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韵戏乡,秘境宜黄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杭州运河边的一家餐厅遇见了移民老乡叶峰,听人介绍是江西宜黄的县长,很有历史学识的,说满腹经纶也不为过的那种文人风骨。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宜黄这个县名。叶峰听说我是做旅游策规划的,便盛情邀请我去宜黄走走看看,可能只是客气,我当真去了,并作为宜黄全域旅游的策划,走遍了宜黄的山山水水,认识了宜黄,热爱了宜黄。
印象深刻的是听到文旅局领导介绍宜黄是由宜水和黄水两条河流汇聚成宜黄河,在汇集的地方形成了现在的县城凤冈镇,县名也由此而来。特别提到黄水的传说,黄水原来称黄河,为了区别北方的大黄河而改称黄水,当地的老百姓一直认为大禹治水的黄河不是北方的大黄河,而是宜黄的黄水,当时给我的冲击是很大的。他们认为,在几千年前,大禹基本生活在浙江绍兴一带,基于当时的交通条件,需要跨越长江,淮河等数条大河,从绍兴到北方大河最少需要七个月,而到宜黄则只要七天。更何况,黄河的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才建设了几座大型大坝,才算能够真正的治服了黄河这批奔腾的野马,在那个金属制工具都极其匮乏的年代,大禹是无法治理黄河的,治理宜黄的黄水是有可能实现的。基于他们的一些理论,我还是很信服这一观点的。同时,我想能够让大禹来治黄水的,那肯定是非常重要的部落集居地,甚至是集权社会了,更有可能的就是南方的神秘古国,文明程度很高,可以把远在浙江的大禹调动到宜黄。于是我开启了数年的寻秘之旅。
在协助宜黄举办抚州市第二届旅发大会期间,去棠阴古镇转了数天,被这里的遗留古屋古宅深深吸引。这里的建筑体现的文明程度让我们现在的设计师都叹为观止,基本上房屋外墙拐角都有“拐弯抹角”的设计,小路上留一米八,大路就是可以骑马的路上留两米四,方便村民走骑,不易磕碰伤;路边的侧墙大都有竖长型内八字的灯孔,照亮屋内的同时,留百分之三十的余光照亮村道;
绣楼所体现对女儿的热爱,无论在建筑形态上,功能结构上,还是在人生规划上,都让我怀疑古代重男轻女是不是真的,建议有女儿的去走走看看,你认为多给点物质上的鼓励的那种对女儿的爱,跟古人比,会让你汗颜。在棠阴古镇老宅和祠堂中发现的石材干挂技术,美轮美奂,据说比欧洲早六百年,期待建筑结构体系研究者深入研究。棠阴古镇在明清鼎盛时期有数万户居民,夏布作坊数千户,控制全国的布料市场。当铺,商行,酒肆林立,商业高度发达,涌现诸多因夏布生产贸易的资本富豪,现在保留的很多古宅就是这些富豪的财富和善举的遗存。
在棠阴古镇的东面偏北,有座山庄,曰“甘棠山房”。听主人王国峰介绍,牌匾上的四个大字是时任宜黄县委常委,副县长,国家文物局挂职干部常金国书写。国峰是千岛湖的移民,父亲曾是淳安睦剧团的团长,六九年移民宜黄。爱好古玩收藏,尤其对古家具,古瓷器的品鉴颇有建树。对风水也颇有研究,善于察看大山大水,宏观视野独具特色,也因此他成为发现锅底山文化遗址的第一人。
锅底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甚至更早,从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发掘的鸡骨白,陶器,纺轮,小玉器,箭簇,精致石器等大量文物来看,是属于新时期时代晚期的一个文化遗址,是长江流域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或是与良渚文化同属一个时期,也可能会更早一点。我曾经在文物局挖过的废弃翻土中找到小玉剑,纺轮,磨箭石,感觉也像挖到宝藏一样高兴。由于经费保障不够,目前文物部门还没有开始第二阶段的发掘工作,相信在后期的发掘中会有更加不一样的展现,包括时间还要往前,文物还会更多,精彩还会纷呈。
王国峰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在锅底山文化堆层发掘现场往北300米的地方,从遥感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七个灰白的点,每个点落地面积估计一二十个平方,呈北斗七星镜像布置,但神奇的是去现场什么都看不到,唯一有影响的就是指南针到七个点的地方就失去指向,应该是受强磁场的干扰。国峰也几次向县里汇报,至今没有引起文物部门足够的重视,我个人的判断是四五千年前的祭祀或者祈福的场所,暂且名曰“七星堆”。
期待后期文物部门的发掘,以解开我们心中的谜团。神奇的是,围绕锅底山文化遗址有兴华山,桃华山,东华山,西华山,南华山,北华山等十二座带华的山,其中很多山或有古老的寺庙,或有久远的道观,或有盛大的遗址,还有很多远古的神话,我听到最令我震惊的是说这里曾经是华夏祖先的华和夏的发源地,华比夏更古远,这里曾经就是华的都城。期待研究华夏文明起源的专家学者去看看。
