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科,中国氮化镓半导体产业的先行者

徐科,中国氮化镓半导体产业的先行者

创投资本以金融“活水”助力人才创业,赋能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2022元禾企业巡礼,我们以资本视角,聚焦苏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走进元禾多家被投企业,聆听企业掌门人讲述他们在苏州的创业梦想,探访他们从创业者成长为企业家的背后故事。

靠前期,我们走进纳维科技,听纳维科技董事长徐科讲述科学家与企业家的故事。

在半导体的生产过程中,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半导体材料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5G和新能源等新市场需求的驱动,基于氮化镓和碳化硅为主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发展有望迎来加速发展。作为全球第7家、国内首家具备氮化镓晶片生产能力和批量供货的公司,纳维科技的产业化之路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徐科,纳维科技董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前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前往最早在氮化镓材料取得突破的日本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成归国后,曾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执教。2006年,徐科加入苏州纳米所,2007年创立纳维科技,专注于氮化镓晶片生产和设备国产化。

元禾控股一直秉持投早、投小、投科技,“撒种子、育幼苗”的投资理念,专注于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2008年,元禾控股参与纳维科技天使轮投资,随后与旗下早期股权投资平台元禾原点分别进行了两次追加投资,投后持续赋能企业,在产业资源对接、战略咨询等方面助力纳维科技成长。

以下是纳维科技董事长徐科接受「元禾汇」的采访实录。

Part 1 创新体系吸引力

苏州,一个是环境,大家都喜欢,来了苏州都愿意定居。再加上苏州政府出台很多政策,包括努力构建投资体系,包括各种政策支持体系,让创业企业能扎下根能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得到它该得到的支持,所以慢慢的,大家就都愿意来了。

特别是最近几年,苏州整个创新体系建设越来越完善了。做基础研究的、做应用研究的、做产业开发的、来创业的、做产品的,总能找到一个他的载体。像我们经常去国外的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跑了一圈,一到苏州基本上就落下来,为什么呢?他能找到他的资源,能找到支撑他的平台,他发现这个地方,创业成本是最低的,可能需要的投入是最小的,他就能把事做起来。

Part 2 响应产业创新发展

这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我回国的契机是我们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当时2003-2004年就开始研究奥运会的一些灯光,或者是这些器件的关键技术,其中就用到第三代半导体。所以我回国,就是为了应用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这可能是做产业化的一个起点。

后来正好要在苏州建中科院新的研究所,要求是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是紧密结合,所以有这样一个机会,我到了苏州,再之后成立纳维,也是为了响应地方产业创新发展。

Part 3 专注氮化镓研发

纳维主要是做氮化镓单晶材料,解决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基础问题。从装备开始,一直到产品的系列的关键技术,都是纳维独有的。

全世界目前做氮化镓单晶衬底,能真的给企业供货的并不是很多,(纳维是其中一个)。

目前我们说装备,现在做到氮化镓单晶产品,下面我们在单晶产品上,可能进一步延伸,就是做出各种器件结构,做出电子器件、5G通用器件和显示器件这三大类产品。这样的话,我们就更加接近了终端市场,可能进一步把纳维的优势做上来。

Part 4 最大500万的支持

那时候我们没有商业计划书,也没有产品,也没有实验室,我就用A4纸画了一张图,然后他们(元禾控股)说要支持这个项目,而且当时给了最大500万的支持。

我们觉得很幸运,当时中新创投(元禾控股)能投这个钱是很不容易的。实际上我来苏州之前,在北京也想做产业化,成立一家公司,找投资人找了一年多都找不到,觉得你这个项目太早期了。这么多年,元禾一直秉持这种理念,对早期科技项目支持力度、投资数量还是蛮高的。

元禾在国内风投做得比较早,投的企业比较多,成功的企业数量很大,是一个标杆。元禾投了以后对我们和其他投资者谈,还是非常有帮助,不论是申请国家项目,还是拿风投的钱,元禾对我们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撑,有元禾作为股东,我们也能得到更多地方的支持。

Part 5 极限耐力的考验

科学家你只要做出一个指标很高就可以发文章,就已经很成功了。做企业的话,你必须把成本降得足够低,把成品率做得足够高,成品率做得高还有另一层意思是要很稳定。

我们成品率要从90%到95%、95%到97%、97%到98%,看起来到后面增量越来越少,实际上难度都是数量级的。过去从90%提到95%很容易,突然发现要从95%到97%,那是要花同样的时间,97%到98%也要花同样的时间,98%到98.5%可能更难。这种事情对研发人员、对生产人员都是一个极限耐力的考验,这个是真正要发生认识的蜕变,突破天花板这种勇气才行。

如何让团队不要泄气,静下心来,如何去加大研发把这些问题搞清楚,这是每年每个季度每个月都发生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现在体会最深的。

企业的运营,对我们来说很大的挑战就是把控这件事,到底是追求利润?追求规模?还是追求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个差别非常大。所以对我们也有挑战,必须把各个方面都得平衡好,否则的话,投资人的钱花得太快,成果没出来,没有回报,没有销售额也不行。但如果你追求利润,研发投入就会变少,你会输在未来。

Part 6 做的就一件事

看起来角色很多,但是做的就一件事,就是第三代半导体,围绕氮化镓材料,我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

在纳米所做的是基础研究,把基础研究做好,把氮化镓第三代半导体基础的科学问题研究清楚,相当于就是研究从0到1,原始创新突破。研究院的任务就是要把原创性的工作从1做到100,完成工程化的验证。到了企业的话,就是从100要做到几千几万,完全产业化的。从国家层面战略布局,要从长远的发展、竞争路线的分析。

这些事构成一个非常好的闭环,有助于我把任何一件事情都做得比较好,实际上都是互相关联,是互相支撑的,也使我们纳维公司一直能走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保持一个正确的节奏。

Part 7 企业家的“木桶论”

我现在可能还不能算一个企业家,只能是在变成一个企业家的路上。

我觉得科学家要想成为企业家,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把一个产品做的能为用户接受,围绕这件事,必须做很多甚至很琐碎的事,很小的问题都得要把它解决到极致,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还必须要保持团队的稳定,要能指引方向,让大家长时间的围绕一个目标,要保障资金,这都是挑战。

做科学家相当于做一个长板就可以了,但你做企业家,可能你像一个木桶一样,你可能方方面面这些能力还必须得具备,这是从个人角度讲。

另外我觉得要变成一个企业家,最重要是一个团队建设,要意识到自己有些事是做不好,做得不如别人,要敢于让别人去做。

事实上一个科学家到企业家最难的,我觉得是认识上的问题,理念上的问题,还有你能不能做得到。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聂安琪"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tech/8ajB0nn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