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无意中看到有个新闻报道说,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不愿意去KTV了。而闹市里的KTV和歌舞厅等,正在失去年轻人。
至于其中的原因,除了因为疫情的影响之外,当代年轻人对娱乐文化的快餐式消费体验,早已经和80年代、90年代大不相同。而且,年轻人们更注重短平快的娱乐生活,例如抖音、唱吧等,这种互动性更强的方式,也更容易满足年轻人的获得感。
素材图
实际上,这个趋势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呈现出来,而且我就深切地感受过。大概在2008年的时候,刚刚高中毕业的我,暑期闲来无事,便在西安某郊县的歌舞厅短暂兼职,平常主要工作是门迎,也就是看到有老板来消费,用对讲机给楼上的同事们呼叫,让她们列阵做好迎接准备。这种工作内容虽然很单调无味,工资也不高,但是也挺有意思!在我工作的那个暑假,半个多月里来消费的客人,大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而且这个群体来歌厅里,社交联谊的目的远大于娱乐消遣。
我记得最清楚有个场景,有个五十多岁的阿姨,组织了她几个高中的同学来聚会,阿姨想点一首歌,结果她不会操作设备,就让我协助。按照她的要求,我给点了首“套马杆”。可惜的是,阿姨五音不全,唱的并不好听,但包厢里的伙伴们并不在意,大家在里面尽情扭动腰肢跳着舞,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少。
临走的时候,阿姨要了我的微信,然而她后来并没有加我。直到兼职工作结束后,我就就离开了那家歌厅,因此也就和这位有趣的阿姨,彻底失去了交集。
素材图
在这家店兼职的时间不长,期间除了与客人交往之外,平常接触较多的就是店里的青年男女同事。在这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是一个柜台的姐姐。
在我们店里二楼,有个专门卖酒水的柜台。柜台的姐姐是我的同乡,人长的很漂亮,对我很照顾,平时楼上开饭的时候,她总是靠前时间用对讲机先喊我。
后来,我跟她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姐姐有次跟我说,这个舞厅后面属于严禁管控的地方,你还是学生娃,没事千万不要进去,以防学坏。虽然那时候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社会经验不足,但是对这姐姐的“提醒”,我也是立马能够心领神会。
但是到了后来,我发现这个姐姐很怪异。她平常白班时就很规矩地在柜台前服务,而碰到夜班的时候,她人就不见了。后来通过一个保安大哥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姐姐也去了后面…
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我特别难以接受,虽然平时表面上继续跟这个姐姐维持关系,但是从内心深处已经很嫌弃她。
素材配图
到了我兼职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个姐姐请我在夜市摊吃烤肉,席间她告诉我说,她老家的丈夫打工期间跟人跑了,扔下她和一个女儿相依为命,而且她还得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她一个女人家根本就无力应对这样的生活现状,最后一咬牙就丢弃了自己的底线…她说,再过上几年,等她女儿上学了,她就离开这个舞厅,找份正经工作去干……
听她讲述了这样的遭遇,我心里是非常的同情,但确实无能为力。那天晚上我们俩都喝了一些酒,她喝得尤其多。我就打出租车打算把她送回家,半路上她突然靠在我肩膀上,哭的像个小孩…
后来,我和她再没有联系,也不知道这个姐姐现在怎么样,是否已经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我时不时还会想起她,想起她流离的身世和温柔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