在甘棠山房,遇到国峰的朋友郑小辉,是棠阴镇人,他是研究宜黄方言和抚州语系的地方专家,神奇的是,郑小辉老师不是科班出身,仅高中文化,却一直在从事诗经的翻译工作。偶尔也研究当地发掘的甲骨文。究其原因,是在偶然的机会翻看诗经三百篇的时候,他发现用宜黄方言去读诗经,就能够读通很多专门研究诗经的泰斗都不能翻译古文。《诗经》的研究从晚清的俞樾,到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泰斗夏传才,还是现在诗经研究的大儒郑思虞,中国诗经学会会长王长华,四川大学的周啸天等一众专家教授都不能把《诗经》300篇完整无误的翻译完,现在业内基本认为《诗经》中,还有百分之三十的内容无法准确的释义。郑小辉老师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诗经》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或许最终能够把《诗经》全部准确释义需要研究者密切和宜黄的本土方言专家通力合作。在和郑老师闲聊的日日夜夜,记忆中最难忘的一个是“洽”字,一个是“宜”字。
《诗经》中的“洽”字是宜黄普通百姓日常用的最多的字,“洽饭”“洽酒”“洽好”等等很多场景都在使用的组词基本字,这个字来源于宜水,黄水,曹水的三水汇合,现在的东泾村位置,是那个时代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宜”字因为是县名中的一个字,从“宜水”中来,“宜”在甲骨文和商周时期都为“且”,至春秋时期才加了宝盖头,现在通常大部分专家的解释为有肉吃,或者是砧板上的肉,但郑老师的研究认为,“宜”的本意是象形文字“且”,寓意是男性的生殖器官,代表那个时代对传宗接代的崇拜,甚至在某些场合代表的是一种图腾,对人类的繁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期文明的发展,进步,传宗接代的事情都在构筑物中完成使命,遂有了宝盖头,这是文明发展在文字演化中的有力例证。还有就是宜黄的瓦塔,烧制瓦片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最早的一种窑型,瓦体堆积就是窑本体的一种简易方式,加上当地的粘土质量比较好,烧制的瓦当具有韧性足,不易碎的特点。他的外型就是“且”字造型,依然具有对生殖器的崇拜之俗。瓦塔在赣中,赣南,赣东,闽西,粤北一带广泛存在,宜黄应该是发源地。现在,当地已经把瓦塔当作旅游业态来展示,也是一枝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
宜黄戏,亦称宜黄班,大戏,土戏,老二黄等。由明清时期形成的宜黄腔发展而成的,因产生于宜黄而得名,是江西省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及赣东北、赣南和闽西地方传统戏剧。宜黄戏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西秦腔的吹调,演变成的宜黄腔是清末吸收其他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唱腔以宜黄腔为主,此外有反调、唢呐、西皮、浙调、吹调、南北词等,男女同腔同调。净脚行当有大花、二花、三花、四花之分。表演艺术上保存了一些古风,古风来源于宜黄更早期的傩舞,宜黄和南丰的傩舞均围绕军峰山周边徐徐展开,我一直认为傩舞与军峰山的雷神教及其妆迎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每逢过年过节当地还保留跳傩舞的习俗。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这也表明,宜黄戏在明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是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的生动体现。宜黄戏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几年前,为了开发曹山的“曹溪缓漂”,约上城投的总经理余同贵一行从曹溪的入口遡溪而上,在河床捡到小块的沙金,元代的灯盏,明清的瓷片,当然还有一窝窝的鸭蛋。沿途美景无数,其中有数段溪流极具禅味,“有信士王若一,舍何王观,请师住持,师更何王,为荷玉,由是法席大兴”,遥想当年王若一邀请本寂禅师并捐观开山,后来才有“师志慕六祖,遂名山为曹”。
