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历史揭秘,科学解读

千里之堤真的会溃于蚁穴?

伏地为何能听声?

刀枪不入的藤甲真的存在吗?

曹冲称象得到的重量是否准确?

赵飞燕身姿真的轻盈到可以作掌上舞?

老马识途真的可靠吗?

……

重温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故事,纪录片《典故里的科学 第二季》从历史典故入手,用现代科学求证能力,解密藏在历史故事中的科学。

还原实验,摸清古老科学来龙去脉

延续第一季节目还原复古实验、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等形式,第二季《典故里的科学》以“参与型纪录片”为主导模式,通过科学求证人的视角,带领观众进行沉浸式科学考证。

《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历史揭秘,科学解读

一方小小蚁穴竟有摧毁堤坝的威力?带着疑问,科学求证人在反复观察蚁穴结构和模拟实验中,论证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真实性。在模拟场景中,科学求证人和实验者模拟了古代骑兵突袭、挖地道偷袭的场景,验证了古人“伏地听声”的绝技。复原藤甲,科学求证人找到了“百炼成钢”的龙泉剑来测试藤甲坚韧度,实验重现了“刀枪不入”的紧张瞬间……

一个个经典故事的发生和科学原理的形成,往往由多个条件集合形成,例如藤条坚韧无比的原因与其内部结构与钢缆十分相似有关;实现“身轻如燕”的效果需要同时满足受力平衡和力矩平衡两个要点;老马识途主要依靠的是马匹敏锐的嗅觉和出色的记忆能力等。揭开它们背后复杂的谜底,节目还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尝试更多维度地思考,在反复求证中得出科学结论。

《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历史揭秘,科学解读

验证典故的“真伪”之外,节目还将视角聚焦当下,走进典故中依旧存在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古人也曾试验了无数种解决蚁患的办法,结果是有效与无效参半,并最终证实了“塞穴法”的科学性。时至现代,人们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片中,通过科学求证人的实验,讲述了与古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治蚁患的方式——把浆液通过蚁路灌到坝体里面,不仅可以填充白蚁巢穴,还能加固坝体,一举两得。

《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历史揭秘,科学解读

“伏地听声”中,节目不仅介绍了古人进行“伏地听声”的神器——陶罂,还借助纹影摄影、模拟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让“空气”“声音”等无形的物质可视化,让科普听得见、看得着。

求证典故里的科学,节目既有古今结合,也有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联动。在科普过程中,节目不仅倡导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也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多了“科技含量”。

妙趣表达,让典故与科学丝滑切换

大胆实验,缜密推敲,趣味解读。在保证知识输出的同时,节目也以大量生动有趣的动画,讲解典故故事,剖析其中原理,将实验中枯燥生涩的表达,转为妙趣横生的视听享受。

节目还融合年轻语态表达,在多个“触类旁通”的实验环节和诙谐幽默充满故事性的动画场景中丝滑切换,让实拍与动画环环相扣,将抽象内容具象化,也将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带到观众面前。

故事选择上,第二季的典故故事涵盖面更为广泛,包含了地理、生物、物理等多个领域。为使真相更具说服力,节目还对话了20多位历史、物理、生物、动物学、声学、舞蹈类等领域权威学者、名校名师、科普界达人,通过他们的科普,将各科目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丰富了节目的知识输出。

例如在“蚁穴”故事中,专家学者纠正了几个误区:造成堤坝坍塌的蚂蚁并非褐色蚂蚁,而是白蚁;白蚁不是白色的蚂蚁,它与蚂蚁甚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从进化的角度上看,蚂蚁更接近蜜蜂,白蚁则与蟑螂是近亲……

还有削铁如泥的龙泉剑百炼成钢的锻造工艺,历经多个朝代的花式铠甲的演变过程,曹冲称象的故事里涉及的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等知识点,让典故不再是沉睡于书本中的文字,而是点燃观众们科学兴趣的火苗。

可以说,《典故里的科学 第二季》不仅是一档科普节目,更是一次科学与文化的交融之旅。


作者:圆子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心如东旭"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hk/tech/8kqCC70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