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宁和它设计的手枪
约翰·摩西·勃朗宁是人类历史着名的轻武器设计师,勃朗宁一生中设计研制成功的手枪、步枪、轻重机枪和大口径机枪等武器多达37种,很多领域都是开拓性的。1904年,时年49岁的他有了新的思路,以M1903为基础,开发出了人类历史上靠前支袖珍型(微型)自动手枪——FN M1906。这不是人类靠前支袖珍型(微型)手枪,因为之前已经有很多使用.22英寸边沿发火子弹的微型转轮手枪和德林杰手枪,它们虽然小,但是小问题很多,比如外漏击锤的钩挂问题,这对放在口袋或者坤包里面拿出来的手枪是个严重的问题;携弹量问题,德林杰就是1到2发,小转轮较多5发;子弹方面,.22弹一般是裸铅弹头,杀伤力小,多用来打鼠兔等小动物。
勃朗宁的这种袖珍枪是全新的设计,子弹也是他设计的6.35*15.5mm的半凸缘子弹(.25ACP),标准的.25ACP手枪弹为圆头、铅芯、平底、黄铜或白铜被甲,弹头质量3.25g。
左1、左3、4是文中涉及的弹药
重仅350克,长114mm,枪管长53mm,厚度25mm,采用6发弹匣供弹,装满子弹也不足400g,大小仅相当于一个烟盒,还没有成年人的手掌大,所以中国人叫这种枪“掌心雷”。该设计最早推销给柯尔特公司,可是柯尔特公司高层认为该枪结构过于复杂,没有采用,勃朗宁只好转向FN公司,FN公司很喜欢勃朗宁的设计,便立刻答应了合作,后来就成了FN M1906。该枪在欧洲市场火了后,柯尔特公司发现要错失商机,后找勃朗宁合作,两年后以柯尔特M1908型袖珍手枪的名义进入北美市场。FN M1906在1914年一战前,其产量已经达到550000支。直到1959年该枪停产,FN公司总共生产了131万支,柯尔特M1908到1948年停产生产了41万支。
花写的FN商标,不带手动保险的M1906
不同时期的M1906略有区别
这种手枪因为袖珍的体型和优秀的性能,加上欧美当地的文化、以及当时部分地方的治安情况,成为一种适合各类非专业人员的理想自卫武器。典型的购买对象是女性、商人、官员、工商业职员等,因为供不应求,一时洛阳纸贵。以中国市场为例,在民国初年一支FN公司原厂的M1906型袖珍手枪的售价为80~100块大洋,相当于24~30美元,而在当时大洋的购买力相当强,1块大洋可以购买25斤大米,价格之昂贵可见一斑,这个价格和驳壳枪基本一样。
很多小厂、小作坊看到商机来了,纷纷下海,以西班牙最盛,十几个人搭个铁匠铺,弄几台机床,就开始了仿制,其中一款叫做“快速”牌袖珍手枪虽然做工差些,但售价只有10~20块大洋,仅为原版的五分之一,这样连中国的下层老百姓都能购买自卫, “快速”牌在握把护木上有一只猎犬的的商标,于是被国人命名为“狗牌撸子”,因为在中国多,名气大,这种袖珍手枪在民国手枪撸子**的位列第五。有多少仿制型或者说好听点参考了M1906手枪呢?《轻兵器》杂志说有600多种。
在上海公安博物馆中笔者也发现了好几种,连大名鼎鼎的毛瑟、瓦尔特等世界顶级枪厂都下场了,还有德国的肖尔松(现在一般翻译绍尔)、施迈塞尔(也译作施迈瑟)、法国友宁(法国武器联盟公司)、法国MAB、奥地利奥弗等很多仿品。有些加点自己的微创新,比如友宁这款采用了1个9发弹匣,握把特别长。当时再怎么搞,打开里面看还是勃朗宁的核心设计、核心零件的设计是不会变的。
毛瑟微型手枪
瓦尔特微型手枪
肖尔松微型手枪
德莱塞微型手枪
友宁微型手枪,注意博物馆标注的时间是错误的
柯尔特的商标-立马
这是柯尔特的枪底把
上部的贯通槽
内部这样
拆开这样
M1906袖珍手枪采用自由枪机原理、惯性闭锁和击针平移击发,只有33个零件,可迅速不完全分解为套筒、枪管、复进簧及其导杆、击针和击针簧组件、套筒座、弹匣、连接销等7个部分。全枪没有凸出的棱角,连扳机都是板状的,套筒顶部一个贯通槽,准星和照门都下沉在槽里,也不突出,没有能钩挂衣物的地方。同时,该枪的安全性也非常好,其配备了三重保险(后期型号,早期没有这么全):弹匣保险、手动保险和握把保险。如果卸下弹匣,扳机就被锁定,即使膛内有弹,也无法射击(这种设计上次介绍的王八盒子也用了)。
