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货币的蓄水池,未来中国的稳定之策与蓄水之道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281篇原创文章

时间来到2022年9月份,中国发生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件。

一边是疫情反扑,恰逢开学季,全国多地疫情又呈现局部爆发的趋势,严重干扰和阻碍了下半年经济发力,猛追直赶的势头。

另一边是自然灾害频繁,高温极端天气,对中国经济冲击,不用多说。

最新的是四川泸定发生6.8级**,造成了惨痛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截止本文发稿,遇难同胞的人数还在增加,生命至上。

建议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为四川同胞的遭遇,进行默哀。

2022年的难,超出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预期和想象。

回到面对的现实环境来看,经济社会,多方承压,饱受冲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迷雾之中踽踽前行,或是才是很多普通中国个体和家庭的人间真实。

非常时期,确定性和安全性,尤为重要。

恒产者有恒心的道理,亘古不变。

之所以当前中国经济环境是一个比较压抑的氛围,充斥消极情绪,有两个不容忽视的根本性原因,就是经济环境中的“货币蓄水池”的定位模糊,以及“信用扩张渠道”的堵塞停滞。

前者,让个体的生产和创造财富的能动力降低,失去目标;

后者,导致即使货币两位数增速,现实的经济环境和市场,各行各业,反而面对一个紧缩的环境。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中国经济管理的认知和分析,对接下来,中国“货币蓄水池”和“信用扩张渠道”的走向,进行有深度,有态度,有专业,有依有据的一次深入探讨和分析。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着,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聊聊货币的蓄水池,未来中国的稳定之策与蓄水之道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看懂中国金融的态度,才能真正说看懂中国的经济环境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有形之手”管控下的有序规则市场,而不是“money talk”资本驱动和做主的所谓自由市场,这个结论应该没有什么争议。

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有形之手”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是政府和国家的层面上。

实际上,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有三个重要的角色,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

央妈(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管钱的;

财爸(中国国家财政部),负责管账的;

发爷爷(国家发改委),负责统筹,规则,还有方向的。

综合起来,三者共同作用之下,形成了中国经济和货币环境的国家意志和顶层设计。

2022年,国家的“有形之手”,对于中国经济的态度和思路是什么?

很难回答吧?两个维度,直击本质:说话听音,紧盯动向。

2022年下半年以来, " 不搞大水漫灌 "成为了最近一段时间里中央各个部门的"常用词"。

9月2日,2022年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表示,货币政策将密切关注国内外的通胀走势, 不搞大水漫灌 ,不超发货币,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8月24日,*务*召开的常务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延续6月份恢复发展态势,但恢复基础不牢固。要及时果断施策,保持合理政策规模,用好工具箱中可用工具,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又不搞大水漫灌、不透支未来。

8月10日,央行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要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事实上,从今年第二季度经济遇到较大困难之后,不搞"大水漫灌"这个词就开始频频出现,这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就是给经济环境和市场释放清晰的信号:即使经济再难,也不会轻易进行打开信用扩张,货币超发的口子,用金融泡沫去掩盖和缓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关键阶段的阵痛。

再直白一点,那就是买单时刻来了。

去杠杆,降风险。

这才是2022年当下中国经济环境的主线风格和现实语境。

聊聊货币的蓄水池,未来中国的稳定之策与蓄水之道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不搞大水漫灌”语境的背后,是怎样的一个考量和思路?

大水漫灌”首次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及是在2018年Q2,当时的表述是“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背景是中美贸易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该表述最早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

对于市场和民众而言,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水漫灌”,莫过于2008年 的那一次"四万亿",关于"四万亿"的功过得失,这里不展开去讲,仅仅借着这个讲讲什么是"大水漫灌"。

所谓"大水漫灌",指的是:

不分行业,不分企业,不分地区都开启足量的信贷政策……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既然是大水漫灌,就会导致“变化要比计划快的”情况成为常态,原本用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等这样的投资和问题解决的资金,出于逐利驱动,就会跑到收益率更高的行业,产业,资产领域和市场中。

实际上,2008年的大水漫灌,最重要的副作用,就是让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和楼市,充斥了大量的金融泡沫,也直接让房产,成为了中国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货币蓄水池”,同时还兼具了“信用扩张渠道”的作用。

现实客观来看,正是因为“四万亿的大水漫灌”在前,导致了“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成为现实。

这个因果关系,直到2022年当下,还没有完全改变。

那么,为什么2022年,面对中国现实经济压力和结构调整阵痛,国家意志不再故技重施大水漫灌的办法了呢?

这是有现实佐证的,2022年,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借钱是很难的:

  • 比如地方政府,很多地方政府借钱是越来越难,各种通道各种口子都被堵住,逼着地方政府只能按照中央指定的那几个路径去借钱……
  • 比如房地产,似乎房地产最近一段时间信贷宽松了,但是认真具体去看,真正宽松的不是过去的一些所谓龙头而是一些定向的企业……
  • 比如僵尸企业,有很多僵尸企业今年尤为困难,具体是哪些就不提名字了,哪怕属于中央直属的企业,也遇到了借不到的困难情况……

