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福建泉州。宝妈独自带2岁儿子去逛商场,期间身体不适,怕孩子独自在厕所外不安全就带着去了女厕。卫生间都是独立的隔间,就让孩子站到隔间里,但刚进去就被人劈头盖脸的骂,说这是女厕,怎么带男的进来,有没有素质。
张女士(化名)称自己心里无奈又气愤:“难道做的不对吗?”吐槽视频发出后引网友热议。
有网友认为:独自带娃,又没有第三性别洗手间确实不方便,情急下可以理解;
很多网友表示:两岁的孩子,性别意识还不是很明显,更何况还是待在隔间内,根本看不到他人的隐私。人都有内急的时候,独自带娃外出,又是这么小的孩子,放在外面确实不放心。所以,不要什么都上纲上线,能容人处且容人。
还有网友表示,其实没必要硬性的拿性别来道德绑架,这么小的小孩能知道啥呢,当然也希望更多的商场建立亲子卫生间,避免一些尴尬,
多大的男孩,不该被带入女厕所?
最近两年,“妈妈带男孩进入厕所/更衣室”的话题多次上热搜。
比如:“游泳馆更衣室每天都有妈妈带儿子进来 ”,大一点的男孩还有十岁的,让周围在换衣服洗澡的女性泳客都很尴尬。
在景区,进入女厕的男孩还可能出现不当行为(到处偷看)。有妈妈拒不道歉,反而责怪别人事太多。
我们发现,这些新闻里面只有“妈妈”,没有“爸爸”——父亲在育儿中的缺席,让很多女性不得不独自照顾孩子。
除此之外,“第三卫生间”/“第三更衣室”的缺乏、孩子没法独自使用卫生间(尤其是很多卫生间是蹲坑,孩子又不会亚洲蹲/卫生间太脏/便池不为儿童设计/孩子够不到卫生纸),都让很多家长不得不面临必须要带异性孩子去厕所的难题。
几岁的孩子应该独立地使用公共厕所?
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这不仅是孩子什么时候能学会上厕所的问题,还是一个保护孩子免受性侵和拐卖的公共安全问题。
不过在很多地区,还是有一个明确的年龄限制。
香港地区《公厕(行为及举止)规例》明确规定:五岁以上的儿童不得进入异性厕所,五岁以下儿童必须在有合适人员陪同的情况下,才能进去异性厕所。
在国外的公共场所,一般也都有禁止超过六岁的儿童进入异性更衣室、洗手间等公共区域的规定。
为了让孩子在使用公共卫生间时,能够保障ta的安全,相关人士还提出过一个“公共厕所安全指南”:
可能的话,向保安人员或企业员工(而不是陌生人)寻求帮助,让他们带着孩子去上厕所;
告诉孩子不要在卫生间和陌生人说话;
不要让孩子使用有多个出入口的卫生间;
保证一个“有声环境”,也就是在孩子上厕所的整个过程中与ta交谈。比如问“厕所里还有其他人吗”、“你需要我的帮助吗”、“你已经在洗手了吗”?
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进入异性厕所如厕,可能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孩子一般3岁就有了性别意识,6岁就具备了性意识。因此,孩子在3周岁以后就要避免进入异性厕所、公共澡堂、更衣间等,避免给孩子产生影响。而对于其他成年人来说,异性小孩突然闯入厕所,也会给成人带来困扰和尴尬。尤其是遇到不懂事的小孩偷瞄等情形,既气愤于隐私被侵犯,但碍于小孩还小又只能忍气吞声,于是一肚子怒火便发泄在网络上。很多家长也自知带孩子上异性厕所不妥,可面对孩子的“三急”,有时也只能硬着头皮。
“男童进女厕”式尴尬,真的就无解了吗?
其实不然。“第三卫生间”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尴尬。何为“第三卫生间”?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是在厕所中专门设置的、为行为障碍者或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尤其是异性)使用的卫生间。”换句话说,第三卫生间并不是单纯的男厕或女厕,它是家庭卫生间,当家庭成员无法自主使用卫生间,异性家庭成员可以进入协助完成如厕。可见,第三卫生间的用途很广:父亲可以带小女儿如厕,母亲可以带小儿子如厕,儿子可以帮助成年母亲,女儿也可以帮助成年父亲……
第三卫生间充满人文关怀,它从弱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弱者的需求,解决了弱者的尴尬。而弱者的便利和尊严,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原国家旅游局就要求所有5A级旅游景区必须具备第三卫生间,提倡其他旅游景区及旅游场所建设第三卫生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全面推进第三卫生间建设。
现在看来,第三卫生间不仅应该在景区推广,也应该在商场、街头、交通枢纽站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推广,帮有需求的家庭解决尴尬。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层面既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也欠缺相关动力。比如从商场的角度看,第三卫生间的建设意味着要加大场所和资金的投入,如果没有法规的要求,基本就不会主动落实。而绝大多数公众对第三卫生间也是一无所知,不知道它是干嘛的、有什么作用,可能建设了使用率也非常低下。
总之,“男童进女厕”式尴尬,可以通过第三卫生间破解。我们既需要加大第三卫生间的建设,将它当做“厕所革命”的一部分推广,当做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同时也应加大对第三卫生间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积极引导使用,让第三卫生间真正发挥出它的功能。
(图源网络 中国小康网综合@中国新闻周刊微博、澎湃新闻、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