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可笑的话,就算你真成了中国最牛的科幻作家,那个位置也是尴尬的。”刘慈欣说,“因为(那个时期)科幻是小众的,仍然可能养活不了自己。”
5月31日晚,刘慈欣作客俞敏洪抖音直播间,以“用科幻致敬人类的想象力”为主题,展开对谈,场观人次达到1029万。
对谈开始,俞敏洪表示,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是中国科幻乃至世界科幻的里程碑之作。该作品海外销量突破300万册,创下当代文学海外销量最高纪录。当谈及《三体》是否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科幻的看法时,刘慈欣承认“有所改变”。“最初翻译《三体》时,主要意愿就是让外国知道中国也有(好的)科幻小说。”
至于《三体》为何那么成功,刘慈欣说他不清楚,就连出版商也很难解释。“有人说,可能是满足了外国对中国的好奇心,”刘慈欣不认可这一说法,“如果只是好奇心,不会卖到300多万册。”
随后,两人谈起刘慈欣成名前的成长之路。刘慈欣坦言,父亲对他影响很大。幼时,他父亲就曾为他买过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如介绍宇宙学的科普书《宇宙》和《海底世界》等。但真正令刘慈欣对宇宙和科幻产生兴趣的,源于1970年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那个对我印象极深,”刘慈欣说,“那一次,让我所了解的天真幼稚的宇宙结构,被真实宏大的宇宙结构代替了。”
之后,在中学及大学时期,刘慈欣读了许多凡尔纳、克拉克、威尔斯、阿西莫夫等经典科幻作家的作品,成为了一名科幻迷,并尝试写作。但苦于发表艰难,中间有近15年未曾深耕科幻小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科幻文学复苏,他才重启写作,“因为有机会出版了。”
随后两人的话题深入到科幻题材及构思是否已经穷尽、微观世界的写作可能、《三体》《流浪地球》《乡村教师》等影视改编问题,及数字生命、冬眠技术、外星人、宇宙信号等具体层面的议论,刘慈欣诚恳又引人深思的谈论激起弹幕的热情,纷纷留言加入探讨。
在回答最希望自己的哪个故事改编成电影时,刘慈欣称,“我希望能从我的小说中,拍出一部很少见的科幻(电影),成功与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能在科幻电影题材上做出创新。”
最后,刘慈欣坦诚了自己的科幻写作方向,表示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写渺小的人与宏大的宇宙之间的关系,“这很困难,但我坚信存在这种关系。”他说,“三体”系列已经终结,他不会再写“三体4”,如今最想写的,还是和《三体》不一样的小说。“创新力告诉你,你还是老了。”刘慈欣承认年龄渐长,创作力在下降,尽管如此,他还是“一直在努力地写”。
红星新闻记者 蒋庆 李瑞峰 编辑 吴岚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