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5日)上午,《上海财经大学博物馆馆藏集萃·货币卷》发布会在上海财经大学育衡楼举行。
《馆藏集萃·货币卷》从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馆藏7000余件文物中遴选了302件(组),覆盖了从先秦贝币到人民币的各个历史阶段。该书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对藏品进行展示和介绍,主要由藏品名称,藏品图片,藏品时代、质地、重量、尺寸、形态及钱文描述,以及与藏品相关的背景信息等四部分构成。
其中对藏品相关背景信息的介绍,是本书区别于一些货币图册的特别之处。比如对布币、刀币、圜钱的起源、变化及流通区域的介绍;对釿、寽、化、甾、铢、两、钱等重量单位的介绍;对秦半两、五铢钱、开元通宝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介绍;对王莽币制改*的介绍;对钱文内涵及钱文字体(小篆、隶书、楷书、瘦金体)的介绍;对年号钱、对钱、御书钱、大钱、红钱的介绍;对钱币与朝代和政权关系的介绍;对靠前套人民币历史背景和作用的介绍等。该书通过对钱币进行多维度的解读,让读者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货币的文物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内涵。
“今年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1000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上海财经大学博物馆馆藏集萃·货币卷》正式发布,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上海市钱币学会秘书长陈钢介绍道,钱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证,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多方位地承载和展示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各种元素。
在陈钢看来,上海财经大学在钱币研究、钱币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学校馆藏古钱币体系完整、质量高、数量多;并且围绕钱币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丰富多彩的钱币文化推广工作,《馆藏集萃·货币卷》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成果和证明。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将普及商科知识、传播商学文化作为自身的使命和责任。”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增泉告诉记者,上海财经大学在钱币研究和钱币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彭信威、刘絜敖、叶世昌着名学者都曾在学校从事货币史教学与研究。学校早在1952年就曾设立“货币展览室”,2017年又建成了包括货币馆在内的商学博物馆,几代上财人为普及中国货币知识和推广货币文化做了诸多努力。最新发布《馆藏集萃·货币卷》不仅体现了上海财经大学博物馆在文物征集、利用、研究工作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更是体现了学校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行动自觉。
发布会现场,上海财经大学向与会的高校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学会代表和专家学者,学校基础教育集团成员校的师生代表赠送了新书。
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馆长喻世红介绍,《馆藏集萃·货币卷》是上海财经大学“育衡丛书”博物馆系列的第二项成果。2019年学校率先发布了《馆藏集萃·保险卷》,学校后续还将持续推进相关编研工作,争取推出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