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筠情商教育微博,亲子情商课第一季精华分享

张怡筠情商教育微博,亲子情商课第一季精华分享

9《张怡筠亲子情商课 第1季》

9.童年成长经验,为何会影响做父母的能力?

各位好,我是张怡筠,欢迎您再次加入《张怡筠亲子情商课》。

在这儿呢,我们要一起阅读情商好书,变身情商教练,教出高情商的孩子。

不久之前,有网友在我的微博上私信留言,说:“发现自己听了很多的育儿讲座,看了许多的育儿书籍,但是仍然做不好父母亲。”。

他说:“面对孩子的时候呢,我都知道我该怎么做,然而不知道为何?我往往都做不到。”。

例如,“我知道应该要耐心听孩子说话。但是,每次听了两秒以后,我就忍不住要发脾气;或者是,我知道孩子有情绪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理解,应该要接纳。但是,每一次孩子一开始哭闹,我就实在忍不住跟他讲,说:‘你不要闹了,然后你给我闭嘴’,甚至于出手打孩子。”。

不知道您是否有时,也有这样的感觉呢?这是身为父母亲知道,但是却做不到,这到底怎么回事?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改变自己?做到自己心目中想做到的理想父母亲呢?

那么,大脑神经科学家是有答案的。

今天,我们就要带各位从这本书里面找答案。

今天,我们要谈的这本书叫做《由内而外的教养》,小标是《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这本书原来的英文书名是。

所以,这本书的中文书名翻得很好,就是《由内而外的教养》。

这整本书,都在谈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爸妈需要先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之后,才能够教好孩子。

这本书的作者特别值得一提:他是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他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丹尼尔西格尔博士非常特别的是,他自己创了一个新的学科:中文把它翻议成:“人际神经生物学”。听起来不明觉厉,是吧?哈哈哈。(“不明觉厉”,表示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学科呢?主要研究的就是:人际关系跟大脑之间的密切关系。

西格尔博士,他整合了14种学科,包括:大脑型科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生物学、人类学,等等等。

然后,自己创立的这个人际神经生物学。

他的书,我个人统统推荐,除了今天要讲的这本书之外呢,另外还有两本。是:《第七感》以及《全脑教养法》都是非常好的书。

如果有空推荐您一读,因为会有很多的收获。

好,我们拉回来,今天要讲了这本书啊!《由内而外的教养》,会让为什么爸爸妈妈知道该怎么做,但往往做不到。

其实,是跟父母亲,小时候的成长经验有关。

为什么呢?因为研究发现,一个人,如何反思自己的童年,以及长大以后如何看待自己的童年经历,能够很好的预测他的孩子,是否能够健康的成长?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的大脑,决定了他的思维。接下来,也会影响着他教育孩子的方式。

所以,要做一个好的爸妈,首先必须先了解自己童年的经历。万一有一些当时没有处理掉的一些心理状况的话呢,先把它处理掉,然后才能用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来教育孩子。

为什么父母亲?明明都知道该怎么做,但是面对孩子却常常会失控呢?

希格尔博士说到了他自己的一个经验:他说:“他发现,他面对孩子的哭闹声啊,他往往觉得很烦躁,而且觉得很无助。”。

例如,有一次,他印象很深刻,他跟六个月大的儿子在一块。然后,儿子开始哭了,啊……!就是他听到孩子在哭,他觉得很烦。想去安慰孩子,但是突然就觉得:非常的无助。

然后,这个时候,他的大脑想起来了一些画面,什么呢?

是他当年,在医学院做实习医生的时候,在儿科实习,要帮宝宝们抽血,当然,宝宝们个个都大哭。

而他听到宝宝们的哭声,他的立刻反应是觉得非常焦虑,非常无助。

他回忆了这段经验之后呢,发觉自己全身都在发抖,然后睁开眼睛,发觉自己在哭。同时,怀中六个月大的儿子也继续在哭。

然后,作者就开始深挖自己的童年,发现自己小的时候哭闹呢,很多时候是没有人理他的。

于是,他就意识到:他现在对于宝宝们的哭声的这种反应啊,就是觉得:很焦虑、很不安安、不知所措,其实是自己童年的成长经验,带过来的。

所以,聊到这里,您可能也意识到了:就是一个人的成长经验,会影响他做父母的能力。接着,也就影响他的孩子的成长经验。就这么一代一代的我们的经验,塑造我们的能力,然后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而说心里话,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十多年来,我特别关注的是儿童情商教育,而不是成年人的心理咨询的原因,因为预防永远善于治疗。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帮助孩子有一个好的童年,让他能够高情商的成长。将来孩子长大,做父母的时候呢,他们的小孩也会高情商的成长。

因此,孩子的成长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爸爸妈妈其实责任重大的。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样?才能够更了解自己的成长经验呢?