只有在正确握持该枪,并**实弹匣,解脱手动保险后才可以射击。套筒座左侧后部有手动保险,将其拨入套筒后方缺口内即为保险状态;另外还设有握把保险,只有在正确握持并挤压到位后,扣动板机才能释放单发阻铁让击针簧伸展,击针平移,打击弹壳底部,从而击发。M1906袖珍手枪的弹匣扣设计在底部,可以防止由于误碰弹匣扣导致弹匣脱落,但这也对快速更换弹匣造成了不利影响。
84式微型手枪
咱们国家80年代设计的一种武器也是它的仿品,就是1984式反劫机微型手枪。其全枪长仅121mm,枪管长仅56.3mm,全枪质量仅0.38kg,容弹量6发,其发射7.62×17mm 84式手枪弹,也可以使用同样规格的64式手枪弹(标准装药或减装药)。袖珍枪发射7.62mm的子弹也不稀奇,我国的64式手枪弹仿制的是西方的7.65×17mm (.32ACP)手枪弹,很多袖珍手枪也都有发射这个口径的型号,因为.25ACP的手枪弹威力大小了,枪口动能90焦耳不到,一般的警用手枪都有200焦耳以上,军用的是300~500焦耳,改了子弹后的弹容量一般会降到5发。
新研制的84式手枪弹采用了新式弹头结构——该弹头由橡皮头、铅垫和开槽弹头壳组成,采用弹头壳开口向前的装配方案,具有“吃软不吃硬”的特性,在2m内,该枪的枪弹不能击穿或打裂机场最薄弱位置或机舱玻璃外层结构;15m内,击中一般着装人员的要害,可以毙命,但弹头不能穿透目标。初速200米/秒,弹头的枪口动能为60焦耳,非常小。
三枪致敬大师
一级文物-孙中山配枪
勃朗宁袖珍手枪在各种影视剧中都会出现,尤其是讲历史的,在国内谍战大作《风声》中有一段镜头,英达扮演的金生火处长自杀的场面,大家拔枪互指,其中对准金处长的两支枪,左面是柯尔特M1903“马牌撸子”,右面FN M1910“花口撸子”,处长手里就是一支“掌心雷”,虽然看不清楚是不是仿品,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爹-勃大师。上海公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一支M1906,它的使用者就是孙中山先生。
据后来的保管者萧萱介绍。1916年5月8日,陈其美 (字英士,曾任沪军政府都督, 同盟会和中华**党领袖之一) 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在上海萨婆赛路(今淡水路)14号寓所内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当时正在隔壁房间的萧萱闻声出来察看,与夺门而逃的杀手狭路相逢。杀手朝萧萱开枪,所幸没有击中。大难不死的萧萱立即赶往环龙路(今南昌路)4号,向住在那里的孙中山报告。孙中山听说陈其美头部中弹,救不回来了,悲痛不已,披上衣服要去看望陈其美。在场众人担心外面还有其他杀手,劝孙中山不要出门。孙中山慷慨激昂:“ 英士已不幸,凶人必鸟兽散,吾何畏乎!”他执意要去,于是叫上一直追随自己的萧萱。 他从衣袋内取出自己的勃朗宁手枪交给萧萱,让他用于自卫。
事后,萧萱曾打算归还手枪,孙中山先生让他留作纪念,以“ 共毋相忘英士之殉党国也 ”。这支枪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施迈塞尔手枪还用来刺杀过**,一个叫莫里斯巴沃的瑞士青年,基于义愤想干掉**,虽然随后失败了,但是他和他准备使用的武器从此载入了史册。
欢迎关注作者,作者在军事方面多个领域有着积淀。
本人对所有文字享有版权,可以转发,禁止非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