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永远可以相信马东和米未,《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很值得。
文 | 一禾
《奇葩说》第七季后沉寂了大半年的米未,一出手又是一鸣惊人。
豆瓣开分8.0分,微博同名话题3.2亿阅读量,社交平台上自来水式涌现的“笑后感”……《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这个新赛道上新灵感的产物,给了人太多惊喜。
如果说吐槽网络服务收费乱象的《互联网体检》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作品和立意皆存的原创喜剧竞演综艺,那么持续产出的精品内容就进一步彰显了节目的爆款气质:演员实力强劲,舞台表现力优秀,笑点持续输出,作品富有共鸣——谁又能不喜欢最直击心灵的快乐呢?
但细细再品却不难发现,惊喜背后是一以贯之的创作逻辑和追求:质感、温度和生机。
难怪有人说,你可以永远相信米未和马东,毕竟,初心不死,风骨不灭,创意和激情就有了灵魂。
化繁为简
回归决定喜剧生命力的“1”
平心而论,在节目开播前,恐怕不少人都会对米未选择在这个时候杀进喜剧综艺赛道捏一把冷汗。
虽然大众对喜剧综艺刚需不减,但随着观众审美门槛提高,要想在趋同化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太难了。
而观众对喜剧综艺难打高分的原因归根结底就一条:不好笑了。
但“好笑”恰恰是喜剧综艺立身之本,连这一条基准线都跨不过更遑论其他。
因此,确定深耕喜剧领域后,米未再一次发挥了其善抓重点的能力。这个以“没心没肺,快乐加倍”为的节目,一上来就掀翻了叠加在喜剧评价上的所谓“专业枷锁”,划掉花哨的一众“0”,让喜剧创作回归最重要的“1”——“就是让观众乐,不需要有那么多门道”,马东的一句话点明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准入门槛:能留在舞台上、得到镜头的,先不论其他,都是能让人发自内心感到快乐的作品。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总能溢散出一种纯粹的感染力,《一心不二用》中通过演员的高难度肢体演绎,生动刻画了一个“声画不同步”的拳击手形象,在“动”与“说”间认真的焦灼出其不意戳中观众的笑点;《戏精导航》中几个动作、几句台词活灵活现勾勒出 “包租婆”“观音大士”“紫薇”三个形象,加载了这三款语音包的“导航”和着急赶路的司机之间碰撞出一簇簇搞笑火花;《空手道高手》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死死拿捏住了漫画气质,和观众的“虚拟互动”让气氛燃到高点……
在这个舞台上,没有权威,不限种类,允许任何“语法”阐释“快乐”。于是观众能看到漫才、默剧、音乐剧、物件剧、独角戏等百花齐放,其中不少品类甚至是近一两年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的。
或许,最能概括这个节目特质的形容词就是“包罗万象”。正如于和伟所说:这个节目就是让人看到,“喜剧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性。”
当然,为了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喜剧的千百种“可能”,节目当仁不让接下了“科普”的重担,深入浅出的阐释大大扩充了观众对“喜剧”的认知。例如阐释Sketch(素描喜剧)这一概念时,节目现实采访了业内人士,提炼出“简短”“只玩一件事”两个核心词抛给观众;之后就地取材,以动感的花字“解构”了上一场表演,直观地展现Sketch作品的筋骨,专业、到位的同时保持了节目特有的喜剧风格。
当然,抓住内容创作的底层逻辑,只能稳住用户“基本盘”,要想真正“出圈”,还得再上一层楼。
深耕质感
让笑完之后,还有温暖余味
这层楼,叫做“质感”。
综艺节目的“质感”决定了其在观众眼中是过眼云烟还是有型有款,有分量有温度。许多喜剧综艺难出质感的原因在于创作者的追求止于“笑声”——大多数时候,笑只需要本能,而这些本能的笑声往往是最没有记忆点和回味空间的。
米未自始至终都很清醒。从辩论、到乐队再到喜剧,米未一直追求通过有机内容生产,创造正向情绪价值。在这片土壤上诞生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毫不意外地结出了许多口感丰厚、回味隽永的果实——
它们有的正视青年情感刚需,汇聚笑对人生的力量。如《三毛保卫战》严肃地搞笑,演员用充满信念感的表演展现三根毛发在“寸草不生”的头皮上“负隅顽抗”的悲凉场景,一比一还原“社畜”“寸土必争”的心情;《世上最美的女人》刻画了一个失恋女性和快车司机之间的“交锋”,全程尽管两人的悲喜并不相同,但司机的善意弥合了感知鸿沟,也让观众对一个人的夜晚多了期待;《这个杀手不大冷》浓浓的戏剧张力来自梦想与现实对人物的撕扯,总是不由自主随着音乐起舞、甚至忘记枪与目标的杀手让人爆笑的同时,也想起自己为了面包放弃的蝴蝶……当焦虑、尴尬、遗憾等负面情绪被看到,被拆解,被浓缩、抽象以致略带怪异和夸张地呈现时,当那些打败我们的“大魔王”在喜剧的“哈哈镜”里被扭曲成小猪佩奇的模样时,我们发笑,更在笑声中释放和释然。