作者在书里面提出了:可以有自我反思,十二个问题。一起来看看是哪十二个问题:

首先,你是怎么看待?你自己的成长经验的呢?你在家里,都还有哪些其他的家人?

第二,童年的时候,你和父母亲相处的关系怎么样?而从少年,到成年,一直到现在,你和父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呢?

第三,你和妈妈和爸爸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吗?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和父母相处上,你有什么特别喜欢?或特别讨厌的地方吗?哎,这是个好问题,对吧?

第四,你是否曾经被父母亲拒绝过?或是否受到父母亲的惊吓?那么还有一些经历,让你觉得难以承受,或者是让你心里受到创伤了吗?这些经历对你后来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呢?

第五,小的时候,爸妈是怎么教育你的?这对你的童年有什么影响?对你现在做爸妈有些什么影响吗?

第六,你能够记起很小的时候,和父母亲分离时候的感觉吗?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你是否曾经和父母有过长期的分离呢?

第七,在小的时候,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重要的人过世?当时你的感受如何?这对你现在的生活有影响吗?

第八,当你高兴,或者兴奋的时候,你的爸妈是怎么反应的?当你烦恼,或者不快乐的时候,爸妈的反应又是如何的呢?

第九,小的时候,是否还有其他的人照顾过你?他们照顾的怎么样?有没有发生过些什么事情?你是否愿意让其他人来照顾你的孩子呢?

第十,小的时候,碰到过一些困难吗?当时,你有没有依靠你和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来走出困境?这些人际关系对你有些什么帮助吗?

第十一,童年的经历对你有些什么影响呢?你是否因为童年的一些经验,而特别讨厌某种行为?你是否想要改变某些行为习惯?但是你觉得自己很难,去改变呢。

第十二,你觉得童年的经验,对你成年之后的生活有些什么影响?尤其是在自己跟别人相处的这个模式上,你最想要改变的会是什么?

不晓得,在听刚刚这十二个问题的时候,您的脑海中浮现的答案是什么呢?

心理学家,常常跟大家说:我们要更了解自己,才能够面对世界。

而做爸妈呢?刚才那十二个问题,其实是非常好的自我了解的一个方式。就,了解自己的成长,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举个例子,有位妈妈说:“她的宝宝哭闹的时候,她特别不知所措。

然后呢,当宝宝上幼儿园的时候,别人都是宝宝哭得死去活来。她发现,是自己特别难受,特别舍不得宝宝去学校。

然后,这个分离焦虑,其实是在妈妈身上的。

孩子都上幼儿园两个月了,她还是跟孩子舍不得分开,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

那么,当她回顾了她自己的成长经验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小的时候哭闹,妈妈的反应是“忽视”,就是不理她的,甚至于还会把她远远地丢在一旁,就转身就走。

所以,她对妈妈的信任感,从来都没有建立起来。尤其是,在分离的时候,会特别的焦虑。

所以,她意识到:现在她很难跟孩子分开,非常依赖孩子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小的时候,自己跟妈妈之间的关系所造成的。

了解了自己的童年成长经验,会非常有助于理解现在自己做父母亲所碰到的困难。

而在这里,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

靠前个问题是:如果我有很糟糕的童年,是不是?代表我就不可能做很棒的父母?

哦,这倒未必。我们虽然无法改变我们的成长经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成长经验。这也是,做父母亲自我成长,一个特别重要的努力方向。

第二个问题是:宝宝这么小,现在发生的事情他以后不会记得,会对他有影响吗?

