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战争的颜色,1935年埃塞俄比亚冲突的细节

1935年10月3日清晨,意大利东非殖民地厄立特里亚的军事统帅埃米利奥·德博诺指挥军队入侵邻国埃塞俄比亚。他的对手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从其他任何角度上看都不堪一击,装备少得可怜,根本无法抵御西方任何一个大国的入侵。可以说,这次行动没有任何军事意义,却揭示了墨索里尼日益膨胀的野心,这种野心对欧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大利战争的颜色,1935年埃塞俄比亚冲突的细节

一个多世纪以来,贪婪的欧洲殖民者不断入侵非洲大陆,埃塞俄比亚在维持自身*方面算得上是独一无二。阿比西尼亚帝国已经统治这个国家长达700年之久,统治者声称是所罗门王的后裔。即使最爱国的埃塞俄比亚人也不认为自己的国家是按照欧洲人所崇尚的“现代手段”进行管理的,不过埃塞俄比亚的确是一个*自主的国家。1923年,埃塞俄比亚加入国际联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按照国际联盟的规定,成员国之间禁止交战,但是意大利却充当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急先锋。5年之后,两国还签署条约,承诺维持20年的和平,这简直是多此一举。

1930年11月,有犹大之狮、万王之王之称的海尔·塞拉西一世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加冕称帝,世界各地的政坛要人纷纷前来观礼。意大利派国王的堂兄乌迪内亲王做代表,英国则派王室成员格格斯特公爵前去观礼。虽然观礼人员的规格非常之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世界支持这一政权,《泰晤士报》的一位记者写道:“埃塞俄比亚是野蛮和混乱的代名词:封建领地和部族的混乱以及奴隶贸易的野蛮。”不过这无疑表明,在世界各国的眼中,尤其是在意大利看来,这个国家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虽然由王室成员带队,但是参加加冕仪式的意大利代表团一定很不自在。意大利想要解决长久以来的积怨,大约40年前,一支意大利军队以其在东非的殖民地厄立特里亚为基地,入侵当时埃塞俄比亚的两个王国之一提格里。一开始,意大利军队势如破竹,仅遭遇到零星抵抗。意大利统帅巴拉蒂耶里急于建功立业,再加上罗马奉行扩张主义政策的政府的鼓动,信誓旦旦地宣称,埃塞俄比亚的军队不会对意大利军队构成任何有力的威胁。随后局势便发生了逆转,在阿多瓦,巴拉蒂耶里遭遇了人数四五倍于己的敌军,虽然奋起反攻却一败涂地。6000余名意大利士兵在战争中阵亡,其余的逃回厄立特里亚。此后一直到1935年,双方维持着不太稳定的和平。当英国、法国、比利时纷纷在非洲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攫取巨额财富的时候,意大利却只能偏安东部一隅,这让墨索里尼心有不甘。意大利要想扩大自己在非洲的版图,唯一的途径就是入侵埃塞俄比亚。

尽管如此,墨索里尼的首要目标并不是建立一个更大的意大利帝国。他叫嚣道 :“必须给那些妄自尊大、桀骜难驯的塞尔维亚人一点颜色看看!”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试图将东欧的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变为意大利的势力范围。不幸的是,虽然整个计划野心勃勃,但是计划中的另一方却不甘心接受意大利的调遣,南斯拉夫的反抗尤为激烈。墨索里尼认为,巴尔干半岛最终将爆发一场激战,但同时他也认为,入侵埃塞俄比亚能轻易地提升意大利的国际地位,而且能为日后更为重要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935年5月,他在上院发表演讲时表示: “为了增强意大利在欧洲的自信,我们更要巩固非洲殖民地的安全。” 这个推理似乎并不合乎逻辑,如果说意大利在非洲有殖民地的话,似乎也没有国家对它的殖民地构成威胁。但显而易见的是,入侵埃塞俄比亚即便不是开启欧洲战争的必要预演,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1934年下半年和1935年,意大利加紧强化其在厄立特里亚的军事力量。墨索里尼对外声称,他只是为了加强防御: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威胁越来越大,越境入侵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意大利有义务保护无辜的殖民地居民免遭顽固好斗的敌人的侵害。这一说法并非全然危言耸听,海尔·塞拉西一世对偏远地区的控制非常松散,实际上,厄立特里亚经常遭到频繁的、毁灭性的攻击。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墨索里尼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保护意大利在东非的殖民地,而是要侵占大部分甚至整个埃塞俄比亚。他告诉德博诺:“虽然有传闻说我们将达成妥协,但是我需要让外界知道,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回头。”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一定会与国际联盟起冲突,甚至会完全退出国联,“我们可能不得不离开日内瓦。”他坦陈道。但是他似乎对此并不在乎。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当然会尽力避免这种冲突,不过令他满意的是,如果遭到国联的谴责,甚至被逐出国联,意大利就不用承担任何军事责任,需要付出的*治和经济成本也不会太高。

