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话剧《东厂仅一位》
主演陈丽君:戏曲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DNA
陈丽君(饰演贾廷)和李云霄(饰演金镶玉)
羊城晚报记者 龚卫锋
近年来,中国传统戏曲靠创新频频“出圈”。如果说,2021年、2022年“出圈”的是打破中国戏曲电影历史票房纪录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那么2023年“出圈”的便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打造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这出戏目前已演出过百场,一票难求,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爆红。
《新龙门客栈》真正“出圈”是今年8月6日晚的抖音直播。这场直播吸引了925万人次观看,近4000名观众发布了超过1.4万条评论。演出返场时主演陈丽君单手抱起李云霄转圈的视频,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高位。这一现象甚至引发了央视的关注,带上“火出圈的俊朗越剧小生是个90后姑娘”话题推介陈丽君及《新龙门客栈》。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家专访了这位今年戏曲圈的“顶流”陈丽君。
《新龙门客栈》宾客盈门
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改编自同名经典武侠电影,电影版讲述在大漠腹地龙门客栈中,武林侠士与东厂高手尔虞我诈的故事,但越剧版突出呈现的是周淮安、贾廷、金镶玉、邱莫言等人物的爱恨情仇。
不同于以往的越剧表演,这出戏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沉浸式场景,剧场是一间布满机关暗道的客栈,舞台与观众席融为一体;二是题材新,以往越剧多讲述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剧以江湖入题;三是主创阵容年轻,该剧集结了85后导演、95后编剧、90后舞美设计以及一批新生代演员;四是营销新,该剧的短视频营销与周边文创开发均贴合年轻人的需求。
陈丽君1992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就职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曾在越剧版《步步惊心》中饰演四爷,在《葬花吟》中饰演贾宝玉,在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演梁山伯。在《新龙门客栈》中,陈丽君饰演的贾廷是东厂督公曹少钦义子、江湖人称“玉面修罗”。相较其他戏,《新龙门客栈》给陈丽君带来的突出感受是舞台距离感的消失:“身处实景环境式结构中,我与观众都成为舞台的一分子。”
有次“突发状况”让陈丽君感触颇深:“在演出环节中,我要请一位观众送信给门外的千户将军,千户会将新龙门客栈的肉包子作为小礼物送给观众。本来观众拿到包子后就完成了任务,但有次演出,一位观众拿到包子后,我示意她坐下,但她的丈夫一直鼓励她把这个包子送还给我……那一刻,我真正实现了和观众的互动。”
陈丽君与老师茅威涛
“坤生”是女子越剧的一大特色
越剧版《新龙门客栈》热度从线上传到线下,大批粉丝从全国各地赶到杭州看陈丽君的戏。今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央视报道了陈丽君走红现象。对此,陈丽君表示:“戏曲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DNA,一个小石子投下去之后,DNA就被唤醒了。我希望我是那个小石子。”
羊城晚报:你如何看待这出戏和你本人走红?
陈丽君:即便不是《新龙门客栈》这出戏,在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当下也会有别的剧种、戏、演员“出圈”。有的观众不是不喜欢越剧,只是没有找到契机。我们戏曲工作者要创造契机。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小石子”在默默努力,希望大家在看到我的同时,也能看到更多“小石子”。
羊城晚报:有观众看到你的表演后评论:“老公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性别。”对此,你如何看待?
陈丽君:这句话是观众对于越剧女小生的一种认可,“坤生”是我们女子越剧的一大特色。刚学习小生行当时,我会观察男性特质,但逐渐发现戏曲舞台上的男性和生活中的男性不一样,更多时候,我学习的是戏曲舞台中男性角色的手、眼、身、法、步。
羊城晚报:你现在有很多粉丝,场下怎么和他们相处?
陈丽君:在演出结束时会有热情的观众朋友们在演员出口等待。很多观众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来到剧场,我会感谢大家远道而来。但我平时很少和观众、粉丝私下交流,更多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闲暇时会在社交平台发一些视频或照片。
“中国自己的女团”这个称呼很贴切
发现陈丽君是“女扮男装”,以及她所在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是全女班后,不少网友夸赞陈丽君及其同事组成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女团”。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就推出了由茅威涛、何英、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组成的“五朵金花”,名噪一时。在人才培养、作品创新方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始终坚持传承之路。
羊城晚报:你的老师茅威涛曾公开评价你“只要去参加比赛一定拿金奖”,这句话会对你造成压力吗?她还说你是不顾身体的拼命,为什么这么拼?
陈丽君:严格来讲,我不是每次比赛都拿金奖,也有过失败。我的压力通常来自于对自我的要求,小时候可能觉得“戏大于天”是一句话,长大后,这句话就成为了信仰。对于舞台、艺术有执念的人,时不时会出现不顾自我的状态,这来自于我们的价值判断,当我觉得值得的时候,就会去钻这个牛角尖。
羊城晚报:所以你连去北京看病,还会去剧场看演出学习?
