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科技学院微博庆生,40年创新路,启示未来高教发展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通讯员 王军胜 李储学

5月25日,黄河科技学院将迎来40周年校庆。作为我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它从“郑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起步,一点点从小到大,一步步由弱变强,直至成长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领航巨轮”。它的办学历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走进黄河科技学院,聆听它的故事,回望它的足迹,探寻、感悟这个不寻常的“样本”带给我们的启示。

黄河科技学院微博庆生,40年创新路,启示未来高教发展

艰苦创业开先河 笃行不怠赢未来

从郑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到中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1984年建校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苦创业、滚动发展,改革创新、勇立潮头,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闯出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敢为天下先,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大学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方面人才奇缺。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欠发达,教育相对落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2%。人民群众渴望求学,离退休干部希望发挥余热,高校教师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如何把求学者、办学者、教学者三股力量凝结起来,整合资源为社会服务,成为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声。

1984年,因公重度烧伤、在病榻上躺了三年的胡大白,与丈夫杨钟瑶先生审时度势,以敏锐的眼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创办“郑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确立“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提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办学理念,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以质兴教。1985年4月,第一期学员自学考试成绩平均合格率达87%,优异的教育质量赢得了社会赞誉。仅用2年多时间,学校就发展成为万人规模的成人教育基地,被誉为“全国自学考试的一面红旗”。

“大浪推着我前进”,是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胡大白的深切感言。在当时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大学还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她审时度势,于1988年率先提出“创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大学”的战略目标,这是“民办高校从自考班转型学历教育高校”的大学梦,从此,“敢为天下先”成为学校勇往直前的最强音,成为学校发展奋进的战斗号角!

1989年,在学校创办五周年之际,凝练了“清醒敏锐的开拓精神,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黄科大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这些年来,学校师生员工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精打细算,节约出每一分资金,用于征地、建房、引进师资、改善办学条件,办学节余全部花在了刀刃上。矢志不渝,众志成城,1994年2月5日,学校成为国家教委批准的第一批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专科高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批准专科之后,胡大白并没有满足,提出了“打硬仗、上台阶、创特色、争名牌”的更高目标。“上台阶”,就是要办“民办本科大学”,而在当时,本科教育是民办教育的“禁区”,《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设置条件是针对民办专科的,要想专升本,就要以实践发展成果为民办高校闯出一条路。

1995年,胡大白在学校教师和干部大会上提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高管理水平为手段,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的办学方针。学校一面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教育部针对公办高校设置标准制定的)中普通本科高校建设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一面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升本的诉求,呼吁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有关政策进行调整。

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方针,提出符合条件可办一些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00年3月,学校成为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开创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学校有4个校区,占地近3000亩,校舍面积140多万平方米;在校生3万多人;自建两家附属医院,建有各科类实验室136个,实验分室428个,校外实训基地252个。

200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称“震惊、震撼”。201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赞誉“情怀大、格局大、手笔大、作为大”。2021年,胡大白家庭入选河南省首批教育世家。

40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恪守立德树人的使命,牢记“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坚定“育人为本,人才兴校”的治校方略,创造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心怀家国情,建立“共建共享、校地协同”的民办高校社会服务模式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职责使命所在。黄河科技学院始终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立足河南,辐射中原,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厚植创新精神、弘扬创新文化、汇聚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为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黄河科技学院微博庆生,40年创新路,启示未来高教发展

发挥人才优势,推动成果转化。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筑巢引凤”构建人才高地,“聚才引智”打造创新磁场,汇聚了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河南优秀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50余人;获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9项,获政府产业化引导扶持资金1800万元;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和教学“双转化”,16个研发中心全部孵化了企业,为全国10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服务超70万次。

建设高端智库,做好决策服务。学校建立了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等新型智库20余个。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共建河南新经济研究院,与省农业农村厅合作共建河南省数字乡村创新中心。学校的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受省发展改革委委托,承担河南省双创示范基地第三方评估,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获批河南省高校首批品牌智库、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新型高校品牌智库建设单位;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获批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学校智库连续出版《河南双创蓝皮书》《河南民办教育蓝皮书》等,开创了全国省级双创蓝皮书和民办教育蓝皮书的先河;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咨询,研究成果多次得到省领导批示。学校发起成立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协会,成为会长单位;发起成立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成为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

免费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学校自筹经费建成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智慧逐梦体验馆,面向全社会免费接待20多万人次。充分发挥教育、人才、科技和场馆等优势,大力开展科普活动,网络科普受益者近400万人次。在全国青年科普创新暨实验作品大赛、河南省科普科幻作品大赛、河南省科普微视频大赛等科普赛事中取得多项大奖,充分发挥了民办高校在科普教育阵地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普基地”和“河南省网络安全教育基地”,荣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副主席单位。多名教师荣获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郑州市科普专家等称号。

坚持资源共享,倾情服务社会。多次主办承办两届中国(河南)新药研发交流与技术转移对接会、2016年中国创客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创客大赛等高规格活动。依托获批的全国首批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等,举办下岗工人、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等各类培训3万余人次;积极组织师生连续多年承担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表演,多次参加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展演等,为中原文化传承创新贡献力量。