如果他能在其他国家集合力量进行反对之前取得胜利,意大利的形势就会一片大好。埃塞俄比亚在阿多瓦创造的奇迹无疑不会再重演,埃塞俄比亚准备不足,而相比之前那支不走运的军队来说,这次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军队无论在装备还是人员上都要好得多。“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墨索里尼扬言道,“我们站在道义、精神和文化的制高点上,此外无论是军备还是各种资源,我们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道义和精神上是否站在制高点上有待商榷,但意大利明显具备军事优势。几天之内,意大利军队就占领了阿多瓦,并在昔日的耻辱地修建了一座胜利的丰碑。不仅意大利陆军拥有绝对优势,意大利的空军也在埃塞俄比亚上空肆意地呼啸而过,遇不到任何有效的拦截。不幸的埃塞俄比亚人不仅遭到无情的炮轰和猛烈的扫射,还要面对意大利军队时不时喷洒的芥子气。实际上,相比于军事上的进展,意大利军队使用毒气让他们在名誉上付出了更惨重的代价。装备精良的西方军队攻击装备落后、组织不善的非洲军队本来就让意大利军队饱受谴责,再加上使用一种不仅野蛮而且被国际法明确禁止使用的毒气,意大利自己就走向了道义的对立面。毒气的使用让埃塞俄比亚的军队更加狼狈不堪,短期内遭受失败已成定局。

问题的焦点依然是其他国家会怎么做。如果没有国联存在,答案将是“无动于衷!”在整个欧洲,意大利只密切关注英国和法国可能做出的反应,但是这两个国家罪恶累累的殖民历史,使得它们无法也不可能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进行严厉的谴责和公开的道德警告。他们私底下或许会表示反对,但也仅此而已。英国人曾经考虑在东非其他地方做出让步,以换取意大利人停止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但遭到了意大利人的拒绝。英法两国都没有意向动用大规模的军事或经济手段制止侵略者。尽管如此,英法两国并没有坐视不理,它们和意大利以及埃塞俄比亚都是国际联盟的成员国,这意味着涉及一个新的重要因素。在其他国家看来,国联在这场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或者准确地说,未能发挥的作用,才使得这场看上去闹哄哄,但实际上微不足道的冲突有了重大的意义。

1919年底美国宣布不加入国际联盟,因此国联在组织上并不健全,不过仰仗欧洲成员国的支持,它依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了不少国家间的小冲突。但是,国联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运行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英国、法国以及力量相对较弱的意大利能够协商出一个解决方案,然后把这个解决方案强加给其他弱小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这就是一个平台,甚至可以说必须发表一些值得赞扬的意见,但是绝不能期望国联最终会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民主之友、布克曼主义者、妇女团体、学生联合会、基督教科学家、青年协会、以各种正义理由建立的反**联盟和反战联盟”纷纷涌向日内瓦,他们似乎只关注自己能否找到一些可以产生共鸣的听众,而不会对自己滔滔不绝的空谈没有产生任何实际作用感到沮丧。那时尚未出现三个大国中两个相互不和,或者其中一国的行为让其他两个国家无法忍受的情况。当这种情况真的出现时,或者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国联无疑将面对一个新的、最具挑战的考验,1935年10月,这个时刻到来了。