陈丽君:我之前去北京治疗嗓子,那十几天里看了很多演出,比如北京人艺的话剧、一些沉浸式情景剧,人艺老师们的台词在不带麦的情况下很洪亮清晰,沉浸式小剧场的演员们情感带动能力也很强。我难得去一趟北京,不学习、吸收一些新东西就太浪费了。我觉得自己对表演行业和戏曲艺术的储备还不够,想多看看、多学习。
羊城晚报:很多网友评价你们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全女班”阵容是“中国自己的女团”,你们接受这种娱乐性较强的称呼吗?你们的团魂是什么?
陈丽君:我不认为“中国自己的女团”是一种非常娱乐性的称呼,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本身就是女子越剧团,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谁也不能代替、谁也抢不走,这个现代化的称呼很贴切。我认为,我们的团魂是每一个对越剧、对舞台有追求的艺术工作者们甘于付出的精神。
羊城晚报:作为一名青年戏剧演员,你是如何理解戏曲振兴的?
陈丽君:所有艺术工作者都在为自己心中的艺术奋斗,是舞台让我们有了追求、有了光彩,每一代年轻人都在努力创造价值。除了希望戏曲、越剧代代相传,我从未给自己立过特别远大的理想,但我要求自己做好该做的每件事、抓住每个机会,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
粤剧也玩“沉浸式”
《新龙门客栈》让更多人知道了越剧可以走小剧场、沉浸式发展之路。其实,近年来,粤剧也在作类似的尝试。
今年6月初,在广州市荔湾区2023嘉年华园林式展演中,粤剧演员以传统粤剧曲目、人物故事为演出蓝本,将传统粤剧演出融入了不同的园林场景内,打造“沉浸式”演出。粤剧艺术博物馆副馆长邵红表示:“我们充分利用粤剧艺术博物院内的园林景观,用湖水、小桥等作为展演舞台,让市民近距离感受粤剧文化。”
此外,沉浸式粤剧丰富了粤剧艺术的表现形式。今年11月初,北京繁星戏剧村迎来一场粤剧盛宴:由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制作的三部小剧场粤剧《霸王别姬》《文广探谷》《奉天承运》轮番上演,获得满场好评。西九文化区表演艺术主管(戏曲)钟珍珍表示:“相对于大剧场,小剧场戏剧演出人员少、叙事体量小,在创作上更具有实验性,是传统戏剧的一种创新探索。”
来源: 羊城晚报
经典话剧剧本适合学生
导语:
中国着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美不仅在物,美是在心与物的关系上,它是借物的形式来表现情趣”。
审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美和趣味的理解,以及对艺术、文学和风格的鉴赏。艺术作品作为人的精神产品,承载了人的精神意蕴。
艺术审美的意义,不是简单的是与非,而关于经典作品的意义,当我们说“不朽的艺术”,不是说我们只能守住古典艺术,而是说通过欣赏历史发展中结晶而成的经典作品,认识和体会人类精神的深厚蕴含与永恒生命力。
《雷雨》 曹禺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
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推荐理由: 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剧评: 《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的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生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赵增伟
《日出》 曹禺
《日出》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日出》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以陈白露住的某大旅馆(惠中饭店)华丽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翠喜的房间)为活动地点,写了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
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到**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势力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
该剧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强烈的爱憎和迫切期待东方红日的心情。
推荐理由: 陈白露的鲜活让人们相信确有一位这样一位女子的存在。反观我们自身,又何尝不能发现陈白露的影子?陈白露的悲剧淡化之后就是我们的悲剧,或许我们的绝望没有她的那么猛烈,吃人的封建社会也早已远去,但又有谁没有在心里默默念过“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呢?
剧评: 陈白露的房间里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永远是络绎不绝的。曹禺着墨不多,似乎一笔一划就能很生动地勾勒出一个人物形象。
整部剧看似是热闹的,有时甚至是荒唐的,但悲剧的基调却始终笼罩着主人公陈白露。人物之间的强对比令《日出》十分具有戏剧性,张力十足。——Carpe Diem
《北京人》 曹禺
三幕剧《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为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与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
通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必然破产的结果。
剧本作者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推荐理由: 戏剧本身不是为了讲故事,戏剧是为了讲人,讲本真。《北京人》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是一个个行尸走肉,被生活掏空了的人,慢慢地腐烂。我们不是在像看热闹似的看砍头,而是在深深体会那种凌迟般地压抑着得不行。
之前认为写东西总以为死人最能制造戏剧矛盾,后来发现生不如死更具震撼力,毕竟现实中我们很多不会选择死亡。戏剧有很多种语言,一位剧作家说过,戏剧的生命不是取决于它告诉了你什么,而是取决于它没有告诉你什么,这个说法最适合《北京人》。
剧评: 我认为曹禺先生的《北京人》是经典中的经典,为什么可以称之为经典,就是我们不管是后代谁来研究它、诠释它、排练它,我们会越来越发掘它的深度、细节、层次,真的是一个伟大的作品。我想不到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中国作家可以写到这样复杂的戏剧结构,整个一个戏剧文学的高度,太不可思议了。——赖声川
《茶馆》 老舍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剧作展示了戊戌变*、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
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推荐理由: 《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的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
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应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
剧评: 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恨。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
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