四十年励精图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四十年春华秋实,创造了辉煌业绩;四十年薪火相传,积蓄了发展后劲。勇于改革创新的黄科大人,正锚定以高质量为导向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应用科技大学的目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党建引领聚合力 立德树人德为先

1984年黄河科技学院创校之初,“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初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办大学”的办学目标,都让胡大白董事长迫切感到“必须在学校建立党组织”。然而,当时对于民办学校要不要建立党组织、如何建立党组织、隶属关系如何归属等问题既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也没有先例。苦苦追寻,10年找党,1994年,学校终于正式建立党组织。1997年,全国第一个民办高校党委在黄河科技学院成立。

“一个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就会有使不完的劲儿。”“一所学校始终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才能扎扎实实把教育办好。”建校40年来,“党建情结”在胡大白心中一直占着很重分量。

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办学、兴校、育人的政治保证和力量源泉,黄河科技学院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模式,创立了“以党校和青年突击队为抓手,积极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的组织格局。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育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等荣誉称号。

黄河科技学院微博庆生,40年创新路,启示未来高教发展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把牢正确办学方向。黄河科技学院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四项机制”。通过落实党委书记与董事长、校长沟通机制,党政领导联席会议机制,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制,确保党委充分参与重大决策,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强化党委政治核心地位。学校还积极创建“清廉学校”,在教育部第八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中获奖3项,获奖数量位居全省民办高校首位;1件作品入选教育部优秀案例,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民办高校。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学校党委认真执行党代会制度,高度重视组织建设,实现了党的组织全覆盖。创新党建机制,形成“一个核心、两个抓手”的工作特色。“一个核心”就是以党建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两个抓手”是指党校和青年突击队,党校是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主阵地,青年突击队是党员培养的有效载体。除了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先进党委”“河南省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学校还获得河南省高校党建创新项目一等奖等,纳米功能材料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党建工作案例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库。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通过“道德讲堂”“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青春榜样”系列教育活动等,使学生在与典型人物近距离接触中产生情感共鸣、获得道德启迪。加强网络、课堂阵地管理,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黄科院故事,黄河心语网站获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团委微博获评“河南最具创新价值团委官微”。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党员发展全过程。坚持“三早、一抓、一严”教育培养模式,遵循“早发现、早选苗、早培养”原则,在新生军训中,每年都有90%以上的学生提出入党申请。抓好党校教育,学生在入党前后必须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发展对象、新党员“四级”培训。严格发展程序,从培养环节、材料审查、规范程序等方面严格把关,学校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校”等荣誉称号。

以工作创新为抓手,打造思政工作品牌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黄河科技学院建强高素质思政工作队伍,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合力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

黄河科技学院微博庆生,40年创新路,启示未来高教发展

守好思政课堂主阵地,凝聚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制定《黄河科技学院思政课特色课堂实施方案》,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举办“文化故事慧”,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举办“观影学史”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采取领导听课、督导查课、学生评课等形式,将思政课堂分为精彩、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督促教师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打造思政金课的同时,充分挖掘凝练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合力育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河南省高校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层建设,打造辅导员人才梯队。配强一线专职辅导员队伍,将辅导员分为“学校核心—学院核心—一般辅导员”三级,强化核心辅导员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辅导员队伍整体发展,多名辅导员获评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将辅导员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素质教育、学生事务等业务主攻方向分类培养,鼓励支持辅导员开展课题研究,设立校级思政专项课题并给予经费资助。严格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辅导员职称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设置科级、处级辅导员岗位,有效激发了辅导员的业务钻研热情。

建好工作室,激发思政人员创新活力。按照“工作有平台、发展有方向、学科有归属、专业有依托”的思路,将思政工作人员划分至15个工作室。公民责任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室开展“读经典,我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其项目荣获全省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一等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探索“教育+宣传+关注”工作模式,编写的《青春路上与你同伴——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校入选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获评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化建设特色学校;学生事务指导工作室创新事务工作方法,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实施“1234”工作法,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学生扮演的“社会公民”“大学生”“黄科院人”三重角色入手,用“1234”工作法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迈好成人第一步。“1”即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校爱学习目标,“2”即重点实施“朋辈领航”和“导师护航”工程,“3”即全面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4”即坚持集中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教师教育与学长教育相结合。学校获评河南省高校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和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品牌,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郑灏东,“全国优秀大学生村官”靳利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魏国胜,“全国大学生基层就业典型人物”宋广东、王玉侠,“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段志秀、张大奎等一批先进典型。

创新育人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秉承民办教育事业公益性,参与发起“(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并作为副主席单位签署了《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联盟公约》。学校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接受残疾学生就读,被评为“助残先进单位”;免费举办下岗女工培训,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妇女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同时,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培养,建有高标准音乐厅、综合体育馆、理工实验楼等实验实训场地,既服务教学,又对社会开放;开设“黄河讲坛”和“人文素质讲座”,航天专家戚发轫院士、音乐教育家金铁霖、著名导演翟俊杰等专家学者曾到校讲学。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党建立根,思政铸魂,黄河科技学院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齐头并进,推动立德树人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了思想根基。

