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大观】
前往青铜世界 读懂古代中国
——国家博物馆联手三星堆推出“吉金铸史”特展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4月28日,由国家博物馆和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展览在三星堆博物馆开幕。这是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推荐特展,展期3个月。
本次展览采用特有展陈思路,以造型艺术、装饰纹样、铭文书法、工艺技术、锈蚀表现为纲,系统梳理青铜器这一中华文明代表性物证的发展历程。同时,展览着眼于青铜器自身发展脉络,以育成期(夏代至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9世纪至前1251年)、鼎盛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250年至前977年)、转变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976年至前680年)、更新期(春秋中期至西汉时期,约公元前680年至公元8年)等四期对展品进行宏观断代,引导观众不拘泥于朝代史,而是着眼于青铜器自身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
不同时期带铭文的青铜器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摄/光明图片
重器云集再现辉煌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被称为“金”或“吉金”。它们几乎与早期文明相伴而生,是揭示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兴盛的最重要代表性物证。
此次展览选取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各类青铜文物约160件,其中包括30余件(组)一级文物。展览珍品荟萃,囊括了[~符号~]鼎、[~符号~]簋和伯[~符号~]簋组器,象纹铙、作册般甗、天亡簋、泾伯卣、六年琱生簋以及师酉簋等商周时期的国之重器。展览还展出国家博物馆近年来新入藏的青铜器,如鄂监簋、秦公壶、楚王鼎、王子臣俎等重要器物。
饮食器又被称为青铜礼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核心类型。天亡簋是本次展览的“重器”之一,出土于西周早期,器中铸有铭文。其铭文记载,作器者天亡辅佑周武王进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祭祀典礼,祭祀周文王与上帝,祈望得到神灵的护佑。
“从祭典的主祭者(武王)、助祭者(天亡)、祭祀对象(文王、上帝)、规模(大礼)等角度来看,这场祭祀是已知铭文记载中西周早期级别*高的一场典礼,也是武王克商后举办的最重要的国家祭典之一。”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翟胜利说。
此次展览展出大量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青铜器,它们与三星堆出土的充满想象力的青铜器一起,再现了古代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西汉时期的彩绘雁鱼釭灯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摄/光明图片
“形饰铭工锈”魅力无穷
“青铜器的研究和欣赏,可以大致概括为造型艺术、装饰纹样、器表铭文、冶铸工艺、腐蚀机理等五个方面。”翟胜利说,本次展览以“形、饰、铭、工、锈”五门为纲,全面、细致地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与艺术。
据介绍,形、饰、铭,即造型艺术、装饰纹样、铭文书法这三门考古传统,在漫长的青铜器研究史上成就显著,是窥见青铜时代社会风貌的常规门径。工与锈,则反映的是冶铸工艺、腐蚀机理这两门自然科学,意在揭示青铜器诞生至今的生命历程。
诞生于春秋晚期的楚王鼎,盖内、器壁铸有对铭5行28字,记载这件器物是楚王为次女嬭(芈)加嫁入随国所制作的陪嫁之物。翟胜利说,随国为周王朝分封在江汉地区的姬姓国,用以屏障楚国。春秋时期,两国关系复杂,随国对楚国时叛时服。楚王鼎铭文反映出两国的君主以通婚谋求*治关系缓和的史实。
在展厅尾部,一件青铜鬲的表面光洁。翟胜利介绍,其红色、黑色、绿色等铜的锈蚀产物并无分层现象,说明该器出土后经历了长期的外物保养和人为摩挲;另一件云雷纹鼎,器身锈色黑亮,但鼎足中部以下明显不同,呈现灰绿色泽,这或是因为埋藏环境的差异所致,但也不排除古人特意做过处理和装饰。
特有的策展思路,展示出考古工作者对古代青铜器的探索视角和科研成就,有助于观众更好理解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礼仪属性、文化内涵和艺术造诣,更好领略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独特风采与无穷魅力。
商代晚期的象纹铙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摄/光明图片
分期展陈系统全面
本展览充分发挥国家博物馆体系化收藏的优势,精选的青铜器时间跨度长、门类丰富、器型多样、规模庞大,藏品年代贯穿整个青铜时代,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历程。
据介绍,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先秦时期,青铜礼器广泛用于祭祀、宴乐、朝聘、会盟等礼仪场合,逐渐被赋予特殊的礼仪、文化、等级、信仰属性,甚至演变成为古代*治政权的象征,堪称国之重器。春秋晚期是铁器时代的初期,但新的生产力时代的到来并未导致青铜工业立即衰退,反而因生产技术普遍提高,促使青铜器冶铸再度发展,因此战国时期乃至两汉时期,仍可见青铜器的辉煌。
育成期的兽面纹觚、连珠纹斝,鼎盛期的象纹铙、天亡簋,转变期的虎食人纹车辖、车軎,更新期的楚王鼎、蟠螭纹鼎……漫步展厅、细细观展,你可看到整个辉煌的青铜时代。
(光明日报四川广汉4月28日电 )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29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