有的引导观众正视和认识现实世界,思考抗击焦虑的有效途径。如《好闺蜜》讲述一对内向且有讨好型人格的青年的相亲故事,羞于表达的女方借由玩偶开口,抖落许多意料之外的包袱,最终男方现学现卖,终于“爱在心头把口开”,似乎让广大“社恐”看见敞开心扉并没有那么恐怖;《站台》借用朱自清《背影》中的名场面,精准勾勒出吝于表达爱意的父辈形象,结尾出其不意的拥抱让人笑中带泪,也鼓励着年轻一代踏出破冰一步。
这些引起共鸣的、回味无穷的,都是以生活为底色,兼顾创意和立意的作品,让观众感同身受的同时,回味起来还有温暖余味。它们以笑声为桥梁,激发大众情感共鸣,全方位关注、探讨、关爱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传递多元文化价值观,并进一步引导大众思考更多人生命题。
而节目也通过一个个有温度的喜剧作品向业界传递出的呼唤,喜剧同样需要观照大众精神世界,自发自觉传播正能量——这是喜剧的高级感,也是节目的高级感。
引来“活水”
浇灌盛夏,优化喜剧生态
米未仅仅只是想做一个出圈的节目吗?恐怕未必。因为他们骨子里就刻着“不走寻常路”的基因。当喜剧与竞技、团综等元素结合再难出新,一贯喜欢“打破惯性思维”的米未已经开始跃跃欲试。正是在这股心气的支撑下,他们跳出《奇葩说》一枝独秀的“舒适圈”,开启了《乐队的夏天》;又在难以判断是否能挖掘更优质的乐队资源把《乐队的夏天》做大做强时,果断转换赛道。
从节目种种革新上不难看出米未为优化喜剧生态作出的努力。首先,《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秉持“让这个行业中有才华的人持续被外界看到”这一理念,为年轻演员提供展示的舞台。其中,既有在喜剧行业奋斗多年却鲜为公众所知的,如张佑维和闫佩伦在喜剧界摸爬滚打七八年,一直没什么起色,《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是他们给自己的最后一次机会,而事实证明金子总会发光,他们凭借完整的故事结构和扎实的表演功底斩获晋级名额;从事默剧十年的王梓,收放自如的表演在观众眼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刷新更多人对默剧的认识;史策助演多年,王皓多当配角,他们用富有质感的表演赢得了观众对其“实力”的认可……
也有在其他领域耕耘多年却敢于走出舒适圈的,如周仕麒、李秋盟、曹牧之在亚洲大厦的演出一票难求,借着《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平台开启先锋喜剧实验;如赖声川表演工作坊的头牌演员,在“上剧场”演话剧、甚至和众多明星搭档的宗俊涛,他和搭档们以正剧方式表演喜剧大获成功;东靖川、顾宇峰、黄澄澄做过影视、话剧、小品演员,在创作工坊靠前次接触Sketch反复打磨才有了《站台》的动人演绎……
55位喜剧人灵活搭档组成“喜剧小队”,通过共同创作和不断的公演磨合重组,呈现出优秀的、对得起观众的作品,最终角逐产生2021“新新喜剧社团”。这样的赛制有利于将每位演员的创作价值发挥到最大,碰撞出更新鲜的内容,例如得过《金牌喜剧班》金牌学员的蒋诗萌,开心麻花的刘思维,做过话剧演员、音乐剧演员、DJ、歌手的郭大宝,经过十来天成团“磨合”,居然与编剧共同创作出《互联网体检》,一炮而红;开心麻花舞台剧劳模演员尹贝希和只演过尸体的常诚默契配合,后者随机应变的一句垫场话,让前者意外跳戏的一幕反成惊喜。
其次,《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难能可贵地将镜头给到幕后创作者,当《三毛保卫战》结束后,徐峥激动地呼唤编剧,于是多明从观众席中站起来,一开口只发出气音,原来嗓子因为多番讨论、打磨作品已变得沙哑;《一心不二用》独特的视角引得组委会好奇,编剧阿Gin分享创意源头来自“无法同时运行两个模块”的大学同学,也让观众认识了这个细腻且富有创造力的年轻编剧;《站台》《这个杀手不大冷》大获成功,徐峥迫不及待地向它们的幕后功臣——量大质优的编剧六兽抛出橄榄枝……几乎每一次作品谢幕,都会有编剧站起来分享幕后故事和细节,潜移默化地将“共创”概念引入公众视野。而强调喜剧创作的“源头活水”由演员、编剧共同组成,缺一不可,对未来喜剧创作可持续且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从已经播出的节目中我们可以嗅到,喜剧已经在从冰雪初融、从“新”开始的春天,走向硕果累累、丰盈甜美的秋天,它的脚下正值盛夏,它生机勃勃,充斥汗水、阳光、灵感和期待——期待下一场灵感迸发结出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