“洞山之宗,至师为盛” ,取曹山本寂及其师洞山良价禅师各一字,便有了享誉世界的“曹洞宗”。曹洞宗的五位说是曹洞宗的禅法理论,奠基于良价和本寂,也是他们二人的发明。在南宋智昭《人天眼目》、惠洪《禅林僧宝传》、清代性统所编《五家宗旨纂要》、以及明带和日本人编的洞山、曹山语录中,皆有记载他们关于五位说的资料。良价彻悟自性后,觉得惠能所提倡的顿悟法门,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于是他就揭橥五位的方便法门,因势利导,广接上、中、下各种不同根器的学人,后来弟子本寂又加以发展,遂成独具特色的,绵密完整的曹洞五位说。所谓曹洞五位,有正偏、功勋、君臣、王子等四种,其中正偏五位、功勋五位都是良价的创说,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则是曹山本寂所立。此五位说的根本思想宗旨,是曹洞宗用以阐释真如与现象世界的关系问题的方便说教。在他们看来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回互”与“不回互”的关系。所谓“回互”就是指万事万物是互相融会、贯通的,虽然万物的界限脉落分明,但在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互相涉入,不再区别彼此。
“不回互”就是说万物各有自己的位次,各住本位而不杂乱,因此所谓“回互”“不回互”即是要从事物普遍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观点看问题,这是一种禅对理事关系的哲学思辩,是对辩证法的天才的猜测,属于朴素、自发辩证法的范畴,也正由此曹洞宗便成为禅宗诸派中哲学思辩味最浓的一派。从大的来说,现在的世界时局,地缘政治用“回互”与“不回互”去分析和运用,一定会让我国的战略思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小的来说,曹山景区的发展,多主体多要素的融合发展,景村联动,禅宗升华,都可以运用“回互”与“不回互”去理解和创新。文明的摇篮都孕育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黄宫绣,字锦芳,宜黄县棠阴君山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是盱江医派的代表人物,黄宫绣出身儒医世家,自幼对医药之学情有独钟。他搜罗医书,潜心钻研,凡有“一义未明确,一意未达,无不搜剔靡尽,牵引混杂,概为删除,俾令真处悉见……,断不随声附和,主张该病必先明脉理,治病必先识药性,尤应注重实践,探求真理”。他的《本草求真》冠以“求真”之名,就缘于此,是一部研究药物学的专著,系对《本草纲目》删繁撮要而成,影响较为广泛,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用。
黄爵滋,字德成,号树斋。宜黄县城人。官至礼、刑二部侍郎。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积极倡导禁烟的先驱者之一,很多有关禁银禁烟的研究性文章,放到现在依然对海关,国际金融都有借鉴意义,其与林则徐、邓廷桢等均为禁烟名臣。四岁入私塾,七岁能赋,十岁通诸子之学,诗作丰富,尤擅五古,典雅醇厚,格调高雅。
谭纶,字子理,号二华先生,宜黄谭坊人。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戏曲家,民族英雄。官至协理戎政、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谭纶领军三十年,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又与戚继光并称” 谭戚“。谭纶在镇守北疆期间,亲自发起并实施了明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长城重修工程,他的名字至今还刻在长城上的嵌碑上第一个。此外,谭纶雅好音律,酷爱戏曲,在戎马倥偬中推动了海盐腔与弋阳腔的融合,促成宜黄腔的形成,为宜黄戏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胡宗宪评价谭纶是“治行第一”,汤显祖认为“明公于今才子少俦,于古名将无比”,张居正、吕调阳等一大批当朝名臣都给予谭纶很高的评价。
原来一直以为江西的菜都很鲜辣,去了宜黄才知道我老家淳安比宜黄还吃辣,菜品极其丰富,尤其是辣烧溪鱼,鹅颈(类似杭州卷鸡,素菜),蛋黄辣椒,竹荪汤,水粉等地方土菜,味蕾记忆弥久悠远。
军峰山的石头也是我的最爱,“北有泰山,南有军峰”指的就是军峰山的石头,其花纹,硬度,形态均接近泰山石,为石玩爱好者所钟情。在宜黄工作的这几年,我四上军峰山,挑拣了很多军峰石,除几块心爱之外大都都赠与朋友,安基福宅。由于三年疫情,旅游业深受打击,我去宜黄的次数也逐渐减少,但对宜黄的热爱始终没有减少,对宜黄结识的朋友依然想念。(王圣新于2023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