如果真的是大水漫灌,这些地方,这些行业,这些企业,当下不会这么"痛苦"。

要知道,在过去很长时间,这些地区,这些行业,这些企业在金融市场的声量是很大的。

这样的痛苦其实在终端已经得到了体现,就业压力,减员增效,个体收缩,薪酬压力,工作内卷……

反过来,经济环境的现实情况其实也会给国家决策层面带来一种想要放水的刺激压力。

别看各级银行着急放贷,实际上原则上卡的还是很紧,信用闸门依然审核严格。

叠加曾经的“货币蓄水池”所在房地产行业和市场调控承压,2022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盘点里面,一定少不了“金融空转”这个词。

面对困难和压力,国家意志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定态度和意志,“不搞大水漫灌”的语境背后,最大的三个考量,并不复杂:

靠前,时间不对:全球经济风险日益增加,紧缩大环境下逆势扩张,不符合中国稳健的经济管理风格;

第二,环境不对,外围博弈和冲突,或明或暗,都是威胁,安全才能谈发展的道理不用多说。

第三,方向不清,2022年 "基建+房地产"的组合看起来,已经不能够担当大任,因为城镇化这个阶段,房子已经不是一个供应问题,而是一个结构化问题了。

而全新的,具有普适性,并且契合国家未来经济方向的“货币蓄水池”还没有找到,或者说还没有明确,金融市场又还不成熟,体量规模也不够,所以看不清,没确定以前,保持定力,也是一种态度。

聊聊货币的蓄水池,未来中国的稳定之策与蓄水之道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预判:关于未来中国“货币蓄水池”和“信用扩张渠道”几个维度的猜想

房地产经济(“货币蓄水池”)和楼市(“信用扩张渠道”)的功能停摆,或者占比下降,不代表国家不需要,经济不需要。

越是经济承压,面对挑战,实际上这个“货币蓄水池”的确定性,意义和价值更为突出。

无他,经济环境的信心来源而已,这一个理由足够,也是关键。

不仅仅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微观经济环境中的个体更加需要,当下中国经济和货币环境的现实紧缩,很大程度上,就是房产的“货币蓄水池”定位,有明显不稳所造成的。

房地产这个蓄水池不能用, 什么蓄水池能用呢?这是一个值得严肃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想要有一个好的蓄水池,基本需要有这么几个基础标准

资本流进来之后,所带来效率的增加,可以带来整体资源产出的增加

资本流进来之后,所形成的利息成本,可以通过提价把成本转移出去

资本流进来之后,会沉淀在中国大地,很难轻易地通过金融逃离出去

资本流进来之后,所带来的赚钱效应,可以吸引后续源源不断地投资

资本流进来之后,会去雇佣的劳动力,让最普通的劳动者能提升收入

资本溜进来滞后,不会造成贫富分化加剧,不会产生顽固阶层固化,不会形成特权群体,不能脱离国家的掌控之内。

增加供给,利息转嫁,赚钱效应,逃不出去,解决就业……

不是条件苛刻,是现实需求,货币蓄水池,兹事体大,开不得玩笑,更不会以个别意志和想法而轻易确定。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认知来看,中国国家当前确定全新的货币蓄水池方向和模式,就是稳经济,谋发展,实现对外崛起,对内复兴,在经济维度的核心,重要课题。

关于未来中国的货币蓄水池,有几个观点和猜想:

1、房地产不会完全退场,份额和占比必然会持续下降,集中和分化是趋势;

2、金融市场能够承接一部分,但是总量上很难超过房地产;

3、社会商业保险系统,社会保障系统,承担部分蓄水功能,但是没有信用放大能力;

4、养老基金投资,值得关注;

5、全新的经济模式和分配制度,或许国家正在酝酿和准备。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

不管是学习层面,还是别的层面,想要把任何事情做好,就必须辩证看待全局与局部,这是历史性规律,否则很难把事情做成。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现实,这种谋局观念,尤为重要。

而不是被带节奏,被消极负面情绪所感染,陷入主动低迷,难以自拔。

当下的认知和思考,决定了未来的财富和状态。

中国这个国家,想要对外实现崛起,对内实现复兴,那么对于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阵痛和经济管理的转型种种而言,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和经历。

种种信号都在表明, 这一次,国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传统货币蓄水池的资本过剩问题,而当下,就处于传统蓄水池效率和地位降低,而全新蓄水池没有明确的青黄不接阶段。

压力的来源,困难的关键,大道至简,直击本质,简单粗暴,一步到位。

这样的阶段必然是暂时的,两种可能:

要么就是成功转换全新的货币蓄水池和信用扩张渠道,并且运转良好,中国经济将实现低谷逆袭,继续向前。

要么,就是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历那样,转型失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

很现实,这就是中国国家在经济维度攻关冲刺的关键阶段。

而这样的阶段,是不会去考虑很多行业,个体,甚至是原有既得利益群体的情绪和态度的。

这就是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的道理所在。

一切痛苦的来源,都和惯性依赖分不开,摆脱原有的认知和思维,跳出惯性影响,或许,才能看到真正的趋势,更大的世界。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迷雾的世界中,保持理性,坚持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

民间一定有高手很真知,有耐心看到这里的朋友们,你们认为未来中国的“货币蓄水池”和“信用扩张渠道”会是什么?

欢迎以留言的形式,分享各位宝贵的看法和观点。

以上,就是对当前中国经济现实情况和核心关键载体的一次专题思考记录,和各位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

聊聊货币的蓄水池,未来中国的稳定之策与蓄水之道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雷雷雷wl"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VgBnBn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