾。悠然青莲界,此地尘境绝。机闲任昼昏,虑澹知生灭。微吹递遥泉,疏松对残月。庭虚露华缀,池净荷香发。心悟形未留,迟迟履归辙。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二十年后,出为湖南观察史的窦群再游惠山寺,并以文述怀。“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五月三日,重游此寺,独览旧题二十年矣。当时三人皆登谏列,朱遐景方诣行车,王晦伯寻卒郎署,余自西掖,累迁外台,复此踌躇,吁嗟存殁。朱拾遗诗云‘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可谓得诗人之思也。因命题壁,以志所怀。”

今之视昔,犹如后之视今。惠山寺以佛门之地而涵养出众多致世的才俊,此既是世家大族没落,寒士得进用的缘故,也是当时佛教兴盛,文士乐于山居之风。而山林寺院藏书之盛,则是其中关键所在。

作者:陈永跃

简介:陈永跃,安徽五河人,曾服务于军队*治工作部门,并获全军新闻奖、中国新闻奖。而立之年卸甲归田,在地方政府工作。闲暇之余,长期从事历史学术研究,并致力于钱穆学术思想的探寻。相关研究文章被《人民网》、央视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儒家网》、《文史知识》等媒体刊登转载。研究成果先后在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交流,相关论文被收录文集。两度受邀参加江南文脉论坛。

审核、发布 :张一哲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网抑无音乐"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sg/fresh/8ge16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