黄河科技学院微博庆生,40年创新路,启示未来高教发展

育人为本葆初心 创新不止出新彩

办学四十载,桃李满天下。40年来,30多万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出,奔向全国各地,服务在各行各业,在奋斗中成就出彩人生,也积累沉淀出黄河科技学院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好口碑。

“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是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胡大白的炽热情怀,也是学校与时俱进、创新不止的动力所在。40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屡获突破,但育人为本、让每位学生都能人生出彩的初心未曾变过,改革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止。

2000年升本以后,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面向地方、服务需求,育人为本、教学中心,改革创新、提升质量,培育特色、创建品牌”的教育教学工作思路,着力推进教学、科研、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各方面综合改革。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构建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2013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并成为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5年,入选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2019年,入选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2021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入选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自国家启动实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以来,黄河科技学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始终走在前列。

育人为本,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黄河科技学院既立足当下,又放眼长远,在教育体系、专业布局、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下大功夫。

以顶层设计为统领,构建“1234”教育体系。坚持以“建设一流应用科技大学”的目标为引领,按照“产教融合、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1234”教育体系。“一条主线”,即按照“双创教育四年不断线”的思路,实施“理念培育—项目模拟—综合实训—孵化助推—市场实战”层层递进的双创教育。“两大模块”,即“普及+专业+辅导+培育”的教学模块,以及由创客工作室、创客工厂、实验室、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块。“三个平台”,即便利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代理工商、税务、法务、知识产权等服务;高层次科技服务平台,提供研发中试、技术咨询等服务;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吸引省投资集团、点亮资本等国内知名投融资机构入驻,指导大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各类奖补和投融资。“四项措施”,即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完善指导帮扶机制、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打造专业集群超级平台。瞄准“三区一群”等国家战略,突出产业需求导向,在全省率先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现代农业工程、智慧农业工程等专业;主动对接河南战略支柱产业,围绕产业链、需求链布局创新链、专业链,按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思路,打造专业集群超级平台,与华为等头部企业共建优势专业集群,不断强化学科高点、培育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增长点,拥有的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品牌专业数量居河南省民办高校首位。2023年,“创业基础”课程获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以“三元合力”为路径,分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坚持对接企业、衔接行业、链接产业的思路,推进专业集群化、课程融通化、队伍双师化、实践联动化、平台产业化,持续深化“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了“课堂+园区+企业”的“三元合力”人才培养路径,让学生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按照就业、创业、升学三大类课程体系对学生分类培养,启迪创新“火花”,激发创业热情。通过园区实践,让学生进入创客训练营、创客工厂、众创空间等双创教育孵化平台,亲历模拟、实战训练,实现创新实践常态化、实训化、项目化、竞赛化、研创化。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打造校内高素质双创教师、校外高层次人才双创导师“两支队伍”,通过“创业1+1工程”对创业学生进行对口指导帮扶。通过引企入园、共建实体、联合研发等方式,把科学家的实验室、技能大师的工作室等搬到学校的实习实训场地。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扩大学部(院)自主管理和经费使用权,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在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竞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1685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858项。学校的实践探索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4项。

创新引领,出人才出成果佳音不断

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责任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黄河科技学院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提升科研能力、促进成果转化、构建全链条培养孵化体系等方面下大功夫。

黄河科技学院微博庆生,40年创新路,启示未来高教发展

以创新应用为牵引,推进科研能力全面提升。学校坚持需求导向,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应用性研究为基础,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着力培育高层次项目、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建成省重点实验室、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高层次创新平台50余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20多个。近年来,学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37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8项,省部级课题365项;大力开展横向科研项目,已签订横向项目500多项,金额达1.8亿元,荣获河南省自然科学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项162项。

以载体建设为依托,构建全链条培养孵化体系。学校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统筹推进双创载体建设与一流应用科技大学建设,将双创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郑州市二七区政府共建“U创港”创新创业综合体,被郑州市委市政府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构建了“创客工作室—创客工厂—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获批全国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等,黄河众创空间获批全国首批众创空间,与大学科技园双双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依托“全链条”推进“三个孵化”:一是孵化创新性成果,近年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64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累计获得3银7铜,学校连续9年获“河南省优秀组织奖”。二是孵化成长性企业,在校生创办企业197家。三是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了“河南省创新创业十大标兵”“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入选者等一批先进典型。

创新引领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建设一流应用科技大学的突破口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关键举措,黄河科技学院深入推进专创融合、科创融合、技创融合、赛创融合、产创融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在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的同时也赢得了美誉,获批全国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并连续7年位居武书连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排行榜第一名。

学校还不断拓宽开放办学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对外人才培养、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众多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

薪火相传四十载,砥砺奋进新征程。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黄河科技学院这艘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巨轮,正以更加饱满的精气神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小小硕"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tech/8eg0CR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