意大利战争的颜色,1935年埃塞俄比亚冲突的细节

9个月之前,埃塞俄比亚政府就向国联提交了意大利在厄立特里亚集结部队的报告,它认为此举有向本国发动侵略的嫌疑。可惜的是,时任法国外交部部长的皮埃尔·拉瓦尔不仅不同情这个非洲的*国家,反而处处维**西斯意大利。时任英国掌玺大臣和外交部部长的安东尼·艾登一直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也对国联干预意大利在非洲的侵略行径不甚热心。英法两国都认为意大利此举并没有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国家利益,德国积极扩军备战以及纳粹政权上台导致的日益严重的威胁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将意大利视为反对德国的潜在盟友,至少,他们急于避免德意轴心国的形成。如果纵容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话,他们认为付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他们警告海尔·塞拉西不要做出任何可能激怒好战的意大利的举动,为了满足意大利,他应该随时做出任何领土上的让步。

意大利当然不会满足,相反,法国和英国对其侵略行径的绥靖政策使它备受鼓舞。短短几个月之内,埃塞俄比亚的主力就被摧毁,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也惨遭沦陷。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就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而无动于衷,为了和平解决这一冲突,国联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由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罗霍担任主席,他奉命对双方进行调解,劝说他们“在国际联盟的框架内,本着盟约的精神尽快结束敌对行动,恢复最终的和平”。这种观点是值得赞扬的,但是意大利政府似乎并未把所谓的盟约精神放在眼里。“所谓的集体安全,是不是仅仅对侵略者进行不痛不痒的抨击,然后对被侵略的国家表示同情?”海尔·塞拉西一世愤怒地问道。简洁而残忍的答案就是“的确如此”。艾登抗议道,英国已经准备与国联的其他成员国一道,进一步对意大利实施更为有效的制裁。不过最终英国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当埃塞俄比亚的反抗几乎全部瓦解时,国联依旧在不厌其烦地重复它的良好意图。不过在谴责意大利侵略行径的同时,却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进行制止。

意大利战争的颜色,1935年埃塞俄比亚冲突的细节

事实上,还能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吗?国联是否能够拯救埃塞俄比亚呢?理论上讲,英法两国可以联合国际联盟的其他成员国,对意大利进行军事威胁。事实上,这也只能是一种威胁——早在对意大利采取任何有效的军事行动之前,埃塞俄比亚就已经屈服了——不过这也能够起到震慑作用。实际上,英法两国都没有考虑过这一做法,意大利也不认为他们可能这么做。捷克斯洛伐克很快发现,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现状才是英法两国最关心的问题,1938年,内维尔·张伯伦辩护道,“因为在一个遥远的国家,一群我们一无所知的人发生了争吵”,英国就要考虑发动战争,这是多么“可怕、荒谬和不可思议”!埃塞俄比亚比捷克斯洛伐克远多少?英国对那里的人民到底有多无知?诚然,军事行动并非唯一的选择,有效的经济制裁,特别是石油以及石油产品的禁运将给意大利侵略者造成极大的困扰。意大利军队贸然采取行动的原因之一,就是墨索里尼急于在国联采取行动之前结束战斗。如果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国联的确需要一些时间。但如果行动足够迅速,也足以给意大利造成巨**烦,甚至迫使意大利取消侵略行动。问题的焦点在于英法两国的行动并不迅速,制裁政策越有效,就越不愿意实施。而且即便欧洲各大国迅速地采取了有效措施,其他国家也未必会争相效仿。安东尼·艾登争辩道,“只要其他国家也紧随其后”,英国政府愿意对意大利实施石油禁运。但是他始终没有呼吁其他国家采取禁运政策,甚至直到为时已晚,无力回天的时候,他仍在左右摇摆、犹豫不决。

公平来讲,他有许多更紧急的事情需要关注,1936年3月,当国联紧急——或许用“缓慢”这个词更为准确——商讨是否对意大利实施禁运政策时,德国军队进驻了莱茵兰地区。英法两国认为,这才是对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意大利在非洲的侵略行为晚上之间变得微不足道。当务之急是保证意大利成为英法的盟友,至少保证其不与德国结成紧密的联盟。那时,对于海尔·塞拉西来说,一切都为时已晚了。德国入侵莱茵兰地区使得国联来不及为埃塞俄比亚的陷落而哀号,现在再谈论国联的良好意图已经没有任何价值。艾登坦然承认了自己在这一事件中的彻底失败,他在日内瓦发表演讲时指出:“这次会议在这种情况下召开,在座的每一位都应该对目前的局势感到不满,我们所有人都应为此感到伤痛,尤其是埃塞俄比亚。”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贰箂箂叁"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cn/ent/8jqff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