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9月30日,电影《钢铁意志》公映。74年前新中国的靠前炉钢水,让“十一”黄金周北方渐浓的寒意炽热起来。一幕幕被“神还原”的硬核工业场景,一个个被真实再现的“钢铁战士”,火了票房,暖了人心。
9月30日晚,辽宁歌剧院(辽宁交响乐团)以近200名演员同台献艺的庞大阵容,为听众带来了国庆假期的视听盛宴。浓浓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响彻耳畔。
8月27日,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主题展览“人·境——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于馆中“造园”,于画中“见园”,场馆一角白墙黑瓦,竹石轩窗,水雾缭绕,俨然一方微缩版江南园林景致。
从10月1日起,久别重逢的“大河之澜”演出季也如约而至,正式回归剧场。其中剧目包括原创芭蕾舞剧《八女投江》、世界经典芭蕾舞剧《斯巴达克》、民族舞蹈精品专场《舞与伦比》、歌剧《苍原》、话剧《祖传秘方》等。
不过,辽宁的“好戏”连台绝不仅于此。近年来,辽宁芭蕾舞剧《铁人》、话剧《北上》、电影《守望青春》、电视剧《霞光》、长篇小说《锦绣》、广播剧《有事找彪哥》、展览《又见大唐》《又见红山》《唐宋八大家》等一系列充满历史厚重和时代气息的文化作品相继出炉。是什么让辽宁文化作品精彩迭出,“叫好又叫座”?让我们一起窥探辽宁文化现象,解码“好戏”背后的高光基因。
电影《钢铁意志》宣传海报
英模精神的永恒动力
赵铁池在吃了第二口酸菜,才恍然明白孙雪飞送来的不是一饭盒酸菜,而是羞涩少女的一抹情愫。在这个“钢铁直男”的脑海中,只有“炼出钢铁”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信念。可在那时,要让炼钢炉流淌出钢水,是难以想象的难。
1948年2月,鞍山解放。电影开场,响亮的号角唤醒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在沉稳厚重的工业色调所营造的年代感中,在低沉而有力的鼓声所打造的空间感里,《钢铁意志》一下子把观众代入了那个激情火热的年代。
为尽快恢复鞍钢生产,支援全国解*战争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团结带领鞍钢工人阶级,克服重重险阻,在面对敌特破坏、物资匮乏、技术不足等种种情况,在一片曾被预言“只能种高粱”的破败不堪的厂区昼夜奋战。从生产出靠前炉铁水到炼出靠前炉钢、从炼制出特需钢材到输送技术人才支援全国钢铁事业。这里,成为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点。
孟泰(左)历史照片与《钢铁意志》剧照
“一代人、一口气、一炉钢”。回望历史,那里有无私奉献的钢铁工人,有劳动模范“老英雄”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有无数关于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奋斗的故事,他们勾勒出了新中国靠前批产业工人的英雄群像。这些人,这些事,成了电影《钢铁意志》里一个个生动镜头。
为了饰演好孟泰一角,演员林永健在剧组的每一天都在练习唐山话,力争“要让孟泰长在自己身上。”青年演员李沛恩也表达了对先辈劳模的崇敬之情,“影片中的王崇伦是一位年轻的技术大拿,我很佩服他对技术不断地钻研,希望自己能向观众传递这种专一事、爱一行的精神。”
《钢铁意志》凭啥这么火?这部选自真实题材的影片,用严肃的叙事呈现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流量密码,更多来自观众的情感认同。它摒弃了传统大片精英主义视角的叙事方式,塑造出了一幅形象鲜明的英雄群像谱。它的出现,就像一颗火星儿,在干柴中燃起熊熊烈火。
芭蕾舞剧《八女投江》剧照
而辽宁,正是一片孕育无数英雄的沃土。这里是“**战争起始地”“解*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一大批英雄形象在电影《钢铁意志》、芭蕾舞剧《八女投江》、电视剧《霞光》等文艺作品中生动再现,来自英模的永恒力量,成为辽宁“好戏”不断的不竭源泉。
工业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新中国的靠前炉钢水、靠前架喷气式飞机、靠前块“的确良”等,到打造国产首艘航母、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华龙一*”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等,中国制造上烙印着无数的辽宁字样。
只要有火种,就会点燃更多的“高炉”。提起那个激情火热的年代,不由让人想起了在鞍钢诞生的当代文学名篇——草明的《乘风破浪》、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舒群的《这一代人》、于敏的《靠前个回合》、罗丹的《风雨的黎明》等。当年,他们扛着行李、拿着户口簿落户鞍山、挂职鞍钢,融入工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写出了那些工业题材的经典作品。
这来自广阔工业场景的深厚底蕴,如今仍然不懈不怠地滋润着当下的辽宁文艺创作。
芭蕾舞剧《铁人》剧照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去年7月,芭蕾舞剧《铁人》晋京首演,两小时的精彩演出,27次掌声和喝彩。《铁人》票房出票率达96%,创下国家大剧院近两年来票房的新高。
《铁人》是世界芭蕾舞500多年历史上靠前部根据真人真事编创、反映工人劳动生产和生活的芭蕾舞剧。辽宁芭蕾舞团团长曲滋娇重新定义了“铁人”的形象,“这部剧放弃了原有‘铁人’王进喜‘高大上’的形象范式,而是通过剧情设置,重点刻画了一位有血有肉、铁骨铮铮、甘于奉献的劳模形象。”
