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名村民被“冒名”。5月12日,湖北孝感大悟县就“村民身份信息被冒用事件”发布通报,称该县吕王镇工商所多位原工作人员在“市场主体增量行动”中,通过镇政府工作人员获取村民身份信息,违规办理工商营业执照154个,涉及村民134人,同时排查出其他乡镇类似问题,将对违规人员予以追责问责。
不陌生的剧本,略显老套的剧情。这次是湖北孝感,扯出来的也是旧案。2011年至2023年,在当地工商所原负责人邓某转任他职之前,冒名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情况一直存在,而在此期间,不乏有村民因申请低保等原因发现名下的“幽灵”证照,但在事情被闹大之前得以消化。据《新京报》报道,近年来,有村民反映相关冒名情况时,村镇相关部门会“帮助注销”。而与此同时,此前曾被冒名的村民,2023年6月还多次被冒名注册,“注册地址都具体到我家门牌号了”。
薅羊毛可着一只羊反复薅,确实有点太肆无忌惮。不过这也说明,在这十几年反复冒名注册市场主体的过程中,本来可以经由村民被冒名个案而全面排查的机会,多多少少因为基层大事化小的“帮助注销”而被持续性掩盖。
而就在今年4月底,山西大同阳高县也被曝在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过程中严重造假。据媒体报道,阳高县几乎每个月都有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考核,乡镇领任务再分到村里,村支书“只能找亲朋好友完成登记注册,甚至把多个经营主体都注册在自己名下”。
年份遥望、南北呼应,某些地方虚增市场主体数量的造假伎俩,经不起“查重”。而在个案得到当地官方初步确认并表态追责的背景下,依然有必要提醒,显然已非孤例的问题,就必须要避免个案调查点到为止,甚至不排除适用《刑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条款予以处置,才有可能让十几年前的“市场主体增量行动”中出现的数据虚高问题,不至于感染了正在各地进行的“市场主体倍增计划”。
毋庸讳言,在村镇层面出现的虚增市场主体问题,根子上正是层层施压的政绩目标分解与考核。尽管孝感当地有乡镇负责人明确“上级政府从没有安排注册个体工商户的工作”,但可检索的公开信息显示,就在本案冒名行为发生的2011年,孝感就曾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户数年增长率”名列全省靠前而获颁“全省市场主体增量行动竞赛单项优胜单位”。白纸黑字的指使数据造假确实可能不那么明目张胆,但以市场主体增量行动为主题的竞赛、考评却也真实存在。而只有从文本到文本、从数据到数据的考核,鲜见真刀真枪的验明正身,也让数据上的某些虚假繁荣得以经年持续。
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施政语境中,基层的落实恐怕就成为了一个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比如,2020年4月才被批准退出贫困县行列的事发地大悟县,在近十年前,基于“大部分人都在外打工,村里都是中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当地又是如何实现“市场主体增量行动”的相关分解目标的?
市场主体增量行动也好,倍增计划也罢,初衷当然美好,但这需要通过地方政府对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鼓励、引导和培育新的市场主体,而不是借由行政高压倒逼地方追求短期数据繁荣,进而为迎合考评而躬身下场造假,平添基层数据负累。市场主体是不是真的增加,并不难予查证,公共数据共享、打通以后,虚假繁荣现出原形的“机会”越来越多,而只有去伪存真的发展,才能让整个社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