哦,会的。我们人类的两种记忆方式呢,一个叫做外显记忆。外显记忆就是说,我们能够觉察到,可以回忆起来的。

例如,上星期吃了什么东西?小时候去哪里玩的经验。这是我们长大之后,还想得起来的。

而另外一个叫做:内隐记忆。内影记忆往往不容易被我们的意识所觉察,却能够影响我们的感觉,认知,情绪,跟行为。

那么,内隐记忆从我们出生开始之后就存在了,是早期非语言记忆的一种。

爸妈千万不要以为,宝宝现在还小,现在你对他好不好,反正他以后也不记得,所以无所谓,不重要。

哦!事实上,内隐记忆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就是他很容易变成心理模式。

所谓的心理模式,是说:大脑会用这样的方式,对于同样的经历呢,做出相似的反应。

例如,如果一个宝宝在哭闹的时候,妈妈来安慰他了,他就会觉得:“啊,好放松,好有安全感。”。这个时候,他的大脑就会记住这样的经历,认为母亲的出现,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这就形成一种心理模式。

所以,以后她如果再碰到困难,或者是感到难过的时候,这个心理模式就会启动。所以,宝宝就会继续去找妈妈,来获得安慰。

而这样子的情况之下,宝宝就会把妈妈这个角色,看成是一个很安全,很有责任感,很有能力的一个人。

而把自己,也看成是一个:“哦,我也很有能力,我可以影响周边的人,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这种认知模式,会进入到宝宝与他人的关系当中。

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们也就会这样子扮演父母亲的角色,来影响他们的行为。

❤️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作者特别强调的,另外一个能力:

就是爸妈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孩子如何体验,以及感受生活的能力。

哦,这个其实非常重要。我们常常鼓励爸妈,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呢,要有积极正面的状态。

同时,也要能和孩子的情绪连线。

例如,如果今天孩子从外面回来说:“妈,快看!快看!我抓到了一个小虫子。”。

不晓得?这时候您通常是怎么回答的?

如果您的回答是:“哎呀,虫子脏死了,快点丢出去。你干嘛?为什么把它带进来?”。哈哈哈。这个时候,亲子情绪就没有连线,对吧?

一看,孩子兴高采烈,爸妈却厌恶不已。而这当然是情绪没有接上线。

那么,如果爸妈能够理解跟孩子情绪连线的重要性,您的回答就会是:“哇,真的耶!有小虫子。”。

然后,接下来,再说:“小虫子喜欢住在外面,我们要不要把它放回它的家呢?”。

如果这样做的话,宝宝就会觉得:他跟爸妈分享了他的心情。

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当然,也会影响他对这个事情的感受,跟记忆。

作者特别提醒的是:情绪不仅会影响爸爸妈妈自己内心的感受,还会影响爸妈跟孩子的关系。

所以,培养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分享,以及想办法渲染,积极的情绪;安慰并且减少负面的情绪。

跟孩子相处的时候,请别忘了,要拿出包容的态度,接纳孩子的心情。同时,要跟孩子的情绪连线。

❤️而要跟孩子的情绪连线,有多重要呢?

书中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提到一个四岁多的小女孩,平常是比较胆小的,是比较不太跟大家来往的。

然后,那天在幼儿园,不知道为什么?哎!她突然找到了能力,然后开始加入大家一起玩耍。

而且居然很勇敢的跳上了,倒在地上的一大块树干,然后在上面行走起来。

幼儿园老师在旁边看到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开始为她欢呼,说:“哇,太棒了,你是最棒的!你太勇敢了。”,就特别兴高采烈。

结果呢,那个小女孩的反应,并不是很高兴,而是呆呆的站在那里,情绪看起来还有点低落呢。

也就是她,并没有因为她刚完成了这个事,而特别高兴。

接下来,这小女孩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并没有跟大家一起玩。然后呢,对于再次去挑战,这个树木在那上面走来走去,也完全没有兴趣。

哎?我不知道爸妈?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验?

就是你发觉,你一直希望宝宝做一件事,比如说,在大家面前唱歌啊,跳舞啊,朗诵诗歌,他一直不愿意,或者不敢。

今天终于做了,爸爸妈妈好兴奋啊,这个举国欢腾,哈哈。

然后,发觉:哎?怎么经过这个事情之后,宝宝并没有下次,就一样的勇敢呢?他好像又回到原来的状况去了。

其实,是因为父母亲跟老师在这个时候,表达出来的强烈情绪呀,是反映出自己的雀跃跟自豪,说:“耶!你看,我们家孩子终于做到了。”。

而却忽略了,去感受孩子当下的心情状况,其实,孩子心里面还是很忐忑,很不安的。

所以,给出的情绪评价并没有表达出孩子的真实感受。

那么,这种:“哇,你是最棒的!”,这种评价对孩子来说太沉重了。

反而,会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我不要再试了,下一次不一定会成功的。”。

所以,懂得情绪连线的家长,就会开始去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

可能更好的回应方式,就会是说:“啊,亲爱的,我看到你小心翼翼的走过去,你做到了。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是你鼓起了勇气,你做到了!真好!你想不想再尝试一下呢?“。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就能够更跟孩子的内心真实感受连上线,而对孩子的自信及勇气,也会有更大的帮助。

