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传言两**辣烫巨头张亮和杨国福是亲戚:张亮本来在舅舅杨国福的店里打工,后来出去单干,创立了张亮麻辣烫。后来,张亮对此:“没有血缘关系,是亲属关系。”杨国福也作出了和张亮一致的表述。所以,有一点多半是肯定的,那就是张亮的确受到了杨国福的启发。
张亮和杨国福也启发了当地人,两人的老家哈尔滨宾县,发展成了麻辣烫行业的集聚地,除了张亮和杨国福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品牌,堪称“麻辣烫之都”。用杨国福公司生产负责人的话就是:“一个村子干,大家都跟着干,这个行业就起来了。”不难想见,无数个宾县有野心的年轻人,正是顺着他们的足迹,进入麻辣烫行业创业,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实,这并非特例。很多人会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学校周围的打印店是湖南人开的;几千里之外的大学,学校里与周边的复印店还是湖南人开的;读研究生,换一个地方,打印店仍然是湖南人开的。
这些湖南人都来自娄底市新化县,着名的复印之乡。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境内山脉纵横,环境恶劣,人均耕地不到0.15亩。恶劣的自然环境,逼迫新化人走出去,早在改*开放之前的1960年,新化人易代兴、易代育兄弟在四川涪陵偶然学会了机械打字机维修技术,就此成为新化人复印机产业的发端。新化人把日本和美国的二手复印设备通过国际贸易扩散到国内,提供维修、耗材的支撑,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到复印店,形成了一条“国际贸易+专业市场+专业店”的完整产业链。凭着这条产业链,凡是有了新化人的地方,复印价格飞速降低,把其他地域的人赶出市场。
这样的现象还很多,桐庐快递、成都小吃、沙县小吃、福建莆田医疗、曹县汉服、灌云内衣等等。某种程度上,这是产业聚集与中国式人际关系嫁接所形成的一个独特现象:产业的亲缘、地域聚集。
这些产业聚集的形成路径都差不多,最初,是某个当地人在某个行业获得成功,事业扩大,拉更多的亲戚朋友加入;在产业链上也顺着熟人人脉寻找供应商或经销商。再后来,亲戚朋友很可能自立门户,或者其他人看到了也模仿,更多的人加入。最后形成了产业集群。
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学有一个六度分隔理论,即世界上任何两个人,通过六个相互认识的人就能连接起来。简单地说,你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美国总统。这看起来不可能,其实说穿了不难,比如其中一条路径: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认识一个大学生,通过大学生的老师,就能连接到校长。大学校长已经是非常高层的关系,再通过两三个人就能上到更高层面。
在六度分隔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三度分隔理论,就是说,相距三度之内是强连接,强连接可以引发人的行为。相距超过三度是弱连接,而弱连接只能传递信息。
强连接能引发行动并不难理解。强连接首先开阔了人的视野,提供了选择。
B站有一个叫“非洲飞哥”的up主,拍非洲风土人情的视频,赶上了短视频的风口。他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因为他有一个在非洲务工超过十年的父亲,所以,他去非洲打工。他人聪明又勤奋,先是打工,后来做生意,再后来发现短视频。显然,没有他父亲,他的人生基本上不可能接触到“去非洲”这个选择。
强连接还能刺激“自己身边的人”去追求成功,哪怕你只是发了一个小财,你周边的人也非常敏感,产生出羡慕之情。另一方面,身边的人,可能是自己的发小、同学、亲戚,或者朋友的朋友,比较了解,不会神化,会让人觉得是一种可以模仿的对象、可以企及的成功,进而刺激自己也去追求这种成功。
这种强连接是传递资源的。有一次,去南通参加一个活动,走访家纺城。遇到一位1997年出生的年轻老板,当时24岁,开一辆宝马五系,经营的家纺店做得很大。活动完了,大家一起吃饭,老板说自己16岁就出来做事了。我问他是什么时候从打工转变为自立门户做生意的。之所以这么问,我的想法是:16岁就出来闯荡,学历不高,肯定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才早早出来打工,积累了靠前桶金,有了行业经验,然后自己创业,获得成功。但他说:我从来没有打过工,一出来就*做生意了,我爸妈、我哥哥、姐姐都是做这个的,他们带着我,就自己开店了。这就是强连接提供选择、提供资源的典型例子。
商业本身,也追求这种强连接。经济学中的产业聚集,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相同行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搜索原料产品的成本,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交通、沟通的成本,都因地理距离变近而变小,带来更大的竞争力,由此导致了产业聚集。本质上,降低成本是推动产业聚集的最基础动力。
陌生人之间要建立信任是很难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很大的成本就是沟通成本、信任成本。那么,同样的,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产业链上的企业就会沿着人际关系聚集。这也是家族企业在各国久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其实,换个角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圈子。当然,人从圈子获益也取决于自己,有些人要爹妈送到手上都干不好,有些人只是听说了,就立马行动起来,跟随、学习、模仿,最后获得成功。所以,说到底,最大的因素还是人本身。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远举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