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商学院一般录取四类人:
靠前类是优等生,占招生总数的50%~60%。这类学生需要优秀到什么程度呢?首先得是名校本科毕业,比如哈佛大学、达特茅斯学院之类。他们可以先学习自由技艺,毕业后还得有2~4年的知名企业工作经验——比如高盛那样的投资银行或者麦肯锡那样的咨询公司,他们的大学成绩单和GAMT成绩必须出类拔萃,他们还得有有力的推荐信,证明他们不但成绩好,而且具有优良品质……用句单田芳的话说,这就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拔了又拔拣了又拣”出来的人。
优等生给商学院提供安全感。录取优等生就相当于持有低风险的绩优股。名校毕业,成绩好,还有过大公司的工作经验,品学兼优,这样的人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
第二类是特长生,占招生总数的5%~15%。特长生给商学院带来天赋。
如果你的成绩没有优等生那么好,那你具备某种“特别突出”的专长。什么叫做“特别突出”呢?如果你的特长是拉小提琴,那必须是世界级水平;如果你的特长是体育,那必须拿过奥运金牌;你也可以是个物理天才,比如斯坦福商学院就曾招收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箭科学家。
第三类是“提供多样性”的人,占招生总数的25%左右。所谓“多样性”,就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管你是来自新兴经济体,还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还是信仰一个非常奇特的宗教,你都能提供多样性。
这些人存在的目的之一,是让斯坦福的学生学会和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把一批想法一致的聪明人聚在一起,是非常糟糕的情况——你还以为世界上所有人都跟你一样,根本不知道真实世界是怎么回事!有了多样性,你才能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最后一类被称为“秘密调料”。这部分人的数量不多,但都有极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可能这个人在阿富汗或伊拉克执行过特殊任务;可能这个人是一位单亲妈妈,一边抚养孩子一边完成了一项难度非常高的工作;可能这个人来自一个非常冷门的行业——比如说钢铁行业——而不像其他同学那样都来自投行和咨询公司。这些人提供的是特别的视角。
对后面这三类人,并非没有学历和考试成绩要求。他们必须也有很好的成绩,否则怎么证明你的学习能力足以完成研究生的课程呢,只不过不必像优等生那么突出。你的GMAT成绩,没必要比99%的人强,但也得过硬。
我们可以想想,一个在阿富汗打过仗回来,还在GMAT考试中取得了不错成绩的女生,这都是什么人才能进斯坦福商学院。
把这帮人聚在一起就非常有意思了。
斯坦福商学院的招生负责人说,他其实是在构建一个社区,学生们在这个社区里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可能几个学生吃午饭的时候一商量就开了家公司或者非盈利机构。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去斯坦福商学院,不是冲着老师也不是冲着文凭去的,而是冲着同学去的。
当然,多样性归多样性,录取过程中有一个价值观却必须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所有人都得愿意为母校和同学服务,换句话说将来你发达了,别忘了回来捐款。
所以学业上的差别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你不就比别人多背了几个单词吗?在标准化考试上多考了几分,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公司招人,名校录取,怎么做才叫公平?在只看分数的时代你可以谈公平,在强调个人能力的时代,你只能谈价值。
其实名校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如果上名校对你来说很重要,那他们就不愿意录取你;如果上名校对你来说无所谓,他们反而更愿意录取你。也就是说如果你拿名校当光环,你可能就配不上名校;
如果你自己很厉害,不拿名校当回事,名校反而更把你当回事,这和中国的高考和考研是不是完全不同呢?
斯坦福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