而说实话,这个技巧对我个人而言,特别特别受用。

因为,平常我们面对孩子们的时候,总是走这种兴高采烈范,就很三八的说:“耶!太棒了,做得真好。”。

而万一,我发现,我这么兴高采烈之后,孩子的情绪并没有被带起来,反而还是低迷的话,这时候我就会意识到:“等一下,等一下,我自嗨了,我应该要调整过来。”。

于是,我就会跟孩子讲,说:“啊……!不过,我也感觉到了,你刚刚其实还是有点小担心的,对吧?但是你找到了勇气,跨出这一步,我觉得你做的很好呢。你能告诉我,你刚刚想到什么?就让自己充满了力量跟勇气的呢?”。

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立刻调整,帮助孩子做情绪连线,而也让他对这整个经验,有完全不同的记忆,跟感受。

❤️同时,也建议您:可以多运用这个情绪的力量。

例如,晚上吃晚饭,大家聚在一块,可以聊一聊,今天一起有的经验。

例如,今天下午我们出去逛街,或者是今天我们一起出去玩。你记得些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孩子跟爸妈,可以分别说。

而如果您发现,孩子的感受跟记忆,跟您不太一样的话,其实靠前:这是一个非常好理解孩子的机会,不是吗?

第二,更重要的是,可以透过这个情绪感受的讨论,您有机会帮孩子重新去诠释:今天下午刚刚发生的这个事件。

甚至于,可以避免一些,也许是有误会,或者是不必要的负面情绪的体验。

例如,可能对您来讲,今天下午一家人出去逛街,简直是完美无比。

然而,孩子有可能说的是:“才不呢!上街之前,你跟我说的,你一定会带我去那个书店的,结果你们走走走都忘了,都没有去。”。

然后,你就意识到:“啊……!对同样一个经验,他的印象,记忆跟感受,跟您是不一样的。”。

于是,您就有机会说:“很抱歉,今天我们怎么怎么的,后来忘记了,我们不是什么什么故意的。”。

那么,有助于帮孩子消化当下的负面情绪,当然也有助于,他把这个情绪,经验呢,做另外的同证。

所以呢,关注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跟孩子的情绪连线,对父母亲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但是,这边要特别提醒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亲需要随时随地一天24小时都跟孩子保持情绪的同平,以及情绪的连线。

例如,有一次,有位妈咪就说:“她非常在意自己是孩子的情商教练,所以随时随地都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孩子如果笑,她也跟着哈哈哈笑;孩子如果脸上有点难过的表情,她也立刻心情就沉了下来。”。

她说:“她兢兢业业,一直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不但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同时,时不时也会出个糗。”。

例如,宝宝在吃东西。

然后妈妈突然注意到:哎,宝宝脸色变得沉闷了,于是她一个箭步跳过去说:“你是不是不喜欢吃这东西?你吃了个不开心,对不对?”。

结果,宝宝的回答说:“不是,我刚刚放了个屁!”,哈哈哈。

事实上,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不是24小时都情绪连线的。

更好的做法呢,是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则:情绪连线,独处,再连线。这是一种自然变化的需求。

所以,老爸老妈也需要尊重,自己有的时候,需要一个人静静的需求。

同时呢,也需要尊重孩子,有时候,想跟自己的情绪待一会儿的需求。

说:“爸妈你们不要来烦我,让我自己静一静吧!”。

而父母亲的过度关注,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情绪上的困扰,不利于他的情商成长。

好,今天这个单元我们先聊到这,在下一个单元当中,我们会跟各位分享:我们每一个人的安全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另外,爸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原因会是什么?还有亲子关系到底是怎么破裂的?又用什么方式能够被修复呢?

这几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下一次聊,非常谢谢您经验的参与,我们下次见。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没电了叭"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edu/8aU670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