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张妮】编者的话:10月22日,为期5天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落幕,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中国、第二次在亚洲举办。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科幻大咖、幻迷们在面向未来、面向宇宙的视角上交流、共创“共生纪元”。在2023雨果奖颁奖典礼上,“60后”刘慈欣将雨果奖奖杯交到“90后”中国科幻新生代手中,更是给这一科幻盛会增添了传承感与未来感。
2023雨果奖获奖中国作家海漄(中)从刘慈欣手中接过奖杯。
2023雨果奖得主海漄告诉《环球时报》:不接受被称作“下一个刘慈欣”
“我请了一天假,20日中午到成都,如果不是要参加21日晚上的雨果奖颁奖礼,我估计会和平时一样,周末要加班。”“90后”作家海漄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这一天也许是他生命中最长的一天。21日晚,他从一名入行不久的科幻作者、深圳的普通银行职员,变身备受瞩目的文学新星——2023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得主,继刘慈欣、郝景芳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作品奖的中国科幻作家。在等候采访时,他不时端详手中的奖杯,难掩内心的兴奋与激动。“科幻对我来说,就是大脑里的一个私密花园,可以在里面想日常生活中想象不到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可能小的时候脑袋里都有一个很大的花园,但现实让它一点点变小,一些人的花园最终就不存在了,但我会一直为它保留一个小小的空间”。海漄透露,他目前没有全职写作的打算。“当你把一件事当作爱好与当成工作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我希望保持这种距离,在工作之余去热爱它,为它付出”。
既是科幻迷,也是历史爱好者
环球时报:获得雨果奖,尤其是从自己的偶像刘慈欣手中接过奖杯,是什么心情?
海漄:我非常惊喜,这个时刻算是理想照入现实了。其实,在大刘(刘慈欣)真正火起来之前很久,我就已经是他的忠实读者,当时我们这些科幻迷叫“慈铁”。这次从他手中接过奖杯,我非常激动。
环球时报:你此次获奖作品《时空画师》的灵感来自于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并将历史人物、传统文化、推理与科幻结合在一起,这种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海漄 :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于王希孟的人生经历,追溯了一幅虚构的名画创作以及“当时”的朝野权力斗争故事。我既是一个科幻迷,也是历史爱好者,二者结合是自然而然的想法。
至于传统文化,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写的东西自然会带上这个地方的文化和印记。传统文化要获得世界的认可和共鸣,首先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比如成都的**和特产苹果,让参加世界科幻大会的很多外国人印象深刻。虽然各国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但人性是相通的,人类的想象力是通行的。
新生代作家会更包容和多元
环球时报:你才30多岁就获得雨果奖,靠的是天赋吗?你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哪位科幻作家或作品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海漄: 我大学时开始写作,但那时只是一个爱好,认真写作是从2018年开始的。我拿到雨果奖并不是因为我多么天赋异禀,而是因为现在国内的科幻环境越来越好了,读者、作者的量已经起来,才成就了这个奖。科幻历史上有很多作者惊鸿一瞥,留下了非常好的作品,但受制于当时环境没有继续写。我所处的时代是更幸运的。
我真正开始入坑科幻写作,是因为看了刘慈欣的《吞食者》和潘海天的《饿塔》。钱莉芳的历史科幻小说对我影响也很大。美籍华裔作家特德·姜和日本作家石黑达昌,我也很喜欢。其实我还有很多喜欢的作家,不只是科幻作家。对有志于从事科幻写作的科幻迷,我的建议是:我们的视角不要局限于科幻,需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才行。
环球时报:作为新生代作家,你对科幻文学的理解与前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海漄 :我可能会更包容和多元。其实科幻文学最开始在国内有一些争执,比如到底是科学性更重要还是文学性更重要,是软科幻更重要还是硬科幻更重要。我的态度是,这都不是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科幻,最核心的要素是:靠前,要有科学精神在里面;第二,尽量在此基础上写出更好看的故事。每一代人有不同的底色,我们这辈人可能相对来说对多元文化、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更大一点,但本质上对幻想、对科学的追求是超越年龄和时代的。
大刘是不可复制的
环球时报:从事金融工作会给你的创作带来什么灵感?未来会写长篇小说吗?
海漄: 我从事的工作和写作确实没有什么相关性,但它培养了我比较有计划性的做事和写作习惯。我有写长篇小说的计划,但目前的精力不太允许。我希望把较好的作品呈现给读者,不会为了赶热度去强行打乱自己固有的节奏和想法。
环球时报:如果有人评价你是“下一个刘慈欣”,你怎么看?
海漄 :对这个称呼,我绝对不接受。首先,我觉得大刘是不可复制的。大刘的作品甚至已经超越了科幻领域,成为经典,我们可以把它产生的影响、商业价值和人文价值,当作一个山峰或目标,但不能说谁是下一个谁。
作为作者,我们也要有自己的骄傲。虽然我的读者基数和大刘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我的作品质量跟大刘相比天差地别,但我有真诚的想法想呈现给大家,不需要去冠以谁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