《铁人》男主角、舞剧中“铁”的扮演者张海东说,辽宁芭蕾舞团与辽宁歌舞团的联袂演出,将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的跨界融合既丰富了演出内容,又增加了演出难度。
位于沈阳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
而当人们还在调侃东北“重工业是烧烤,轻工业是直播”时,扎堆亮相的东北文学青年以纯文学回应着偏见。其中,以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铁西三剑客”用自然流畅的笔法、朴实粗旷的语言、虚构现实的转换记录了经济转轨时期改*大潮的阵痛和向往明天的美好。这也正是源于老工业基地强大文化基因,赋予了他们大时代下的厚重内涵。
辽宁文学院副院长周荣分析认为,铁西大工业时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给养。在当年的工厂大院里,朗诵诗歌、文学创作、编排戏剧等文艺活动十分活跃。世袭的文化基因也孕育了东北独有的文艺气息。
“铁西三剑客”所带来的文学“魔性”,正是厚重的文化基因赋予的文学“命运”。
“连着厂房、接着地气”,散发着浓浓的“工人味儿”,不仅贴近了“人间烟火”,更贴近了人民群众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富强期望,让奋斗者的故事自此留芳。
今年4月,在《大部分人阅读大会·2021年度中国好书》颁奖典礼上,着名作家、锦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李铁的长篇小说《锦绣》获评文学艺术类“中国好书”。
“《锦绣》写出了一代代工人意气风发的精气神,更展现了奋斗者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对工匠精神与中国故事的形象化表达。”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提及《锦绣》时说,“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化转型,在大时代的变迁中,作者书写了几代产业工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心灵史,有温度、有情怀、接地气,读起来特别振奋人心。”
历史长河的时代召唤
从2019年展出的“又见大唐”“又见红山”,到2020年底的“唐宋八大家”,到今年的“人·境——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再到10月8日辽博年度大展“和合中国”重磅登场,这几年辽宁省博物馆现象级大展不断,这也让身为副馆长的董宝厚几乎每天奔忙于展厅和办公室之间。
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逐步面向普通大众,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辽博也在形式和内容上做了很多创新尝试。“但在与观众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观众对专业性的展览既看不懂也不感兴趣。”
董宝厚说:“辽博收藏了大量古代书法、绘画作品和器物,以往办展都是从艺术史的角度去梳理和整合这些文物。但是,以艺术史的角度办展览受众面还是很窄。如何利用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办一个让普通大众看得懂的展览,成了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辽宁博物馆《唐宋八大家》展览一角
“春江水暖鸭先知”“羡长江之无穷”“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句书写于诗牌之上的熟稔诗句,仿佛让人穿越回了千年的唐风宋韵。但“唐宋八大家”,与辽宁又有怎样的联系?辽博做展,底气来自哪儿?
“历史的因缘际会,赋予了辽宁一份深沉的文化责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表示,辽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红山文化、三燕文化、辽金文化、清前文化厚重灿烂,工业文化、英模文化、民间文化、河海文化异彩纷呈,大量富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珍贵文物保存至今,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见证。
在传承厚重的历史文化基因的同时,辽宁还赋予了文化作品更多的时代召唤和时代内涵,让历史长河更加璀璨夺目,更加感人至深。
歌剧《苍原》剧照
去年10月11—12日,辽宁歌剧院精心复排的歌剧《苍原》,作为文旅部“庆祝建*百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展演剧目,在辽宁大剧院盛大开演。
《苍原》聚焦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举族东归、行程万里、回归祖国的故事,将这一宏大的悲壮史诗,组织构成了复杂而尖锐的戏剧冲突,在生与死、爱与恨的火焰和血海中,唱出一支支交织着生命、爱情、自由和尊严的悠长牧歌。
辽宁歌剧院院长田剑峰说:“我们要为‘苍原精神’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没有坚定就不会有坚持,没有坚持就不会有坚守,没有坚守就不会有《苍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